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2025-07-14

《發一崇德雜誌》196期:中華道統文化的傳承宇創新 暨 白陽文運一百二十週年紀念 一貫道崇德學院第十四屆國際學術研討會

中華道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白陽文運一百二十週年紀念

一貫道崇德學院第十四屆國際學術研討會

一貫道崇德學院

一、聖賢之門正道統:

  學要正 必堅認道统 正本清源 正其理念

  感謝天恩師德,白水聖帝慈悲,各位成道前人在天聖靈的護佑。一貫道崇德學院第十四届「中華道統文化的博承與创新盟白陽文通一百二十週年紀念」國際學術研討會,於二〇二四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假一貫道崇德學院六樓國際會議廳舉行。由一貫道崇德學院主辦,財團法人一貫道發一宗教發展基金會指導,中華民國一貫道總會協辦。

  當日,嵐煙湧覆,雲龍穿霧,冬日凜然照天心,獨見青山猶常翠。雖值冬至甫過,天氣寒冽,卻更凝聚一貫道道親之道志,各方道親紛紛由世界各地復返而歸,麗澤相滋,齊參一貫道一年一度之盛食,道情之吸,樂融四海。此次與會者共近二百位,除全球發一組各道親外,更有一貫道總會新任理事長簡清華點傳師與秘書長黃德勝點傳師特別蒞臨與會,以及來自各單位的共有十九位點傅師共襄盛舉。此外,有政治大學、淡江大學、臺灣師範大學、逢甲大學、豎南大學、環球科技大學、彰化師範大學等多位學者參與,合方同志,共切磋砥礪而深化一貫道之研究。

  除了要深化,學院任重道造,在一貫送的學術對活更普及國際,不僅是接軌的概念,更是要將此聖理傳揚道化全球。因此,連續四年來,都有來自美國哈佛大學神學院「世界宗教研究中心」的教授們作專題演講,中西學者以聖人真理為橋梁,以普世價值為目標,完成美好的相遇與針話。同時,有朋自遠方送來祝福,無疑是學院之樂!於研討會舉行之際,由加拿大卑詩省列治文市、加拿大多倫多市、美國麻州劍橋市之公告,以及美國加州Trvine市長、美國家議院華盛頓特區傳來祝賀信,信中特别提到:「十四年來,這項大會匯集了眾多學者與專家,共同探討和弘揚中華道統文化,透過促進交流對話與通力合作,國際學術研討會有助於保存這一方面豐富的道統文化傳承,同時探析其在當今不斷發展的世界中與時俱進之關聯·今年一貫道崇德學院與一貫道發一組之間的合作,展現了道的準則在形塑和傳承中華道統文化傳承方面的重要作用。」從中可見對於一貫道崇德學院在道統文化傳承的厚植與扎實莫基,除了文化精髓之保存,其中與時俱進之影響力更不言而喻。

  首先於開幕式,校長陸老點傳師慈悲致詞,以「一貫道的學習究竟要學什麼呢?」此一話開啟一貫道研究的思辨核心,當識明脚下之路為何?校長慈悲,回憶起研討會來到第十四届,學術研討的主軸,是依循活佛師尊給予學院的指導:「從學道中堅認道統」,然而對此道統之說,過去學者說法莫衷一是,多有扣槃捫燭之謬,似是而非,多有誤解。還有著名權威學者於高達一百萬份的檔案與十多年的研究,卻仍給出錯誤結論,認為是邪教。其中亦曾提出,認為一貫道的第十五代祖是義和團的創始人,結果學校經過深入研究,在關鍵時間對照下,發現在義和團時期,十五代祖早已回天十年了,又何來創辦義和團之可能!諸如此要,許多對一貫道道統祖師的錯誤論點不攻自破,這些學者對於道統祖師的說法,來自於推論,但校長鏗然指出:「推論不能當定論!」透過人的想像而推論錯誤,這條回天之路如何「傳之無弊」?當慎之又慎!經過學院的深入研究與釐清,著名的權成學者如馬西沙教授,完全改變之前的觀點,非常認同一貫道崇德學院所研究整清浚的道統。

