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顯示具有 《光明的智慧》(四)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光明的智慧》(四)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3-12-19

【心為主宰 尋求自己】

心為主宰 尋求自己

批訓地點:鶯歌妙善宮
批訓日期:西元一九九六年四月二十日
     民國八十五年歲次丙子三月初三日

濟公活佛慈訓
 疊疊萬重山 峰迴路又轉 人生無常幻
 世事又怎度揣 戲夢悲歡中 醒後當心還
 莫著生滅 空憂煩
 苦痛宜斬斷 放下得超凡 參研道一貫
 善哉金剛妙禪 洗我塵心亂 卸我千斤擔
 古聖容顏今仰瞻
 脫胎此身換 道貌現岸然 今非昔比
 凡夫俗漢頂天 立地好兒男
 立志聖賢攀 承繼絕學傳
 再現一個祥和世界現宇寰
      調寄:古月照今塵

【戒貪念復我本容】

戒貪念復我本容

批訓地點:嘉義慈善堂
批訓日期:西元一九九四年十月三十日
     民國八十三年歲次甲成九月二十六日

南屏濟顛慈訓
 依舊是夜寒星依稀
 惆悵落寞紛起
 幾番期盼音訊寄
 故人仍迷醉塵裡
 縱然千言與萬語
 一付江東誰能體
 試問徒 否願意
 速明理 早修身心齊
調寄:明月千里寄相思

【念念清淨 原來無一物】

 念念清淨 原來無一物

批訓地點:嘉義慈善堂
批訓日期:西元一九九四年一月一日
     民國八十三年歲次癸酉十一月二十日

「無壽者相」冠頂訓:
 澄心欲除 不隨物競逐 情識兩忘 原來無一物
 頓悟無生 真實性如如 但依方便 願力修行持

「無壽者相」訓中訓:
 一切眾生皆由執我愛 無始妄流轉 未除四種相 不能入覺域
 若復有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依摩訶般若波羅密
 應如是住 如是降伏其心 對一切善惡禍福 苦樂憎愛
 得失人我 乃至生滅等 皆無憶毋著 不取不捨
 常生正知見 不遭邪惑 離諸垢染 念念清淨
 心遇諸境界 心無變異 渡生死海 到涅槃岸
 佛說 是人得清淨圓覺妙心


飲水思源報親恩
  什麼是孝?你們在家有沒有好好孝順父母啊!孝又分為什麽孝?(小孝、中孝、大孝、大大孝)何謂大大孝?(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中孝呢?(侍親之事)小孝呢?(口腹之養)
  順親心不只是光供養口腹,能口腹之養也要懂得順親心,順親心之外,更要立身行道,揚名父母,由小到中到大,逐階段去做、去成就。我們為人要知道根本,人如果失其根本,就會無所適從:如果我們能夠知本、不忘本,就好像我們知道父母的恩德,時時去感念父母:如果沒有父母就沒有我們,如果沒有父母,我們如何長大成人,父母教育我們、培育我們,所以不要對父母有所不滿,不要有意見上的不合,我們應該量去圓融他們、包容他們,這樣才對。
  如果對待父母親不好,不懂得怎樣去應變,固執不通,家庭就不和了。這與做人處世有關係,懂得如何做人,就懂得如何生活、就懂得如何對待一切事情。

