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2024-04-28

【六、尊重與自省之修持涵養功夫】

端木賜夫子慈悲囑語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話怎麼解釋?比如說自己不喜歡吃蘋果,不要勉強別人一定要吃,雖然蘋果是很有營養的東西,但是人各有所好,我們尊重別人的選擇,是不是?推展開來,我們不喜歡人家批評我們,那麼我們就不要去批評他人,我們不喜歡別人沒有公德心而造成環境髒亂,自己就要遵守道德。體會這種不喜歡的心情,我不喜歡這樣,肯定別人也不會喜歡,這就是「將心比心」。

※我們平常是愛自己比較多,還是愛別人多?這是人之常情,一個人如果連自己都不愛,是不可能去愛別人的。人要先愛自己,然後再把這份愛的心擴展出去。一個人如果不愛護自己,做很多壞事,他會有慈悲心愛護別人嗎?

※我們聽課是為了要「反求諸已」,任何的道理都是用來反省自己的,而不是用來要求別人的。如果從這點做起,各位賢士在這三天裡一定會有所收穫,人生觀也會有正面發展。

※我們很有才華、能力、慈悲心,可是人家卻不知道、不瞭解,會不會很懊惱?我們不要要求別人來瞭解自己,要試著瞭解別人。有很多人說自己懷才不遇,我肚子裡面有很多東西,我修持很好,我對別人有一百分的慈悲心,為什麼大家都不知道呢?一個人懷才不遇的時候該怎麼辦?苦惱嗎?大學畢業,拿到碩士、博士,卻找不到一份工作,懊惱嗎?那怎麼辦?把自己美好的一面展現出來,但是如果還是行有不得的時候,那就要反省自己的內在有什麼缺欠。修道也好,讀書、做事也好,考試考不好,不要說教授出題太難,而是自己不夠充實。

※人生旅途上遇到任何困難和挫折,可能是因為自己某一個部分沒做好,才會招來這些困難與磨難。如果凡事都反求諸已,我們還會抱怨嗎?還會怨天尤人嗎?不怨天尤人,我們就會精神爽朗:如果怨天尤人,又要別人欣賞你,可是表現出來的卻是不好的一面。如果我們把自己調整一下,是時機未到,大器晚成,我要好好努力,總有一天,千里馬會遇到(伯樂)。在座肯定自己是千里馬嗎?要有自信,除了自信,紮根的工夫也不可少。做好自己的本分,學生就要好好學習課業,做事業的就要盡忠職守,把上司分配的工作做好,自然會受到上司的肯定。修道、辦道也是,要得到上天的肯定,就要看我們日常生活如何表現。

※我們做人做得好,天地、仙佛菩薩,甚至歷代的聖賢都會庇佑、護持我們,我們如果做了愧對良心的事情,縱然工元天求神拜佛,都沒有用,這樣知道嗎?我們每一個人,都有自己心中的一把尺,不該做的不去做,不該拿的不要貪。

※我們所立的志向要像山那麼高,做事情,就算遇到像下海那樣的艱難困苦,我們也要把它完成。

※竹子有竹葉,風一吹,葉子飄起來的時候,就把它的節顯露出來了。上天喜愛的是坦蕩正直的人,仙佛、鬼神庇佑的也是這種人。

※也希望在座的每一位把自己真、善、美的本質表現出來。我們待人處事上、言行止上,不要有讓自己日後會害羞 的地方。我們光明、坦蕩、正直、無私,對就是對,不對就是不對,但是我們要委婉地溝通;我們理直不一定要氣壯,可以理直氣和,可以好好地講話。為什麼一定要粗聲粗氣?講話就是溝通,如果很大聲講話就可以溝通很好的話,那儘管大聲講話:但是經過幾千年的試驗,大聲講話適得其反,我們好好地講人家才聽得進去。

※我們內心有慈悲、有愛,自己好了,希望別人好:自己不希望得到的待遇,也不要加諸在別人身上,這個就是將心比心,就是愛人如已。

―以上語出《論語聖訓・卷一・人不知而不慍》白話訓

 

大笑佛童 小笑童慈悲囑語

※「自己有過艾又怨,多多求勿遲延」:自己做錯的事情,要改過自新。

※「豈可遷怒與忮騙,徒然損德甚可憐」:不要因為生氣這個人,就把氣帶到這個人身上;今天罵罵老大,下面五六個弟弟妹妹全部把他罵一遍,這樣不好喔!也不要去害人、去騙人。

