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2025-07-19

北海老人:《三教圓通·論心》

 〈三教圓通·論心〉

  心者,萬化之主宰也。儒曰存心,道曰修心,釋曰明心,皆不離心以為道。第心有人心、道心之分,即有惟危、惟微之別。後世不得心傳者,只知道在心中,而不知心在何處?多執臟腑氣質之心,以為心者也。是守其心而執象,虛其心而著空,制其心則理欲交馳,聖凡不分,理氣莫辨,無怪其勞心而無成也。此心,以是傳之以是傳之,此見而知之者也。以是傳之以是傳之周公周公以是傳之孔子,此聞而知之者也。孔子傳之曾子曾子傳之子思子思傳之孟子,此又見而知之者也。孟子以後,心法失傳。歷,鮮有造其域者。迫至炎受命,五星聚奎,文運天開,希夷首出,濂洛接踵;之後,厥有龜山龜山之後,繼以豫章,迫至延平,道傳朱子。而心傳一脈,遂有鵝湖鹿洞學、學,德性、問學之分。而「格物」之學,遂有「事物」、「物欲」之別。

l  尊德性者,以「格」為「捍格」之格、「格除」之格,以「物」為「物欲」之物。其意若日:人生而靜,天之性也,感於物而動,性之欲也。故孟子曰:「養心莫善於寡欲。」「寡物欲」者,仲弓問仁之事也;「格物欲」者,顏淵問仁之事也。「格」即「克」也。此「格」,即《書》之「格其非心」,孟子之「惟大人,惟能格其君心之非」之「格」。「物」即「己」也。「克己復禮: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其效之速,如是之捷者,其故何也?蓋天命之性,人人固有,特拘於氣稟,蔽於物欲,大都有而不知其有。聖聖傳心,即傳其固有之心也。其固有之心,即本然之性。本然之性,即天之所命。天者,人人統體之性。性者,人人各具之天也。故孟子曰:「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天人本自一貫,天統四時,心統四端。天之所具者,人性悉具,特患人之不能盡其性也。盡性之道,由致知入手,致知之功,由格物入手。

l  「格事物」之「物」者,即流溯源之學也。「格物欲」之「物」者,由本及末之學也。若「格事物」而不知心性之真,則落於執象;「格物欲」而不知心性之真,則入於頑空。然而心亦難言之矣。若以臟腑之心為心,則血肉一團,此童婦皆知之心,而非聖聖相傳之心也。此心隨生而有,隨死而無,一氣不來,即成臭穢,而非不因生有,不隨死無,虛靈不昧之心也。若以知覺運動者為心。此心乃危殆不安之心,而非微妙難見之心。微妙難見之心,天理之心也,危殆不安之心,天氣之心也;血肉一團之心,物象之心也。

l  太極以前,氣具於理;太極之後,理寓於氣。物象者,理氣發現,可見之跡耳。理者氣之主,氣者象之充。物象非理氣不生,理氣非物象不願。理也,氣也,象也。此不易、變易、交易,三易之所自來。亦聖人、賢人、愚人,三等之所由分。愚人執象,賢人通氣,聖人明理。學《易》者皆言先天後天,而未言及何為先天後天。蓋所謂先天,生天者是;所謂後天,天生者是。生天者,理也,至靜不動天也;天生者,象也,經星緯星天也。而氣天者,一氣流行,默運四時,宗動天也,道心理也,上應至靜不動天。此生天生地,常而不變之天也,造此者謂之「聖域」。儒曰「大成至聖」,釋曰「大覺金仙」,道曰「大羅天仙」,三教歸一者,歸於理也。故儒曰「天理流行」,道曰「三品一理」,釋曰「一合理相」,言雖不同,而理則一也。

l  人心氣也,上應宗動天,此變而有常之天也,造此者謂之「賢關」。五官百骸,有象可見之心「血肉之心也,上應經星線星天「執此者,則陷於苦海。聖人之樂,全道心也;賢人之樂,伏人心也。若以血肉之心為心者,此心縱情逐物,萬事擾之,百憂感之,生死限之,無非苦也,何樂之有?今之儒者,大都言心在於善,即是道心;心在於惡,即是人心。若如此論,則子產晏嬰,早駕冉有季路而上矣!而聖廟馨香,未嘗及之者,諒必有道焉!其道為何?蓋惡者從事於惡,而禍隨之,惡有盡而禍亦有盡;善者從事於善,而福隨之,善有盡而福亦有盡。善惡福禍雖有不同,如不得心法之傳,其不能明善復初,窮理盡性,至命合天,則一也。

