末後一著者,末後方傳這一著也。
蓋自天開於子,萬類自無入有;自理入氣之所自來也。此天開於子,地闢於丑,人生於寅;以漸入有之次第也。
午會傳道,二帝、[1]三王,[2]道與權合,道法寓治法之中。於時為春,乃抽象還氣之漸。
三教聖人,塵視祿位,大闡天人性命,無聲無臭之大源;乃由氣還理之漸。於時為夏。
末後收圓,道在庶人。闡明理天、氣天,窮人心、道心之來源;究理性、氣性之本始。
夫三會者、乃是推天運之定數,開天閉物之正理,自然而然,非人心造作所能為也。豈奈以蠡測海,難窮大海之深廣;向蟬問冰,不信履霜之嚴寒。此皆拘墟之見,不能窺一斑而知全豹,舉一隅而推三隅之過也。如對俗學之士,言天長地久,無盡無窮;則人皆信之,為至當不易之論。若言天地有毀,乾坤有息,則群焉驚訝曰:非妖即妄也。如果天地無盡,人物常有;何以天開於子,地闢於丑,人生於寅也?
蓋一元十二會,一會三十運,一運十二世,一世三十年。
故十二萬九千六百年,為一元之週天。
昔唐朝有一韓公子名湘,乃愈文公、[1]愈之姪孫也。投拜鐘、呂二祖攻書;[2]讀到「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無疆」數句,[3]於心恍有所悟,乃求講解。
師曰:「此數句,非爾所能問?」
湘曰:「何人能問?」
師曰:「要修道之人,方可能問。」
湘曰:「不修道之人,問何章句?」
師曰:「只問死生有命,富貴在天。」
湘曰:「死生有命,究竟如何?」
師曰:「死生者,是人生在陽世,片善不修,專好作惡。殺、盜、淫、妄,無所不為;陽壽一盡,陰司受罪,侯罪受滿,選定凶年、凶月、凶日、凶時,發放陽世投世;饑無食、寒無衣、六根不全,貧窮下賤,凶死夭折,故謂『死生有命』。富貴者,祖上有德,又自累積陰功,感格天曹、地府;選定吉年、吉月、吉日、吉時,將爾累世修有因果之人,送到他家,為男作女,聰明正直,詩、賦、文詞,件件過人,金榜題名,連科及第,故曰:『富貴在天』」。
〈三教圓通·論心〉
心者,萬化之主宰也。儒曰存心,道曰修心,釋曰明心,皆不離心以為道。第心有人心、道心之分,即有惟危、惟微之別。後世不得心傳者,只知道在心中,而不知心在何處?多執臟腑氣質之心,以為心者也。是守其心而執象,虛其心而著空,制其心則理欲交馳,聖凡不分,理氣莫辨,無怪其勞心而無成也。此心,堯以是傳之舜,舜以是傳之禹,此見而知之者也。禹以是傳之湯,湯以是傳之文、武、周公,周公以是傳之孔子,此聞而知之者也。孔子傳之曾子,曾子傳之子思,子思傳之孟子,此又見而知之者也。孟子以後,心法失傳。歷秦、漢、晉、隋、唐,鮮有造其域者。迫至炎宋受命,五星聚奎,文運天開,希夷首出,濂洛接踵;濂、洛之後,厥有龜山;龜山之後,繼以豫章,迫至延平,道傳朱子。而心傳一脈,遂有鵝湖、鹿洞、朱學、陸學,德性、問學之分。而「格物」之學,遂有「事物」、「物欲」之別。
《談真錄》。為十五代王祖覺一夫所作。蓋當時世人。迷真逐妄。誤守中和中黃及一切有為之法。日夜用功。老死無成者。不下數百萬人。夫子濟世為懷。實不得已而談真。自觀自在色空空色以及人心道心九節煉丹諸解。實發先聖未發之真。道前賢未道之秘。修道寶錄。三教真詮。盡洩於此。不但為當數百萬老死無成之救主。並為後世眾生之寶筏。然時將末會。道未普傳。欲言而不敢言。於不敢言中。又不忍不言者。恐後世修士。認假失真。盡途。故不惜苦口婆心。闢破旁門。以見本真。慈航法雨。眾生廣被。
