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極仙翁慈悲囑語
※物有盛衰,而人有生死,順應這自然。人活在這世關上;就要很認真的活著,要相信自己的能力,實現自我最大的價值,這是人生應有的一個態度,所以要愛惜自己的生命,順應這自然。人不管處理任何的困難,或者遇到什麼樣的事情,你都要用輕鬆而不輕浮的心去面對,或許這樣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語出《論語聖訓・卷一・其為人也孝弟》白話訓
南極仙翁慈悲囑語
※物有盛衰,而人有生死,順應這自然。人活在這世關上;就要很認真的活著,要相信自己的能力,實現自我最大的價值,這是人生應有的一個態度,所以要愛惜自己的生命,順應這自然。人不管處理任何的困難,或者遇到什麼樣的事情,你都要用輕鬆而不輕浮的心去面對,或許這樣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語出《論語聖訓・卷一・其為人也孝弟》白話訓
靈妙天尊慈悲囑語
※每天很勤勞,因為我們的責任很重喔!我們要濟世救人,不要每天待在家裡都沒有去成全人,把它放在那邊不去做,這樣子就沒有盡到責任喔!
※你不要說,我的慈悲付出一分,就減少一分,不會哦!慈悲心付出一分,它會再多長出三分、多長出十分,就像井水時常去舀,水就會一直跑出來,不去舀它,就會變成死水。我們人的慈悲心、愛心也是一樣的,越付出就越多,不會說,我的愛已經用完了啦!沒有愛了,不會。我們有愛心給人家、給眾生,我們的命運就能夠改變。
大笑佛童 小笑佛童慈悲囑語
※「慈悲為懷誠不變,愛人如已結善緣」:我們要慈悲,慈是給人快樂,悲是拔人出苦,我們要讓眾生快樂,我們要讓眾生能夠出苦。愛人如已,我們不只愛人,也要愛各種動物,你們會不會跟眾生廣結善緣?有的人去到那裡大家都歡迎,也喜歡他、尊敬他:可是有的人去到那裡,別人都討厭他、排斥他、看不起他,那你要做那一種人?要做讓人尊敬的人,是不是?那你們就要跟眾生廣結善緣。我們要跟眾生廣結善緣,是到那裡人家都尊敬我們喜歡我們。要怎樣廣結善緣?平常你們老師常常教你們的方法是「祝福」,我們要常常祝福眾生,希望眾生都能離苦得樂:好比聽到救護車的聲音,我們祝福他早日康復。我們可以不用錢,又隨時可以做的,這樣會不會?
―語出《論語聖訓・卷一・不亦樂乎》白話訓
濟公活佛慈悲囑語
※生活是不是過得很豐富、很精彩啊?不像青陽期、紅陽期修行人,天天悟道,天天參禪,是不是很乏味啊?那這輩子看修道人又學烹飪、又學手藝,又彈琴、又插花,什麼都能做,什麼都行,生活充滿了精彩,比起以往入深仙修行的人是不是幸福很多啊?所以末法眾生修行,上天給予最方便的環境,半聖半凡,帶業修行,千古以來最好的都被我們估盡了,若沒有好好把握很可惜。
南極壽星慈悲囑語
※很多人學了很多的知識,但未必他有智慧,求知識也只是因應這個社會需要、工作需要,你不可乙太過於執著。字是死的,法是活的,所以你要能夠運用,才不會造成文字障。就像你聽道理,你需要往好的地方去尋求,而不是鑽牛角尖、專找問題,道是要教化他人的,希望每一個人都能夠明白,做一個明理的人。
―語出《論語聖訓・卷一・不好犯上》白話訓
漢鍾離大仙慈悲囑語
※「眾善至理來遵奉,諸惡莫作無不能」:我們學習了道理,要多做善事,就像一個袋子,你每天去儲藏你的寶物:但如果一邊做善事一邊做壞事,就像這個袋子下麵露個洞,裝也裝不滿、填也填不滿,是不是很可惜?我們要行善,也要斷惡,把不好的行為改正過來,把不好的心念修正過來:有不好的習性、不好的稟性,通通把它革除,表現出來才會有好的行為、好的言語,聽懂嗎?