(編者按:「忮」有「害」義,如《詩經・衛風・雄雉》:「不忮不求。」《論語・子罕》「不忮不求,何用不臧。」馬融注,不忮害,不貪求,這樣的人怎麼會不善呢?《莊子・齊物篇》:「大勇不忮。」《呂氏春秋・慎行》:「行忮之故也。」)

※「修持嚴謹優不厭,安泰處世有和顏」:修持自己要很嚴格、很謹慎,讓自己很優秀。修持不要只有一天、二天、一年、二年,要長時間,把修持這件事情當作很歡喜的,在修持的當中,自己有喜悅感,而不是勉強喔!比如說你們來拜拜,拜拜會不會覺得很煩啊?唉呦!真不得已才要 拜拜,不是這樣喔!我們修道要把磕頭和拜拜,保有歡喜心,才會進步喔!

※「戒慎恐懼以自鑑,貪求嗔癡必刪減」:我們要很小心,把不好的戒掉,不要犯到錯誤:會害怕自己做錯事,時常自我反省,自我看看自己有沒有做錯。

―以上語出《論語聖訓・卷一・不亦樂》白話訓

 

哪吒太子慈悲囑語

※說話要輕聲細語,輕聲細語不是嗲聲嗲氣哦!什麼是輕聲細語?就是說話語氣很溫和。表達事情不是一定要很大聲,別人也不是聾子,只要對方聽得到,人家就知道我們要表達什麽。講話的時候要養成習慣,不要很大聲,不要很生氣,笨笨的人說話會越大聲,是不是?對不起,其實我講話也很大聲。講話的時候只要用適當的音量,把我們要講的內容表達清楚就可以了,很大聲跟很小聲都一樣;太大聲講話別人對你的印象會扣分,這樣很劃不來,所以我們不要做笨笨的人,我們要聰明一點,對人要客氣一點。

※我們講過的話要負責到底,不要人家問的時候就不承認。待人有沒有謙恭有禮?我們都是濟公活佛老師的弟子,如果那樣自己就沒有面子了。管理自己要很嚴格嗎?還是管理別人很嚴格,然後對自己很好?一般人都是這樣的心態,管理別人的時候眼睛都很明亮,管理自己的時候都好像老花眼,看不清楚,這樣好不好?我們對自己要很誠懇,不要以為一些事情沒有人知道,但是你的良知知不知道?老天爺知不知道?對嘛,不管做什麼事情,我們總是有良知,良心是每一個人與生俱來的,如果我們把良心用很多層布蓋起來,然後自欺欺人,這樣好不好?(不好)

―以上語出《論語聖訓,卷一,人不知而不慍》白話訓

 

濟公活佛慈悲囑語

※不要管人家講什麼,只要我們內心篤定自己做的事情是對的,就可以勇往直前去做;如果人家給我們建議,反省過後自己是錯的,就不能固執已見。人家好心,不讓我們走錯路,我們就要想一想,人家講的有道理,做錯了要回頭。

※沒有不能渡化的眾生,只有自己德行不好。我們的佛性都是一樣的,徒兒們都很好,如果徒兒們不好,就是為師不好,因為為師沒有把你們教好。學生不好,老師就要反省。所以子女不好,父母不要老是又打又罵,沒有其他好方法,只會打罵,那算做榜樣給孩子看?以後孩子長大,學習到父母的教育方式,對他們的孩子也只會打、只會罵,這是不對的。孩子不好是我們自己做得不好,因為我們沒有做個好榜樣給孩子學習。徒兒不好就是老師沒有把你們教好(是徒兒不好)各位都很可愛,也很上進,又慈悲、善良、孝順父母,表示為師也做得不錯。

―以上語出《論語聖訓・卷一・人不知而不慍》白話訓

 

漢鍾離大仙慈悲囑語

※「根本忘失有驚恐」:如果我們把根本忘掉了,那以後就有惶恐的日子。

―語出《論語聖訓・卷一・不亦君子》白話訓

 

靈妙天尊慈悲囑語

※「四知」知不知道?(天知、地知、人知、我知)所以良心清清楚楚喔!不是四肢,也不是大隻、小隻,天知、地知、人知、我知,我們自己的良心清清楚楚知道自己做得好不好,別人不知道,自己知不知道?非常清楚,半夜還會怎樣?還會驚醒過來,我自天做了什麽事、我說了什麼話,奸像不合理,好像不對,好像把人家中傷,自己內心的良知是不是會去譴責自己?所以我們講話要小心,做事要小心。