  一貫道崇德學院是依 明明上帝旨意天人共辦的學校,學校接受活佛恩師的指導。於創校前,濟公活佛奉 明明上帝之命,將《道脈傳承錄》頒布到人間·讓這一條通往理天故鄉的大道,清清楚楚,學院特別花了一年多的時間,以天人共辦之教學團隊,釐清、辨正、書寫一貫道之道統史,也使許多權威學者認同。濟公活佛慈云:「道統有跡可循、有訓可參、萬仙作證、諸佛為憑。」絕非憑空想像推論而知!因此,陸校長特别慈悲點撥:「堅認道統,要清楚了以後才可以堅認,『堅』就是非常堅定!「認』即是認取我們所研究通做的一貫道道統之真相」。既是堅認,對於所認的是否正確,就至關重要了。研清,即沒有模糊地帶,研完清楚就是要告訴天下人:「一貫道不是邪教!一貫道是天命道統的真傳」。以前雖然對道有信心,但是對於真傳的真在哪裡,來龍去脈沒有完整的根據與說法,校長慈悲:「好在立法院三讀通過宗教研修學院設立之許可,一貫道崇德學院的設立,就是要將一貫道的道義與與道統講清楚,才有底氣!才知道應該怎麼修!

  學院對於一貫道的研究,從不離開一貫理念而論,創新不離傳承,而傳承必務本而生。十四年來,校長每年都會提及天命道統祖師於傳道中的壯烈犧牲與撼動山河之忠義精神,他老念念師恩,念念為祖師與前人輩布德。於二〇二〇年起,在美國麻州州長、波士頓市長、劍橋市長共同簽屬下,此「中華道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研討會為一貫道道統祖師的紀念日,是全球性的紀念日,加上十二月二十五日是聖誕日,這兩天是榮耀東西方聖人之紀念日,校長慈悲呼籲:「後東方道統祖師,好幾代祖師,從第八代、第九代、第十代、第十一代、第十二代、第十三代,都受盡委屈!嚴重遭受到無情的殺害!尤其是第十三代祖師,兩位祖師為了傳揚老天的大道,還被抄家滅族,祂們的慘烈犧牲,都是為了『救渡眾生』,大道傅揚至今,值得我們這些後輩們,應該要好好地來紀念,所以今天作為道統祖師的紀念日,大家認為可以嗎?[1]校長此番肺腑之談,於現場更集眾人追本溯源之心,紛紛鼓掌以熱烈回應,一貫道必然要研清其所堅認是否為真,更當飲水思源、務本而入聖賢之門,此門必為正門,是千千萬萬眾生了脱生死之門。感恩校長忠義為懷,學院以一貫中心理念引導輩輩後生,當飲水思源、尊師重道,以此承上啟下,繼往以開來學,始有正知正見。在校長感謝一貫道的道親、教授、學者、學生對一貫道傳承與創新的關心後,緊接著是中華民國一貫道總會的簡清華理事長的慈悲致詞。致詞如下:


……一貫道崇德學院代表在一貫道總會的一個學術單位,雖然在國家地位未必顯重,但是在我們一貫道總會裡頭,它的地位是非常崇榮!所以我們很感恩,因為一貫道總會有這麼一個學術單位,在面對各宗各派來講,讓我們「有所依靠」!所以我要再次強調·一貫道崇德學院的地位是很崇榮的,大家一定要肯定這一點!