l  堂堂伯佐,聲名顯赫,不得列聖賢之班;而區區區寒士,伏處蓬茅,反得享俎豆之報者,有道故也。其道確有實在,又非不得其傳,記誦辭章,仿彿疑似,及旁門異端之所能窺測。如以記誦為道,則六經仍在,[1]三傳猶存。[2]而外,何以寥寥其人也?此心法之所以不易知、不易言,至善神明,道心之所在也。克己復禮,存道心去人心也,喜怒哀樂未發以前;樂處,其復見天理之心乎?學者到此境界,正顏子所謂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智,同於大通時也;亦即孔子所謂窮窮神知化,至命合天時也。

l  人人各具之理,還於萬物統體之理,理無在無不在;而聖神合天之心,亦無在無不在也。故能無思無為,寂然不動,威而遂通,天下之故。此心之初,溯厥由來。以降衷而言謂之「命」,以稟受而言謂之「性」,以應酬萬變而言謂之「心」,以其感於萬事,而生喜怒哀樂愛惡欲而言謂之「情」。命也,性也,心也,情也,合而言之一「理」也。此「理」以覆育萬物而言謂之「天」,以主宰萬物而言謂之「帝」,以萬物終始共由而言謂之「道」,以無聲無臭,視之不見,聽之不聞,體物不遺,兩在不測,至隱至費,至微至顯,無生萬有,虛含至實,無終無始,無在而無所不在,無物不理,各得其理而言謂之「至理」。以至真無妄而言謂之「至誠」,以盡善盡美而言謂之「至善」。以寂然不動,感而逐通,不行而至,不疾而速,無為而成而言謂之「至神」。故天有天理,地有地理,人有性理。物有物理,事有事理。得理則治,失理則亂。

l  知理之節文,可以制禮;知氣之清濁,可以作樂。知理之尊卑,氣之浮沉,象之進退、開閉,可以教舞。教民由此謂之「政」,禁民違此謂之「刑」。師以教之,賞以輔之,罰以弼之。有始有終,本末不紊,先後有序,而聖人之能事畢矣!明乎此,則三教一理,萬國一理。

l  一理者,吾人之宗祖。二氣者,吾人之父母。萬象者,皆宗祖之嫡孫,父母之愛子,吾人之同類。同類之生成有先後,而親親之禮生。識見有明昧,而尊賢之禮生。教養有厚薄,事功有大小,而五服之親,[3]五等之爵由此而定矣。[4]金石絲竹,可見者象也。清濁高下,可聞者氣也。有是象,即有是氣,有是氣,即有是音,而主之者理也。象本八卦,氣本〈洛書〉,理本〈河圖〉。先天下而開其物,後天下而成其務。此《易》之所以為五經之祖,萬法之源也。明乎此。則宮商角徵羽可從而辨,君臣民事物可得而理。樂之和,可以調八風,可以補造化,可以養性情,可以和神人,可以知治亂,樂之關係亦大矣哉!然而失其傳焉!若明乎理為宗祖,氣為父母,象為同氣。同一理之由來,則三教一家,萬國一家;如手如足,相敬相愛,無傷宗祖、父母之心,則萬國各樂其業。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各盡其職。如此則日,可以復見;賢關聖域,可以同登;而大同之世,即在今日矣!

 ((按:以上《三教圓通》的〈論心〉內容,與《理數合解》的理性釋疑〉有重複。)

