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2024-09-30

《祖師四十八訓》第33-36訓

《祖師四十八訓》第三十三條

  諸家丹經,惟《參同契》、《悟真篇》,與一氣之流行、日月之盈虧,頗有見解,而吾之《三易探原》、《一貫探原》,已賅括其義過之。如欲看來亦可,如欲不看亦可。

  其男女、龍虎、鉛汞、鼎爐、火藥之寓言,淺見者,多妄意錯會,流入旁門;吾人既得末後一著、最上一乘之法,三教聖經,足可證驗。諸般丹經,法不可用也。

資料來源:北海老人:《祖師四十八訓》(南投縣草屯鎮:光慧文化,20208月),頁57

 

《祖師四十八訓》第三十四條

  丹經所言九轉金丹者,因先天之乾坤,變後天之坎離,取坎中之陽,陽為九,故日「九轉」,九轉即是還陽補離成乾,則曰「金」;日月會合,煉作混元一氣,則為「丹」。故先天以乾坤為性命。

  其曰龍虎者,因先天之離居東,為青龍,後天之離居南,為赤龍;先天之坎居西,為白虎,後天之坎居北,為黑虎。坎為中男、為嬰兒;離為中女、曰奼女;意能運使,曰黃婆,三、南二、中近五之三家也。究其所以,不過以離神為性,坎氣為命,神氣合一,即是性命雙修。

  儒家以凝神息命為入手,是修上一關,帶起下二關,無為之近路也。道家以積精息念為入手,是修下一關,透出上二關,有為之遠路也。此為真水、真火九轉金丹、九轉還陽丹、九轉紫金丹、龍虎大丹、太乙還丹之真訣也。神為火,氣為藥,陽升為「活子」,烹煉有地,採取有時,為「候」。小周天,本於日月之盈虧;大周天,本於一氣之流行。日月象也,流行氣也;象為質性,氣為氣性,總於「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

  性即理之性,成湯降衷之性,人生而靜之性,證之《中庸》「無聲無臭之天」、《金剛經》「離一切相」之佛性、《清靜經》「空無所空」之性。故末後之道,悉本於三教聖經為入手,達乎理天、氣天為了手,方可以盡人合天,優入聖域;而後窮理盡性,窮神知化,大化聖神之造詣次第,方可腳踏實地,為三教嫡派,萬世之標準也。

資料來源:北海老人:《祖師四十八訓》(南投縣草屯鎮:光慧文化,20208月),頁58-59

小編注:

「陽為九」:《易經證釋·圖象:河圖講義》,9為陽氣(儀)數序1-3-5-7-9之極數。

 

《祖師四十八訓》第三十五條

  道本一理,原無二教,因為人生之氣質有清有濁,根有利鈍,見有高下,識有明暗,學有深淺,師有真假,而三乘之法,正旁之別分矣。

  教者初見之時,當現身說法,彼以丹經入者,當與談真性命、真火藥,及降龍有法、伏虎有術,築基煉已、溫養沐浴、脫胎神化有訣,講透一切,然後闢破一切、掃去一切,漸漸引入真如佛性,彼方心服口服。如不談彼之所有,彼滿腹意見,反以我道為不通也。

資料來源:北海老人:《祖師四十八訓》(南投縣草屯鎮:光慧文化,20208月),頁60

小編注:

1. 「三乘之法」:法有上中下三乘之分。上乘:性理心法、口傳心印;中乘:參襌打坐,煉氣之法;下乘:敲鐘唸經,修褔之法。

2. 「降龍」:氣之上升者為魂,魂喜生,乘魂則營營而亂思,戒雜念為降龍;「伏虎」:氣之下降者為魄,魄喜死,乘魄則默默而昏沈,戒淫念為伏虎。亦可見於:《祖師四十八訓》第十六條:「吾道以戒淫念、戒雜念為降龍伏虎。」
https://www.1-kuan-tao.org.tw/zongsu/culture/9902/magzine_subject.asp?isession=219&iorder=9

 


《祖師四十八訓》第三十六條

  此深入佛海者,不可與之談有為之法、有象之法,若談有為,彼曰:「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與之談有象,彼曰:「凡所有象,皆是虛妄。」必與之談「西來大意」。音前薦取,語後當承,說話當人。此三義,與之講明。過、現、未來,一合理相,真如佛性,自爾豎窮三界,橫亙十方,而超出威音那畔,為永劫常存、永不退轉之金剛體、般若性、菩提子、無上正等正覺之正法。知法相無相,妙無不無,卻有實在,方可高不入於頑空,下不流為執相,擔荷正法,大振宗風,而為通宗合教,辭理兼優,隨方演教,無量度人,天人師表,大覺法王。

  再為之講明六字真言及觀音之大用,常、變方可以度佛門高僧。

資料來源:北海老人:《祖師四十八訓》(南投縣草屯鎮:光慧文化,20208月),頁61

小編注:

1. 「西來大意」:達摩祖師西來傳道的真義。

2. 威音那畔」:威音威音王,是空劫初成之佛;「威音那畔」就是指雖然以前沒有說道,事實上「道」已存在,即實際之理地也。換言之,是先天先地之先,不為先;後天後地之後,不為後。所以道是不生不滅的,而天地萬物,一切有形有象的輪迴生滅的轉換,物質都有成、住、壞、空或生、老、病、死的變化,週而復始的交替著,這樣一生一滅,一生一死的過障,即稱為劫,而道是歷永劫而不壞不滅的。
https://www.1-kuan-tao.org.tw/zongsu/culture/9902/magzine_subject.asp?isession=220&iorder=9

2.《歷年易理》:「先天佛傳四字只言心性,中天佛加南無三易包藏」故知「四字真言」當為「阿彌陀佛」,「六字真言」為「南無阿彌陀佛」,是梵文Namo Amitābha的音譯。「南無」有禮敬皈依之意。

【近一週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