  再來要跟各位報告,我們一貫道確確實實是正宗正脈,我們不叫宗教應該叫道·一貫道在申請的時候,不以宗教的名字,但是用宗教的形式去申請,我們真正目的是什麼?道場有教化但是傳道是教外别傅。以道的立場來說,它是有傳承的,所以今天第十四屆中華道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以及一百二十週年白陽文運的紀念,在在顯示一貫道的淵遠流長,我們處於動盪的時代,尤其是師尊師母時期,所傳承下來的,真正正統傳承在臺灣,而且傳播到全世界。

  一貫道有許多的前人輩、同修,都受苦苦受難,因為有前人輩犧牲奉獻的精神,才能使一貫道至今能大道弘展,而前人輩的德行風範一定是所有一貫道弟子所依循尊崇的。今天,我們來參加一貫道崇德學院國際研討會,也希望在座各位能明白,有天命傳承、天人合一、神人共辦的學院非常殊勝,在上帝的祝福以及大家對道的虔誠,都要對正脈之傳有有信心!「正」非常重要,止於一為正,仁義禮智信在我們身上就是正,所以我們大家要正氣浩然,祝大家在浩然正氣之下,一貫道一定大展世界鴻圖,祝福各單位道務宏展!

  透過簡理事長的慈悲致詞,感受到前人傳道之艱辛,除了舍福更是舍家、捨命,師尊、師母與老前人、前人輩,傳道歷程筆路藍縷、披荆斬棘,留下輝煌的白陽聖蹟·回首過去顛沛流離、頂劫救災,傳此路於至今,千門萬路唯有此路為通天正路,北海老人特别臨壇慈悲:「這可是要走入超生了死之路啊!」此路如何踏上?仙佛慈悲要「追溯窮源」、「追念祖先遺德以精神傳承」,故一貫道弟子承恩於師尊、師母,當由知恩感恩中揚其師之聖德,更將精神寫於心胸,志以傳承。

  今年的研討會特別紀念白陽文運一百二十週年,為循根白陽歷史聖蹟,緬懷師尊、師母之聖誼德範,一貫道崇德學院特別恭請韓老點傳師,慈悲專題演講:「張天然師尊、孫慧明師母之修辦道歷程曁在大陸的道務發展」。

二、循跡與融合:專題演講紀實

(一)「張天然師等、孫慧明師母之修辦道歷程曁在大陸的道務發展」

  於演講之初,韓老點傳師特別提到,此國際學術研討會之主軸不離中華文化,而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於崇德學院研討之理念,有兩點特別重要,一是「道義的方向」,再則是「宗教之研析」。面對此二點,是扣緊著傳承而論,韓老謙和言遜,於道史流娓娓談來:「道場的道統,有歷代的沿襲,歷代祖師代代相傳,中國的歷史由伏羲氏開始,當然歷經幾千年的歲月,現在我們講三期普渡,為青陽期、紅陽期、白陽期」。一貫道之傳道渡眾,承繼淵遠流長之天命道統真傳,始於青陽期之伏羲聖皇,終於白陽期之弓長祖張光璧(1889~1947)及子系祖孫慧明(1895~1975)。從上古聖神之繼天立極,到當代天命明師之普渡收圓,共計六十四代,為代代相續之聖佛命脈,稱之「一貫真傳」。而韓老特別針對一貫道之近代史谈到:「道光三年(1823),袁十二祖志謙由雲南、貴州奠基,進而開道四川,在成都設立『西乾堂、積極向各地開展道務,為道統史上的「開荒下種』階段」·光緒三年(1877),我們的十五代王覺一夫子,他老人家於由山東設立了「東震堂』·過去的祖師開创都是很辛苦的,交通一切都不像我們现在,通訊也不方便,所以那段歲月都是這樣子。」十五代祖北海老人曾言:「當初訪道,我跋山涉水,可不是坐飛機啊,也没有快車可搭,兩個翻就是飛機,就是車·為了要普渡有缘人,一山走過一山,一河路過一河。」過往祖師開道的時代背景於今人不易體會,令人難以想像其中的刻苦艱辛。十五代祖後,光緒十二年,劉十六祖清虚承命,於東魯青州奉承道服,續傳三教合一以歸真路之性理心法。