端木賜夫子慈悲囑語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話怎麼解釋?比如說自己不喜歡吃蘋果,不要勉強別人一定要吃,雖然蘋果是很有營養的東西,但是人各有所好,我們尊重別人的選擇,是不是?推展開來,我們不喜歡人家批評我們,那麼我們就不要去批評他人,我們不喜歡別人沒有公德心而造成環境髒亂,自己就要遵守道德。體會這種不喜歡的心情,我不喜歡這樣,肯定別人也不會喜歡,這就是「將心比心」。
宗聖曾子慈悲囑語
※湖水跟湖水之間,它們會互相滋潤,就像我們人跟人之間樣,我們交到好的朋友,是不是會感染那種氣息?那我們交到不好的朋友,是不是也一樣會感染那種不好的氣息?所以我們交朋友要很小心、要很謹慎。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如果沒有去分辨,一不小心自己做錯很多事情都不知道喔!所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這就是耳濡目染,潛移默化,我們跟什麼樣的人在一起久了,就會感染到那一種的氣息。君子上達,我們一定要向好的人來學習,要親近有德性的君子,這樣我們自己也能夠提昇,知道嗎?
南屏道濟慈悲囑語
※我們健康的條件有很多,譬如說:天生的體質、我們的飲食、我們的作息、我們的心情、我們的因果,有很多種對不對?但是,我們修道之後,觀念改正,心情就會漸漸的開朗。然後晚上十一點以前就要上床休息,那作息也會正常。聽了持齋的意義,知道原來吃肉是那麼樣的不健康,原來吃加工食品對健康是有那麼大的傷害,所以在飲食上的改進:接著我們又明白道理、行功了願,多服務眾生、多積功德,在因果上,也能有好的改變。所以,不健康也很難唷!
―語出《論語聖訓・卷五・「遠恥」辱也》白話訓
中壇元帥慈悲囑語
※眾生學道,要把塵勞放下,從困難過程當中要盡心盡力去學,要刻苦耐勞,你的心能夠靜下來,就能夠跟真理契合,走人生該走的路,方向就會越來越明確。人生不只是追求福氣,你們做了很多事情,不是幫助別人,都是為自已,這人生有很多的遠景、很多的想法,其寶眾生的心裡都有一個祈求,希望我將來事業順利、家庭美滿,人無非想的就是這些。學道的人就要更提升、更超越,我們不只是為自己積福、積德,希望在我們有限能力之內,更可以幫助需要幫助的人,那麼你的福分就更大,善緣就會更具足。
哪吒太子慈悲囑語
※學問學問,什麽叫做學問?學問並不是說讀書讀得很高,認識很多字叫做學問,不是喔!學問是什麼?學問是會作人、做事的道理,而且是絕對的好,絕對的對,這樣才是學問,懂嗎?人情世故我們能夠去把它圓滿,然後怎麼樣?對道理一邊學習,學習道理之後反省自己,之後改進自己,之後實行道理,聽懂話嗎?所以仙佛是不是送你們「學而時習之」,是不是?就是說我們學習做人處事的道理,慢慢的要讓它熟悉,道理不熟悉怎麼樣?現在生氣了,本來說不要跟人家吵架,修養要很好,嗯!我瞭解,我聽懂了,我聽了一百零八次了,通通記在腦筋裡面,我都知道:可是事情來的時候,怎麼樣?馬上就爆發出來,是不是?那就是沒有練習,還不夠熟悉。不是不明理,不是不懂道理,聽懂了,但是舊的思想還沒有完全把它改變過來;所以狀況一發生,舊的思想就跑起來了,舊的行為就跑起來了,把學習的蓋過去了。這樣聽懂話嗎?那我們學習道理就是要一遍二遍,重覆再重覆,一而再、再而三,讓自己熟悉道理,然後熟悉之後要運用出來,比如說在家裡脾氣毛病自己瞭解,我就是很愛生氣,媽媽一說我,我總是給她頂個三四五六七八句,這樣好不好?媽媽如果說:阿芳啊!把碗筷洗一洗的時候,我要怎麼辦?要說:好!馬上來。但是事情來的時候,就會忘記,所以房間的門關起來:把它一直練習、一直練習,下一次媽媽叫的時候,怎麼樣?不練習不熟悉,馬上就被舊的思維、舊的習慣牽走囉!
中壇元帥慈悲囑語
※什麼是幸福?幸福就是自在。走到哪裡都很安泰,那就是幸福的感覺。修道要感覺它真正的味道,修道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就好像喝水,這一杯水冷的熱的只有你自己喝才知道。一群人在這邊,一席道理下來,其實你們每一個人的感悟是有所不同的,有的人從頭都在想家裡的事,有人用平靜的心在享受這一句法語的美妙。如果你有用心在這裡,那你的感受、體會就有大大的不同。
封面頁:
人世間有許多過程,痛苦永遠比快樂還多,
若不執著,苦會轉樂。
愛過、痛過,才會醒悟,
因此人的覺悟是在痛苦當中覺醒的。
人應該要盡本分,做你應該要做的事,
不要過分的執著,那麽你才能夠在這人間瀟灑走一回。
―南海古佛慈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