―語出《論語聖訓,卷一・不亦君子乎》白話訓

 

南海古佛慈悲囑語

※在生活當中,有人得到的是很豐富的禮物,有人得到的似乎是不起眼的禮物,那都是依據個人的因緣果報所得。「如果今天我能擁有很多,那要感覺很滿足,如果沒有,也沒關係」的這個想法,人就會從痛苦當中轉為快樂。修道要學習平等心,在人生當中有很多的選擇,必要的、該要的、能要的、不能要的,什麼是該要的、必要的、不能要的?你要有智慧的選擇。在這些過程當中,你都不離開道德倫理,那麼在生命當中就不會增加罪過錯,所以修道一定要學習能夠反省,知道自己的缺點,能夠加以改進,那麼進步的空間就會很大,對自己的修道才會更堅定。

※人造罪最多的就是這張嘴,為了口慾殺生造罪,為了擁有跟人計較,說是論非,也會造罪。當你生氣的時候、罵起人的時候,罵天罵地,情緒失常,什麼都敢說,什麼都敢做:但當你冷靜下來的時候,剛才的怒氣發作,真不像是一個人,更不像是佛,像鬼、像魔。所以修道人要涵養中和之氣,如果你要發脾氣時,不妨跑去鏡子前,看看自己漂不漂亮?到底長什麽模樣?所以人修道要學習涵養性情,讓你的心平和,時時都能歡喜

※修道要學習忍耐,其實現今修道人的火候都是不足的,很容易急躁、暴躁如雷、發怒,很容易把內心浮躁的情緒表現出來,很容易一言不順就發火,那就是修內德的功夫。忍氣不足,耳根修得不順,聽到甜蜜的話就會很歡喜,聽到刺耳的話,內心就會焦躁,因此修道的人要有一點涵養,要學習忍耐的精神,應該發發善心,修修自己。

―以上語出《論語聖訓・卷一・其為人也孝弟》白話訓

 

南極仙翁慈悲囑語

※路是自己的,真理的教化、前賢的啟迪,你還是要自己去奮鬥,要靠自己去寶踐、去學習、去體悟,你所學到的寶藏才能夠屬於自己。所以要越修越有成長,如果覺得自己退步了,那麼你就要懂得自己去改進,不要讓人家來說了,你才知道要來改進。甚至有時別人說你的時候,你還不承認,不承認自己退步了,不承認自己做不好,這樣子的人也很可悲,久了也沒有人敢提醒他了,所以有人願意說你,你要很高興。

―語出《論語聖訓・卷一・其為人也孝弟》白話訓

 

濟公活佛慈悲囑語

※任事者必遭批評,批評之下藏有金玉良言;任勞者必堪任怨,怨言之下要有慈悲忍辱的心,不要一言不順就發火,從今而後,痛改前非。修道要有師道,在一起開會都會吵,有長輩在你也吵,那叫目無尊長,那這個修道人沒有道;兒女在父母面前還吵個不停,那叫沒有孝道。

―語出《論語聖訓・卷一・其為人也孝弟》白話訓

 

何仙姑慈悲囑語

※白陽期應運儒家思想,所以每一個人要行出儒風,言行要一致,才能夠誠於中、形於外。修身養性,要照本分去行,能夠樂天知命,心中才能夠豁達:遵循這個道理,落實在生活,才能行出儒家風範。一個人有禮,別人才會尊重你:若無禮,別人就不會喜歡你。有禮才能做事圓滿,若無禮,有很多抱怨,就不圓滿。

―語出《論語聖訓,卷一・而好犯上者鮮矣》白話訓

 

白衣大士慈悲囑語

※看盡人世間紛紛擾擾的人事物,辦道人不要灰心,也不要氣餒,要用簡單的心來看,那麼你就能處事無礙:凡事用平常心、簡單的心來看道場或是社會的事,你的心才能能平靜,才有能力為眾生解決困難。不要越修煩惱越多,脾氣越大,性情越急躁,人若急,智慧就障礙,唯有平靜才能產生妙智慧。人畢竟是人,不被環境影響是不容易,但你要有反省的功夫,把你自我的無明息下。

語出《論語聖訓・卷一・而好犯上者鮮矣》白話訓

 

  資料來源:《光明的智慧》第16冊,頁80-95


【大哉問!】

天然古佛(師尊)1998年提問「道統是甚麼?」

【近一週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