現當白陽應運。聖道普傳。使向之修士。泥於中乘者得知上乘之妙。拘於形象者。得悟無形無象之真。未遇明師。觀此錄知明師已然渡世。既遇明師。觀此錄以見三教同源。皆屬一理。聖脈相續。自有真傳。非一枝一葉一法一術所能擬其萬一者也。至於識透假假。自顯真真。可於錄中探討。自有豁然貫通之日。不得其門而入。難見宗廟之美。聖門心法。傳自心印西湖美景。舉世皆聞。然未踐其地者。何敢妄道哉。王老祖師。續承道脈得道之真。錄中所談。皆由真修實證。親歷其境得來。故言言金石。字字珠璣。當此三期天道普傳之會。明師已然奉天承運。繼續道統。辦理末後一著。繼往開來。普闡真宗。善男信女。皆可得登彼岸。後學幸逢佳期良得遇真傳。
今讀此書。始知王老夫子已得真傳。方為當世迷真逐妄者而談真。余若不得真傳。何敢妄擬談真之真意也。是為序。
中華民國三十歲次辛己菊月 下浣陋室居士序於津沽之慎獨齋
天命道統真傳
作者:廖玉琬(一貫道崇德學院 一貫道研究所副教授兼總務長)
西元2021年 歲次庚子 陽曆一月廿四日
壹、前言
一貫追降世救眾之殊勝在於天命明師的一點超生,而大命明帥的道紙傳承乃是一貫道白陽期普度收圓的主要命脈。由天降明師所傳承之一貫道的天命道統,是以「天命」貫之,以「道」貫之,而非以「教」貫之。天命者,天之明命,故天命道統的傳續是天傳人,而非人傳人。濟公活佛慈示一貫道之傳承乃:「樹修身之根本,志開創之道務,有敦化之厚德,為啟後之標杆,救眾生之宏願,繼先賢之精神,延祖師之道脈,昭天命之永新,失一不可立也。」濟公活佛2020年7月於崇德學院慈示:「辦學之殊勝,乃開啟白陽之先驅樞紐,傳承道統之印證,令後來學者皆可行道正德,方不負天恩師德。」因此,在此開啟白陽普渡收圓之初,明瞭道統淵源至今之傳承,延續天命真傳,以接引後來者齊登聖域,同返理天,實為當務之急!
一貫道的道統指的就是領有天命的祖師之歷代傳承,但是傳承天命道統的祖師,長久以來卻是學術界與其他宗教批評一貫道的主要標的。有關一貫道的道統,過去多是口耳相傳,似是而非,缺乏明確的說法。幸活佛恩師奉 老母之命於2002年至2004年分別於發一崇德臺灣臺南、日本東京、印尼棉蘭共計四班法會批訓,將《道脈傳承錄》帶到人間,並囑咐此是道統的憑據。為正社會視聽,且讓道親能清楚天命道統之傳承,追隨正宗道脈,認理歸宗,本書特以《道脈傳承錄》為基本,輔以第十二代與第十五代祖師著作及其他聖訓資料,闡述一貫道後東方十八代祖師之天命道統真傳。此外,在第十八代祖師弓長師尊與子系師母先後回天後,道場出現對於天命傳承認知的分歧,故而產生「假白陽祖師」、「假天命傳承者」,造成道親對於天命的混淆。對於天命的認知不清,非追隨真天命代理傳承者,縱盡畢生之力,亦難返無極,因此本文亦對於師母回天後之天命傳承略以概述。
《祖師四十八訓》第四十五條
辦道各習一業,卜、筮、醫,及地理、陽宅,皆可營生糊口,方能久住他鄉。路遙識馬力,日久見人心,久而自明。若無一點生業,只靠幾兩盤費,如何辦得過?故開道必須事有營生之計,方可有成。
資料來源:北海老人:《祖師四十八訓》(南投縣草屯鎮:光慧文化,2020年8月),頁72。
《祖師四十八訓》第四十一條
學人先讀《易經》及《皇極經世》,於天地之始終、物類之變化,胸有成竹,方不為異說旁門所惑。
資料來源:北海老人:《祖師四十八訓》(南投縣草屯鎮:光慧文化,2020年8月),頁68。
《祖師四十八訓》第三十七條