放下我執圓融處世
  生活是一種智慧,光靠聰明不夠、光靠義氣之爭不夠,這得要有智慧。智慧的運用,好好的計劃,這樣家庭一定和樂融融。家庭生活是需要建設的,因為人與人之間有其思想,人是個「個體」,皆有我見、我執,在有我見我執的時候,你能夠放下我見我執,去圓融、去處世,這樣你的人生一定過得很快樂。如果一昧固執己見,不懂得虛心下氣,不懂得讓自己生活過得更圓滿,自己折磨自己、自己破壞自己,也破壞別人。因為破壞自己、不信任自己,進而影響到別人的情緒。人不只要認識自己,也要看周遭的朋友,如果自私自利,定生種種怨恨心,生種種怨恨心就不平衡,有怨恨心就有埋怨,埋怨了就衝突。善因善果、惡因惡果,知善依循善道,如果能常抱此精進心而不間斷,一定會有成就。懂得心平氣和能夠平心靜氣,就是修行。
  世人看我總是顛,但我身顛、心不顛;如果我心顛,還能在這裡給你們講道理嗎?為師的「道」很簡單,就是「但用此心直了成佛」,放得下、放得開,不用此心,如何放得下、放得開?但在我們境界還不夠的時候,還是需要用有為法進入無為,要由漸修進入頓悟,這個過程大家總是急不了的,也沒有一個仙佛免得了這個程的。沒有一個人能不從一就得到十的,一定要從做一,然後二、三做去,才能到十的。所以這個過程你們自己去走,自己去做主,自己去體驗、體驗來的,走得過去的,才是你們的福氣,是你們自我實踐,自己成就自己。走不過去的,心性障礙是你自己破己,自己毀滅了自己,不能怪仙佛。
  有人責備、訓誡我們的時候,我們還要感激他,為什麼呢?因為,如果他不告訴你有哪些缺點,那你有沒有改過的機會?所以,子路他「聞過則喜」、禹「聞善則拜」呀!人要自己做自己的主人,要有自己的主見,不要別人說兩句就沒有信心,自己要勇敢果決,不要隨波逐流:別人說的有理,我們要反省改過,別人說的沒道理,我們還是要擇善固執。
  心不誠、欲不止,人就不能安:人不能安就顛倒錯亂、煩惱妄想,所以人若能誠心、止欲,就不會隨外面環境的好壞而悲傷喜樂,也不會隨物質環境來改變自己。
  傻傻的人有福。傻傻的人,就能夠把工夫做得確確實實的;聰明的人,就不行了,因為想多了,障礙也多,就不能確確實實地下工夫。所以,為師傻傻的就得了一個活佛的果位,這不是為師自己的,而是天下的人這麼叫我。所以天上就有這個果位,因為「
天聽自我民聽」,所以如果大家都叫你活佛菩薩,以後你們就會成就活佛菩薩這個果位:但不是刻意去叫的,而是要實際去做到的,然後人家才去稱呼你,這樣才有用。

讀經明理轉化心念
  電,你們看得到嗎?電變成燈光,你們就看得到。同樣的道理,為師的佛身,你們看得到嗎?但是為師借竅來跟你們說話,你們就聽得到。所以你們不要想太多、要求太多:如果想太多、要求太多就會自障了。
  你們是要信真理,不是信我呀!不要看到濟公活佛就拜、就求呀!有病要去看醫生,看不好,就要誠心懺悔,真心懺悔感動了天地,活菩薩才暗中撥轉。
  修道的路,有時候會遇到橫逆不順,就算你不入道場一樣也會遇到不順利,不要說一進入道場,就是要來求這個「道」。事情不順利、身體不健康就來求,這有沒有道理?如果你沒有求道,事情也許會更糟糕。但是你有求了道,仙佛也許暗中撥轉,讓大事化小、小事化無。
  修道就是要懂得心念轉化,把煩惱轉化成菩提,菩提轉為樂。煩惱即菩提,因為沒有煩惱、沒有掙扎,你如何成就你的菩提,有煩惱是因為你有佛性,有這個「性」,感悟而動、而生出來的,所以煩惱即菩提。要常常讀經典,經是「理」,是不變的路;你們常常奉持著經典,然後能夠去體會,依照經典裡面所講的去行、去做,你們一定會豁然開朗。不看經典,光修道、辦道,心性昏暗,講道理懵懵懂懂,誰信你,人家信的是真理。
  所以,要常常研究經典,就像吃飯穿衣一樣,天天要去做。經典是離不了身的:離開了身,定力就不夠,定力不夠就隨波逐流。你們餓了,需要食糧,你精神空虛、心靈空虛的時候,就是你的精神上有了缺陷,它們也餓了,它們需要食糧。你們精神空虛、有煩腦的時候,就是你精神不能集中、意念不能突破,要常常研讀以往聖賢仙佛所留下的經訓。問問看,哪一位仙佛離開了「經」?「經」就是「道」,不要執著我所講的字面之義。

