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盈章 第十五 |
第十五講 古代的有道之士 |
古之善為士者。 |
古時候的有道之士,他們的靈性是微細奧妙的,他們的本性是永遠通達的。這都是外人難以窺測、難以瞭解的玄機。 |
夫唯不可識。 |
就是這樣難以窺測這些有道之士的玄妙,如果硬要去描述的話,也只能勉強形容而已。 |
豫兮若冬涉川。 |
比如說,他們在處理事物方面,絕對不會急迫衝動。就好像古時候的「豫獸」一樣,一定要等到冬天,河水結冰了,才敢從河面上走過去;否則,不等河水結冰,就魯莽走過去,不是等於自己去送死嗎? |
猶兮若畏四鄰。 |
他們慎獨的工夫,就好像古時候的「猶獸」要下山一樣的謹慎,不敢擾動山下村莊的百姓;否則,性命就危險了。 |
儼兮其若客。 .儼:音「演」,好像。 |
因此,古代的有道之士,他為人恭敬的樣子,就好像身為主人禮遇貴賓一樣的謹慎,不敢輕舉妄動。 |
渙兮若冰之將釋。 .渙:散。 |
在心性清靜方面,他對一切外緣的干擾,是心不染著,就好像春風中的冰,會自然的解凍散開一樣。 |
惇兮其若樸。 |
他心中淳厚的本性,就好像尚未雕琢的木頭一樣的樸實無華;心胸的開闊,就好像空曠中的山谷,能夠虛受一切,涵容萬物。 |
渾兮其若濁。 |
而且。他有大智若愚的美德,將自己混合在污濁的水中一樣。這就是聖人不自以為自己是聖人,所以才成為聖人;而凡人自命不凡,所以才越像一個凡人的道理啊! |
孰能濁以止。 |
所以,誰能像他們(古時的有道之士)在動盪之中,還能除去心中污濁的惡水,使它慢慢的澄清呢? |
孰能安以久。 |
誰能在安定自守之中,久久以待,使體內的清正之氣發動呢? |
保此道者。不欲盈。 |
所以,能夠保持上面這些道理的人,他一定是虛心知足、不自滿、不自傲的人。就是因為他不自滿、不自傲,只是為了世人著想,反而使自己得到永生之道。 |
資料來源:《道德經:老子演譯》(臺中市:光慧文化,2015年9月),頁92-95。
小編注:
(一)「孰能濁以止。靜之徐清」,在不同版本,有不同的內容。如:
- 廖玉琬《給想看懂道德經的初學者》:「孰能濁以靜之徐清?」
- 《太上道祖白話注解道德經》:「孰能濁以止。靜之徐清。」
- 西漢.馬王堆《老子甲道經》:「濁而情之,余清。」
- 西漢.馬王堆《老子乙道經》:「濁而靜之,徐清。」
- 北京大學所藏的西漢楚竹書《道德經》:「孰能濁以靜之?徐清。」
- 唐朝.《老子》傅奕本:「 孰能濁以靖之而徐清?」
- 清·《道德經注釋·第十五章微妙玄通》:「孰能濁以澄靜之,徐清?」
- 中國哲學書電子計劃:「孰能濁以靜之徐清?」
(二)文末的「弊而新成」,在不同版本,亦有不同的內容。如:
- 廖玉琬《給想看懂道德經的初學者》:「蔽而新成」
- 《太上道祖白話注解道德經》:「弊不新成」
- 唐朝.《老子》傅奕本:「敝而不成」
- 《老子河上公章句》:「蔽不新成」
- 西漢.馬王堆《老子乙道經》:「敝而不成」
- 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道德經》:「能敝不成」
- 中國哲學書電子計劃:「蔽不新成」
- 朔雪寒《老子文理與思想探源:道德經論正第一冊》,頁66:「孰能濁以靖之而徐清......是以能敝而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