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陽四書》之四:〈十全救苦〉
宮序
古人論苦,嘗患有生,誠以諸苦以「有生」而愈重。此無生證果,為佛門之上乘也。故人既不能違天命而不生,困於所苦,亦非以其道莫能去。去之之道何由乎?曰:「至簡至易」,亦「去其淫邪之心行」。力行孝、悌、忠、信、禮、義、廉、恥而已。此十者,謂之「十全」。
抑「十全」,又何以「救諸苦,證無生」也?蓋人性本源出於理天。理天者,主宰諸天,至靜至善,真空而不空,五常俱備。故人性主宰一身,性體常明,至虛至靈,統四端而萬善兼俱。是知「十全」者,乃人人固有之良知良能也。
夫三教教人,儒曰:「存心養性」,又曰:「盡心知性」。釋曰:「明心見性」。道曰:「修心煉性」。是三教示人「達本還源之徑,脫苦超凡之途」,亦不過教人存心、明心、修心,以養性、見性、煉性而已。
人果能遵「十全」而力行既久,則放僻邪侈,不存于心。非禮非義,莫見乎隱,私慾淨盡,天真獨全,是謂「能盡其心,盡其心則知其性,知其性則天人合一,聖凡無二」。言「無」,則諸相皆空,有色即幻;言「有」,則人倫敘樂,無幻非真。造次顛沛,樂在其中;富貴貧賤,素乎其位。如此,則豈獨性天常樂!
太上曰:「禍福無門,惟人自召。」且因陰陽四時之變,無不得感而和,天心挽正,劫煞亦消矣!否則,天豈不仁於人,何以既生斯民而又必欲使之遭盡諸般苦痛乎?降及今世,三教教徒且多乖倫亂德、惡極窮凶,而不知心性為何解?矧在天下蚩蚩者乎?於是逞忿肆凶以為勇,巧言機詐以為智,訕孝行為腐化,頌無恥為仁風,五倫盡廢,八德全隳,良知良能蔽陷日甚,以致陰陽失和,天地變色,上違天心,下拂本性。《書》曰:「惠迪吉,從逆凶,惟影響。」又曰:「天道福善而禍淫。」又曰:「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於是,三八災作,百難遍生,恨地怨天,痛苦萬狀,而不知上天方疾首痛心,更有苦於身受者也。
今幸吾師尊濟公活佛,仰體上天仁德,具大慈悲之心,繼天立極,代天宣化,重明「十全」,普渡眾生,以上慰皇天之蘊痛,而下拯斯民於水火。惟望得見是篇者,幡然改悔,頓覺前非,求天道以革面洗心,拜明師而新民重作,則不僅三八之苦難能脫,即上上乘法可證。皇天慈心得慰,亦即吾師尊之苦心不負矣。是為序。
時在
民國二十六年(一九三七)天運丁丑八月朔日 天津崇華堂 後學宮彭齡 謹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