學人當知,道本無名,強名曰「道」;法本無為,強名日「修」。《金剛經》曰:「無法可說,是名說法。」「法尚應捨,何況非法!」無法可得,名「阿羅漢」;無行可行,名「須菩提」。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佛法離一切相,不得真傳者,多入頑空而不達應作如觀之作用、一合理相之實體、無上正等正覺之究竟。故吾傳道,先指明真如佛性、諸法空相,通天徹地、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之實理。此 理一人之本有,現現成成,因拘於氣稟、蔽於物慾,迷真逐妄、背覺合塵,忘其固有,流浪生死,故教以「有事戒淫念,無事戒雜念」之法;二念淨盡,則神合虛空,超出三界外,不囿五行中,而為萬劫不壞之大覺金仙也。
資料來源:北海老人:《祖師四十八訓》(南投縣草屯鎮:光慧文化,2020年8月),頁62。
《祖師四十八訓》第三十三條
諸家丹經,惟《參同契》、《悟真篇》,與一氣之流行、日月之盈虧,頗有見解,而吾之《三易探原》、《一貫探原》,已賅括其義過之。如欲看來亦可,如欲不看亦可。
其男女、龍虎、鉛汞、鼎爐、火藥之寓言,淺見者,多妄意錯會,流入旁門;吾人既得末後一著、最上一乘之法,三教聖經,足可證驗。諸般丹經,法不可用也。
資料來源:北海老人:《祖師四十八訓》(南投縣草屯鎮:光慧文化,2020年8月),頁57。
《祖師四十八訓》第二十九條
凡學道者,當明師徒之大義,天地君親師,五恩並重。
故君在臣無權,父在子無權,師在徒無權。今之為徒者,今日得道,明日即想權歸於已。夫與君爭權,謂之奸臣;與父爭權,謂之逆子;與師爭權,謂之叛徒。夫學道之人,捨恩割愛者,為成聖賢佛仙也。焉有不忠所事,而能成仙、成佛、成聖、成賢者?眾各勉之!
資料來源:北海老人:《祖師四十八訓》(南投縣草屯鎮:光慧文化,2020年8月),頁51。
《祖師四十八訓》第二十五條
現今吾道四京通行,吾註之書,北、東、南三京刊版,吾即不爭大小。吾門弟子,會通三教,貫徹天人者,指不勝屈,吾等豈肯輕拜他人為師?吾之不辭當家者,順助天道也,高虛之險,吾豈不知?吾不得已也。
資料來源:北海老人:《祖師四十八訓》(南投縣草屯鎮:光慧文化,2020年8月),頁47。
《祖師四十八訓》第二十一條
學道之人,必須仁義為本,忠信為先。在官者,忠於其職,靖恭爾位;在野者,奉公守法,不許做宰殺酒家、煙館賭局、花柳敗類之絮,致玷清規。
至於三教聖人之道,雖係正事,然德修謗興,道高毀來,文王難免羑里之囚,孔子尚有陳、蔡之厄,故聖人云:「欲作精金美玉的人品,須從烈火中煉來;想成掀天揭地的事業,當自薄冰上履過。一不受苦中苦,難為人上人,不受魔難不成佛,「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古之修道者皆然,今人何獨不然?「疾風知勁草,板蕩識忠臣: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長春真人曰:「為人誰不遭魔劫,不似西方荊棘多。」又曰:「道高一尺魔千丈,心猿全憑用力降。」「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壽不二,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資料來源:北海老人:《祖師四十八訓》(南投縣草屯鎮:光慧文化,2020年8月),頁42-43。
《祖師四十八訓》第十七條
家有千口,主事一人,一則理;國有三公,莫知適從,二則亂。故五花十葉必受命於當家一人;頂、保、引、證、恩執、眾生,受命於五花十葉。尊卑有等,上下有分,方可有條而不紊。如大小領袖,各自當家,不尊上命,是為混亂佛綱,公義責罰。