  揭開白陽期的序幕在於第十七代祖,韓老慈悲:「在清朝光緒三十一年(1905)的時候,十七代路租中一祖師開始,可以說是天運之轉變,不只是普渡,而且是『三曹普渡』,也是開啟白陽期道降火宅的天運,我們老師是在西元1930年(民國十九年)接掌後東方第十八八代祖,跟我們師母在山東濟寧八卦爐中,同領天命。我們師尊祂老人家家庭不算富有,但以現在來看,是小康的家庭,在過去大陸來講,還是農業社會,民國四年,祂老人家在二十七歲的時候,見褚老褚點傳師·她老人家比較細心,道好自己不敢嘗試,所以請祂老人家的慈母,前去求道瞭解道的情況。所以我們師尊的母親,祂老人家求道以後,感覺到道講的是孔孟心法,儒家的心法,所以認為非常的理想,回來跟我們老師講,加上師尊老人家又聽說,修辦道能超拔父母出離苦海,升入理天,因此決心求道,以超拔慈父,報答親恩。但是當初十七代祖時期有一個條件,必須要渡一百個人,才准許超拔一層父母,所以我們老師就為這個事去渡化眾生,主要是為了超拔自己的父母,但是她老人家多年的渡人,有一個瓶頭,渡了六十四位以後,無法再渡多人,孝子心切,十分憂愁,我們褚老點傅師感受到師尊的這份誠心,於是請求老祖師說:這位張先先生誠心想超拔父親,就是不能渡一百人,甚是難過。老祖師因而懇請 慈悲, 就指示說:『由此人開始,六十四功加一果。從此誠心修道者,渡六十四人就能超拔一層父母。』從這裡我們可以瞭解到祂老人家的孝心,讓我們的老祖師感看特別深。

  民國九年,褚老師歸空,路祖聽說師尊人才出眾·在道場表現得非常不錯,也很用心·所以叫人去找我們老師,路祖對師尊說:「你的老師(點傅師)已不在了,你想跟誰修道,辦道呢?』師尊說:『請祖師指示,吾聽祖師調遣,教吾跟誰誰就跟誰,祖師一聽,說聲:『好,你就跟我吧!從此師尊就追隨老祖師修辦道。民國十四年二月初二日祖師歸天後,身邊有八大領袖,我們師尊年紀最小,各大領袖恭請老祖師臨壇並請示:『以後大道如何辦理』?老祖師說:「待等三月百日後,自有消息對爾聞。」#又過一段時間,有幾位大領袖按捺不住,於是又請 臨壇。 一怒之下,遂云:『各有天命。』各大領袖於是各自前辦,只有師尊不敢多事,等到百日後, 到壇指示,由老祖師的妹妹代理天命十二年。但是,各領袖各辦各事,並不交付老姑奶奶,只有我們師尊謹遵 及祖師的命照辦,到民國十九年,仙佛各處臨壇垂訓說:「天時緊急, 有命,普渡三曹,人鬼仙一齊普渡,上天不留一佛子,西天不留一菩薩,都臨凡搭幫助道。」上天慈示·因天時緊急就以陰陽合曆計算,老姑奶奶的代理天命由十二年改為六年。

  民國十九年(一九三〇,庚午年),師尊與師母在八卦爐會同領天命,(過去道場不定期開爐會,由仙佛訓練)共同擔任普渡三曹的重任,辦理末後收圓大事,也昭告乾坤陰陽齊渡,父子夫婦同修,在家出家的殊勝奇緣。稱『天作之合』,這是 有命、祖師作主,仙佛臨壇的指示,二人有夫婦名份面無夫婦之實,以夫妻之,共同帶動道務,但是各領袖的後學一聽,大家傳說:『自古哪有修道修成夫婦之名』!對這一點不能接受,有的就離開道場,師尊、師母痛心疾首,由於濟寧一帶受此大考,師尊、師母就轉到濟南開道,道務因此而漸漸宏展。當時其他各領袖有的歸天,也有辦不開的,大家都譭謗,只有跟隨師尊、師母的後學,知道這是天意安排,包括天津胡道長桂金及其父母、兄弟都是路祖的弟子,他老在八卦爐會親眼目睹聆聽師尊,師母同領天命的情況,所以敬畏天命,尊奉師尊為老師。此後也有回頭拜師尊、師母為一代祖師的,道務於是就慢慢開展。