公心就沒有痛苦
  這些水果都是眾生的錢買來供奉的,那麼我也把這些東西拿來供養你們這些未來佛,要感謝佈施的人:所以說你們佈施的功德,佛堂不會給你們埋沒掉。不要說、也不要心想:「我們錢拿出來,不曉得會不會拿去亂花?還是點傳師拿去用?」這樣子就心有邪念,不是真佈施。所以說拿出來佈施,得要做到真佈施。「佛家一文錢,大如須彌山」,有誰敢濫用?如果他濫用了,以後的罪過他自己擔:現在你們佈施一點,懷疑心就來了不信任人你的品格就有了缺陷。既然拿出來了,就要相信人。
  為師倒希望為師的「心」都讓你們偷去,為什麼?因為為師的心都是「公心」,如果你們偷走了我的「公心」,那你們也都「公心」了,那不是很好嗎?所以為師倒希望你們來偷,偷得走,為師還樂的喜不勝收,就怕你們偷不走。凡世的人為什麼會痛苦?因為有私心。有私心,沒有公心就痛苦了!如果說把這個私心拿掉,把它丟到旁邊去,換來一個公心,那麼痛苦就沒有了。
  看到什麼事都好,你對我好也好,你對我不好也沒關係,我也很好,我毫髮無損,這就是平常心、平等之心。你對我好,我就好,我們大家都好:你對我不好,沒關係,我還是對你好,希望你們有這種心:不要人家對你不好,你就想,你給我記住,君子報仇三年不晚,這樣不行的啦!這樣你光為了報冤,你要和他相見好幾十年,這樣是不是很痛苦?所以把心給平了、把心給凈了,看什麼都自在,看什麼都怡然自得,這就是修道:心不能平的時候,就學習平心,做人就是要簡單一點。

莫等白頭才修道
  哪一個人他準備成佛的全部條件都準備好了,他才成佛的?都是在慢慢地走、慢慢去做的時候,慢慢地遇到困難或是挫折,慢慢地去修,慢慢地去學,才能成佛的。哪有一個人說,我修得很好了、我什麼都準備好了,我才要走,開始修行。每個人都是這種心理,等我兒子、女兒都長大了,我才來修行、我才來佛堂拜拜、我才來跟你們走,有沒有?等我家裡面一切都安頓好了,我才來跟你去廟裡面拜拜修行,是不是很多人都有這種觀念?其實修道不是消極的觀念,信佛也不是消極的,能夠讓你更積極,因為這樣你會對你的人生更加的有意義,更加想要去追求人生圓滿的境界。所以無形中,你會逼自己做得更好,是不是就是積極的?
  有人說,修道信佛都是消極人在做的事,是不是這樣呢?其實他反而比凡俗人更加積極,因為看透一切,所以成就一切。大家以後感謝你、供奉你。如果你為私我,雖然你對家庭很盡責任,但是只有家庭裡面的人感謝你。這種愛哪一種來的大?人活著不要跟草木一樣同生朽,長出來了,就長出來了;死了就死了,沒有人會去在意它。如果說你們懂得付出你們一點的時間、一點的愛心,來關愛你旁邊的人,那大家都會注意到你,而那種愛心是一種真誠的關愛,這樣人家自然就感謝你:如果你是刻意有目的,久而久之,人家就見到你的心,人家會說:你對我好,那是有目的的、有利用價值的,人家就會疏遠你。所以,要無心有為的來做,無心就是不求回報、不求報恩:有為就是做,有為無為是連在一起的。
  你們平常吃糖果,在逼不得已、口饞的時候才吃,你好命啊!有糖吃。外國人受災受難的地方多的是,想吃一顆糖都想得要命、沒辦法。所以,你們要珍惜現在的福報,有福生來台灣寶島一切生活物質文明都很好、都愜意,你們要不要感謝國家社會?雖然社會現實,乃為人所造出。因人有私心就有現實,不能怪社會、應怪人。
  為師寵壞你們,要什麼有什麼,呼風得、喚雨得雨,應你們所求。每次所開法會,批訓均束諸高閣:應敬奉訓文,多多參悟,以免辜負了為師之心血。反覆叮嚀、勞累奔波,恨不得為師之智慧,全部給你們。班班法會、訓文不同,為師絞盡腦汁,為徒兒竭盡心力。你們得來容易,失之亦容易,不懂得珍惜:應如為人子女體諒父母賺錢之辛苦,珍惜它。為師批示之訓,你們篇篇無感受,太對不起了。要承擔的事情很多,人人應承擔起做佛事,為了大災大難的眾生,無論什麼苦也都要承擔。
  你們不自凈其本心、不淨念的話,人家講得再好、仙佛講得再多,聽得進去嗎?你們心都滿了,就聽不進去,就像茶杯一樣,茶杯都滿了,水還倒得進去嗎?你們不懂得低心下氣的來接受,一味的排除這個善法,不肯接受,你們就很難去了悟佛法心印,既然坐在這裡就誠心正意,把心掏空,容納更多的真理、容納更多的寶藏,好不好?訓文中所講的,聖賢仙佛皆由此成,你們做得到,自然你們就能成佛。