  嘗聞千古以上,此心此理同。千古以下,此心此理同。即四海內外,凡天之所覆,地之所載,血氣之類,此心此理,諒亦無有不同者。三代以上,道在君相,以一人化天下,此教之整也,整則不分;三代而下,道在師儒,以一人化一方,此教之散也,散則分矣!斯道之傳,由至於,自以降,至於,世衰道微,民不興行;聖人之道,自合而分,此天地間之一大變局也。當斯時也,天命水精,誕降東魯,一車兩馬,教化四國,之外,孔子教化不及;故老聃歷仕周朝,明道德之原,識禮樂之歸,問禮之後,猶龍之嘆!記於闕里,此儒、道之有相資而無相害也。紫氣東來,函關西度,佛教之興,亦資於老。故儒曰存心,道曰修心,釋曰明心,教雖不同,而心則則同也。佛曰歸一,道曰守一,儒曰貫一,道雖不同。而則一也。一、一者,天地無二理,三聖兩心也。其文字不同者,土音使然也;其制度不同者,土俗使然也。因地、因人、因時、因事,變而通之,神而明之。因其勢而利導之,用力少而成功多,此聖人通權達變,繼天立極,造化存神之妙用也。賢者不能達權,則各守其道。愚者各據枝葉,迷忘根本,分門別戶,冰炭相投,而爭端起矣。此雖人謀之不臧,亦世運遞降,氣與數使之然也。現今五教並重,萬國通商。吾等學人,各宜仰體上意,合五教為一教,連中外為一家,化乖氣為和氣,化戰爭為揖讓,上慰天心,下順人意,豈非一大快事!化之之法,五教各有經典,各國俱有遺文;經典遺文,皆上世聖賢化民成俗,代天宣化之言。雖文有萬殊,而理無二致。學者當先明天明人一貫,理氣原因;真知真見,躬行實得,而後自然心若懸鑑,見其文則會其志。無論釋教、道教、回教、耶教,皆可以升其堂入其室,徹其底蘊,得其心法命脈。道者使之成仙,釋者使之成佛,回者、耶者使之靈魂出苦,同回天主之國。默移潛化,使之皆大歡喜,已入我賢關聖域,而不自知也。此因時,因事,因地,因人,通權達變,隨方設教之大略也。區區鄙見,未知是否?草此大略,借以就正於有道者。古聖人,量包天地,心含萬物;凡厥庶民,皆如同胞;教之化之,指其心,點其性。使之同歸一道,同合一天,四圍上下,一道同風,有不難致者矣!

 

  嘗謂聖人之言發於性,聖人之性出於天,五經、三傳,皆古聖先賢借文載道,發露性天之蘊奧耳!自孟子而後,心法失傳。大都教者,失意以傳言;學者,誦言而忘味。此經學之所以不明也。經既不明,焉能明聖人之性,性既不明,焉能知性出自天。中庸云:天命之謂性。即天推性,此由本及夫之傳也。孟子曰: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由心性以推天。此即流溯源之學也。卦未畫時,在天地;卦畫而後,天地在有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皆所以順性命之理,盡變化之道。由此觀之,欲明性理者。舍易何由哉。蓋無極者,至靜不動之理天也,此天靜而能應,常而不變,乃生天、生地之天。為天賦之命,本然之性,道心之所自出。太極者,宗動流行之氣天也。此天十二萬九千六百年為一終始。乃氣數之命,氣質之性,人心之所自出。一理者,二氣之父母,二氣者,萬物之父母。理生氣,氣生象,天倫之大父母也。象復生象,萬象本於二氣,二氣本於一理。天者萬物統體之理,性者萬物各具之天。人倫之父母也,大小有等,先後有序;而五服之親,五品之爵,由此而分矣。一本萬殊,萬殊一本,此天人之所以一貫也。如此者,可以傳道;言此者,謂之留經。故理者,常而不變之道;而經者,恒久不變之教也。教民由此謂之政,禁民離此謂之刑。禮以節之,樂以和之,賞以引之,罰以驅之。本末有序,先後不紊,原其始而要其終。自天而人,盡人合天,而聖賢之能事畢矣!其法自格物入手:蓋不格事物之物,不能盡人;不格物慾之物,不能合天。兩者皆格,天人一貫,行於一己則身修,行於一家則家齊,行於一國則國治,行於天下則天下平。達觀者,玩索而有得焉,則終身用之,有不能盡者矣!


小編說明

  1.  北海老人為第十五代祖師:王覺一。
  2. 《三教圓通》含論心〉呂祖、韓仙師徒問答寓言〈三會圓通〉末後一著〉四部份。

資料來源:(清)北海老人:《三教圓通》(出版地不詳:天恩堂,出版時間不詳)。



[1] 「六經」指儒家的六部經典,即《詩》、《書》、《易》、《禮》、《樂》、《春秋》,其中《樂經》早已失傳。

[2] 「三傳」指《春秋》三傳:〈春秋左氏傳〉(〈左氏春秋〉)、〈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

[3] 「五服」:周代喪服分斬衰(三年)、齊衰/𪗋/資衰(一年)、大功(九月)、小功(五月)、緦麻(三月)五等,依生者與死者的親疏而異。

[4] 「五等之爵」分作公、侯、伯、子、男五等諸侯。

【近一週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