  一直到民國二十三年(1934),我們有一位劉向前老先生到天津開創道務,那個時候渡人很不容易,三個月的時間才渡一位道親任希舜,由這位任希舜渡化于鴻洲先生,道務就是由這位于先生開創出來的,民國廿七年、廿八年, 在天津、山東、北平立爐立會,有純陽爐、紫陽爐、元陽爐、順天大會等,為了要鍛鍊有有緣佛子,一訓練就是長時間,不像我們現在法會三天,兩天,民國廿八年時,因濟寧周邊的道務越辦越宏展,老師的家「張氏佛堂」只有雙進四合院,當時已經不够用,所以老師命師兄想辦法,後来在市内找到青寧文昌閣與財神閣之間的吕家老院,後為崇華堂。

  而民國廿九年,因天津道務宏展,師尊到天津,臨時住在霍永盛先生家中,也非長久之計,各位前人商議師師尊購屋,同時講道務有個據點,韓老前人也助五百元,於是在天津城内府署街,買下一棟雙併四合房,作為天津總壇,迎接師尊、師母來天津駐錫,老前人與胡道長等幾位前人也住在這裡。民國三十三年(1944),時勢緊緊張,各處受到擾亂與破壊,師尊家人包括:劉師母、師兄、師姐、師嫂、師尊長孫女、次孫女,一家人由濟寧遷來天津居住,師尊家人住在天津期間,每隔三日或四日,我們老人家一定去探望,看看是否缺少生活用品或錢財等一切事。民國三十五年,師尊師母老人家由北平一直南下到四川,因為四川的道務,在當時道場來算比較晚的,所以道務開始宏展時,當時前人輩就邀請師尊師母來到四川慈悲,看看道親,這一段就是我們師尊與師母在大陸的博道情形。」

  民國三十六年(1947)中秋,師尊溘然歸天,草木同悲。日月換肩,一切重擔落在師母身上,由師母一肩扛起普渡三曹大任。民國三十七年農暦六月,師母到北平,韓老前人同胡道長前去交代事情,並請示到西安開荒之事。韓老點傳師慈悲:「老人家原本要到西安,房子都準備好了,但是臨時改變到臺灣。因為師母說,我們老前人在大陸很危險,所以讓我們老人家避遠一點,離開大陸。事實講,我們是三十六年就有清開仙長、晉德大仙就到臺灣來,晉德大仙發心是受到兒媳婦的影響,兒媳婦是非常好的講師,非常孝順,民國三十七年則是受師母的指示來臺,我們老人家來到臺灣以後,將臺灣的道務分做三個點:臺北、臺中、臺南,臺北由清開仙長負責,臺南由大德真君負責,臺中由我們老人家親自帶動,大概今天就跟大家作這樣簡單的報告,祝福大家!謝謝大家!」

 