真善的菩提心
  你們知道來佛堂的好處嗎?佛堂兩邊有仙佛排班護法,你們都在裡面無形中接受了佛光普照、仙佛加被,所以你們坐在這裡會比較有智慧,但是出去了就不一定有智慧。所以,常常接近佛堂,常常接受佛光普照,無形中把你的汙穢都洗淨了。所以,喜不喜歡來佛堂啊?喜歡就要把這裡佛堂當是自己的家,常常回來看一看、走一走,好不好啊?你回你個人的家,那是一個小家庭,你回到佛堂來就是一個大家庭,由小家庭走入大家庭那不是很好嗎?
  眾生為什麼會當眾生,因為有迷、有執,你執於善惡,就生善惡心;執於人我,就生人我心;執於得失,就生得失心;執於生滅,就生「生減心」,所以對於一切都要不執著,好不好?因為生何種心,就會執著何種心,即使你生善心,也會執著於善心,刻意的為善就不是真善,是不是?你把這個「善」從日常生活裡面做出來,無執無著,那就是菩提心的顯現,那才是真善。如果你執著於功德、苦樂,這樣子那都是因為你的執著,而生出來種種心,是不是啊?這個叫做固執。人的苦跟樂,是不是由心去造成的?所以說,心能做天堂,也能造地獄,你的心念怎麼轉、怎麼變,就生何種境界出來了,是不是啊?你走到一個境界之後,你要突破這個境界。
  人生有失意的時候,就有得意的時候:有成功的時候,就有失敗的時候:有高興的時候,就有痛苦的時候:有歡聚的時候,就有離別的痛苦。為師今日來跟大家歡聚在一堂,大家很快樂,但是為師走了,縱然千言萬語,再怎麼捨不得,也是無奈,是不是?
  為師為了徒兒們常常流淚,而你們是為了世間的情愛來淚流,總都是一個「情」字所害。為師希望你們能夠好好的修、好好體悟、好好的辦:不要光辦不修、不能夠圓滿。內外一體、內聖外王一齊做。為師祝福你們,各個愈來愈圓滿、各個愈來愈有智慧,人生的路途愈來愈順利。
  一步將走,反而更愁悵,雖然千言萬語、依依不捨,但是也無奈,只是盼望我徒兒,解師心、行師志:迷時師渡,悟了自渡,自己的成就自己做,希望以後有機會再兒面,不要忘了為師呀!為師不會忘了你們的,再見。

濟公活佛慈訓
 尋覓覓 冷清清 淒淒慘慘戚戚
 最難得息 聲聲嘆息 最怕那晚風來得急
 花落地 滿堆積 梧桐更兼細雨
 點點滴滴 往事回味 百般無奈內心交集
 人世間 物換星移 悲歡與合離 憑添了辛酸淚語
 多少的悲涼苦淒 只為一時情繋 頓感撲朔迷離
 曲終時 人散去 道盡悲歡歲月
 覺來無意 憶來無悔 但隨流水然逝去
 覺來無意 憶來無悔 但隨流水然逝去
      調寄:悲歡歲月

資料來源:《光明的智慧》第4冊,頁135-155


【萬物無常 認理實修】

 萬物無常 認理實修

「無眾生相」冠頂訓:
 心空一切 當下即了悟 覺明生滅 不步趨三途
 二六時處 正道常觀 復本面目 天君然舒

「無眾生相」訓中訓
 觀愚人矇矇不覺 饕餮五欲 貪著世樂
 纏綿塵網 不求出生死苦海
 殊不知自古迄今 生則老枯 病無光澤
 死則神去 親屬別離不與人期
 萬物無常 本難久居 如河駛流往不復返
 人命如是 逝者難還
 菩薩了知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生滅變異 苦惱無量
 常念知足 安貧守道於世間心 一了永了
 斷無明 不相續長 修圓通妙性光

【開啟心門悟真機】

開啟心門悟真機

批訓地點:花壇北玄宮
批訓日期:西元一九九三年七月二十四日
     民國八十二年歲次癸酉六月初六日


 花開花落能幾時 歡樂歲月易失
 人間的多少起浮 埋沒無數佛子
 曾幾何時心暗思 怎堪一再再愚癡
 世事無常皆明識 追尋聖道來奔馳(其一)
 凝眸無語望星空 編織無數的夢
 望與徒形影相共 日月無分訴曲衷
 怎奈好夢成空洞 我徒愚時醉塵紅
 忘卻南屏傻濟公 癡心盼徒返天宮(其二)
調寄:明月千里寄相思