資料來源:北海老人:《祖師四十八訓》(南投縣草屯鎮:光慧文化,2020年8月),頁38。
《祖師四十八訓》第十三條
凡千門萬戶認理來歸者,必須聽從掌道之分派,將其所有之事合盤交出;將道理、性理講通,方不至有差之毫釐,謬之千厘,自誤誤人之弊。然後因材器使,交於憑據,方成一團和氣,一道同風,庶幾與道有益無害,方為助天闡道,而為聖賢之亞流,仙佛之嫡派,光前裕後,流芳萬古也。
不依調度,偷道、盜道、妄傳、妄受者,誓願自己承當,與掌道者無干。
資料來源:北海老人:《祖師四十八訓》(南投縣草屯鎮:光慧文化,2020年8月),頁33。
《祖師四十八訓》第九條
凡傳道者,必須洞明「窮理盡性」、「一合理相」、「三品一理」之「理」到底為何事,然後可以掌道、傳道;如不然,堰苗助長,上之得罪於聖賢,下之為害於將來,不同三教聖人,是為異端邪說。
資料來源:北海老人:《祖師四十八訓》(南投縣草屯鎮:光慧文化,2020年8月),頁29。
《祖師四十八訓》第五條
末後大道,乃發萬聖之未發,補萬賢之未備。道合三教,理貫人天,註書立說,必須引經據典,合天、合地、合人,有理、有氣、有象。
知理者,可以制禮,而親親之殺,尊賢之等,方有條而不紊;知氣者,可以制樂,知參天可以作六律,知兩地可以作六呂。而六律之隔八相生,五音之三分損益有其源;而宮、商、角、徵、羽之五音,與君、臣、民、事、物之五等,與夫十宮之周天有其本矣。
再明伏羲之卦,本於天地;文王之卦,本於伏羲;孔子交易,乃合天地、伏羲、文王而一之。易未畫時,易在天地;易既畫時,天地在易。未有不知天地而知易,亦未有知易而不本於天地者。夫然後上推往古,下推將來,以一貫之也。不明乎此而註《易經》者,皆伏羲、文王、孔子之罪人也。
資料來源:北海老人:《祖師四十八訓》(南投縣草屯鎮:光慧文化,2020年8月),頁24。
《祖師四十八訓》第一條
吾人當知,斯「道」乃生天、生地、生人、生物之大體;成佛、成仙、成聖、成賢之大用。會通三教,貫徹天人;有無顯微,體用合一;中邊本末,事理兼賅。是「道」也,以覆冒萬物而言,則謂之「天」;以主宰萬物而言,則謂之「帝」;以真實無妄而言,則謂之「誠」;以萬物共由而言,則謂之「道」;以無所不理,各得其理而言,則謂之「理」。在天謂之「天理」,在地謂之「地理」,在物謂之「物理」,在事謂之「事理」。
是「理」也,以賦界而言,謂之「命」;以稟受而言,謂之「性」;以應酬萬變而言,謂之「心」;心之所之謂之「志」,心之所憶謂之「意」,感於萬事,而生喜、怒、哀、樂,謂之「情」。千名萬號,不可枚舉,究其本源,莫非「一理」之流露也。故 無生真宰,把「理性」散將下來。
何謂「理」之究竟?《中庸》云性即理也,理即五常也,學者必先窮乎理,而後可以盡性,未有不明乎理而能盡性者,未有不能盡性而能返本還原者。「理」者何?應知理即無極也。無極者,至靜不動天也;至靜不動天者,天外天,生天、生地之天也。此「天」,萬物統體一天,物物各具一天,必知人人各具之天,通萬物統體之天,而後可以收圓。不明此「理」,而妄稱收圓者,皆自誤誤人者也。故使學者必先明乎「理」,而後傳之以「道」,方不至流為異端,上之得罪於聖賢,下之為害於將來也。
資料來源:北海老人:《祖師四十八訓》(南投縣草屯鎮:光慧文化,2020年8月),頁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