【看重修行路】

看重修行路

批訓地點:嘉義慈善堂
批訓日期:西元一九九三年七月十七日
     民國八十二年歲次癸西五月廿八日


濟公活佛慈訓
 浩浩的天恩遍大地 盡把紅塵洗滌
 巍巍的德性被群黎 呼喚迷失你我

 悠悠的大道與真理 啟迪迷昧靈犀
 深深的感動與期許 復我本來菩提
 數年的漂泊顛沛流離 今得其根柢
 回家的路途 雖然遙遠 不再是不可及
調寄:浪跡天涯

2023-12-18

【喜根】

喜根
批訓地點:樹林瑩德壇
批訓日期:西元一九九三年一月一日
     民國八十二年歲次壬申十二月初九日 

「喜根」訓中訓:
 嘗其果 思其源 源兮若萬物之宗
 天長地久 綿綿若存
 事端唯克已禮 感恩仁心以待人
 挫其銳 解其紛 和光煥發其塵
 湛然若水常清淨
 聖賢斯德 去甚去奢 淡泊明志 致虛極 守中篤
 自古及今 其神不沒 綻彩虹於人心
 覺了義 知常容 是謂喜根 

【享受是苦】

享受是苦

批訓地點:基隆行德壇
批訓日期:西元一九九二年十月十日
     民國八十一年歲次壬申九月十五日 

「享受是苦」訓中訓:
 今生有福 前世所積 用知儉約 富而好禮
 尊賢容眾 親民愛物 財聚財散 廣施合宜
 濟急扶危 當仁不讓 風範留傳 萬代佳語
 若富且驕 争權霸勢 財物揮霍 不加珍惜
 久生惰志 不務正業 養成惡習 精神難提
 一時福盡 冤討受氣 苦不堪言 悔悟遲矣
 智者明此 功德培建 積善餘慶 古言不虛
 望諸徒契 遵規蹈矩 無為之為 方稱聖賢 

【勸學篇】

勸學篇

批訓地點:蘆洲林德壇
批訓日期:西元一九九三年六月五日
     民國八十二年歲次癸酉四月十六日 

濟公活佛慈訓
 古原沐餘暉 暗紅銜翠 行復千里歌始歇 歷經殘夜夢當覺
 即寤寂滅 隨波金舟推 豈拒邀約 共遊天家無年歲
 四時不乏瓊漿水 何争賤貴

調寄:浪淘沙

【心泉】

心泉

批訓地點:鶯歌妙善宮
批訓日期:西元一九九二年九月十九日
     民國八十一年歲次壬申八月二十三日 

「心泉」冠頂訓:
 身處桃源境 淨心禪趣體參 洞澈天妙景 俗情視等雲煙

「心泉」訓中訓:
 心者物之源 善惡端賴其分辨 古今聖賢 立不朽志業
 實乃克服私慾 敢於擔當良知良能之鞭策 安身立命於危亂
 突破桎梏 呈現萬千氣象 其智如泉 其神如電 導眾向前
 開發出片片瑰麗心田 

【但用此心】

但用此心

批訓地點:台北準德佛堂
批訓日期:西元一九九二年十一月廿一日
     民國八十一年歲次壬申十月二十七日

濟公活佛慈訓
 冷眼看世間 疑步步行險
 堪嘆世人 汲汲營營迷失赤子顏
 名利焉沉戀 生死幾改變 無常到來 恩恩怨怨化成風中煙
 真與假 時反覆 焉得正見 是與非 有誰能 判得明全
 看庭院深深 浮沉世多遷 問何時平靜能永遠
 經世事洗練 過程有經驗 得今日滄海轉桑田
 以智慧篩選 佈道學聖賢 知如何解脫成神仙
 敢叫良心現 無怨無愧天 如鷗鷺忘機悠閒
      調寄:浪淘沙 

《光明的智慧(四)》題序

封面頁:
徒兒有難,為師一定會幫助你們,但是為師感到無力,因為兒有難,為師感到難過,徒兒有難不前進,為師更難過,所以為師想要幫助們,也要徒兒們願意伸出你們的雙手,讓為師幫助你們。

【近一週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