(二)「一位歷史上女性宗教人物的音樂〈靈泉〉:選自(靈泉大道歌),(宋)曹文逸(
10401115)作詞·作曲家高平配樂,聲樂家安妮·桃樂絲·哈利演出」

  本研討會除了恭請韓老專題演講外,亦邀請到哈佛世界宗教中心的安妮·桃樂絲·哈利(Anne Harley)教授,此次演講也是以國際視訊的方式來進行。學院在於與世界宗教的對話中,所搭起的橋樑為何呢?從近年来與西方學者的交流中,其所相率激盪出的是「人類對於源。頭追求的渴望與指向」,在於對話之際,其視域紛紛落於「普世的範疇」,而有不同相應的詮釋。道要傳萬國九州,宗風以化世是濟公活佛对學院的期許,故而每一次的國際合作,都彌足珍貴!這次專題演講題目為:「一位歷史上女性宗教人物的音樂〈靈泉〉:選自(靈泉大道歌〉,(宋)曹文逸(10401115)作詞,作曲家高平配樂,聲樂家安妮.桃樂絲.哈利演出“Xuminous Spring|靈泉"Composer GaoPing's 2019 Musical setting of The Song of the UltimateSource of Great Dao〈靈源大道歌〉by Cao Wenyi1040-1115)」,由政治大學的王雅萍教授及麻省理工學院的許恒源博士主持。於此專題中,演講者安妮.哈利教授用清靈静美的演唱訴說人類與環境的緊密聯繫。此曲源於安妮.哈利教授「珍珠之聲」的計畫。對此,身為女高音的哈利教授希望能以這些傳統女性修行者的作品,透過融合聲樂形式,呈現精神轉化之指引,同時療癒世界生態的損害。

  當天所呈现的段落,以「神秘的泉源」為核心意象。樂章的安排饒富修行意境,在人與環境的親密聯繫中,體現諸多自然狀態之隱喻。研討會現場眾人無不静雄聆賞,聽味其所彰顯之修境變化。作品包含八個樂章,首樂章為引,而接續三對樂章,最後一樂章則回收了第一個樂章中音樂素材,顯示循環之概念。每對樂章的第二樂章中,歸至「無言」,由動態的交織至融合,喻為非二元之境,此歌詞文本乃宋代女性道教修行者詩人曹文逸所作,其中說明道教修行者之心路歷程,想要從二元修達至一。有意思的是,當透過聯合翻譯與西方學者再度詮釋,其東、西視域在開闊的場域中,產生的「融合之聲」特別能體現人類對於美好世界之共同冀求。

  本場演講主持人王雅萍教授特别提到,安妮.哈利教授全程中文的演出,真的是很了不起,而她的研究非常有「世界性」,除了聲與樂的呈現,其詞之終句「堅心一志任前程,大道於人終不負」,也為此中華道統文化與創新之研討會,做了一個極佳呼應開場。

 

三、學術研討會紀實:

  究天人之際 通古今之變 達一貫之表 成慈悲之實

  本屆之學術研討會,分為四個場次,共收錄了九篇學術論文,今年研究議題涵蓋三大主題,分別是:

(一)白陽祖師與其後之道場發展之研究

(二)一貫道義理之研究

(三)一貫道聖訓之研究

  此外,亦有五篇海報論文的現場展出,以下將依場次之順序,逐一介紹會議之重點內容。

第一場次:白陽祖師與其後之道場發展之研究

第一場 Sessions 1:白陽祖師與其後之道場發展之研究

主持人:張家麟教授

與談人:蔡長鈞教授、王雅萍教授

1.發表人:陳幼慧/國立政治大學師資培育中心教授

題目:韓雨霖道長與發一組在美國的道務發展

2.發表人: 林慧儀/一貫道崇德學院碩士
     楊雁智/國立登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系博士生
     廖玉碗/一貫道崇德學院副教授

題目:一貫道第十八代祖師弓長祖之著作及其對道場發展奠基之探討


1
,陳幼慧教授:〈韓雨霖道長與發一組在美國的游務發展〉

  首場第一篇論文,由國立政治大學師資培育中心陳幼慧教授發表,闡述發一組老前人白水聖帝(文中稱韓道長),如何將悠悠五千載之古道,傳揚於現代化、富裕安樂的指標性西方國家?有今世孔子之稱的轉老前人,僅憑幾位移民美國的道親,以八二歲之高齡,赴美「開生荒」,而最後一次竟是以九十二歲高齡,親臨美國,帶給當地無比震撼。陳幼慧教授於此篇論文,主要以口述訪談、近人文獻以及文獻詮釋為研究方法,並以韓老前人的三次赴美的辦道行程為論述核心,分為三階段,依序為「播種」、「奠基」、「收成」,來探討發一組在美國道務發展中,老前人所扮演的關鍵角色。

  此篇論文發表通程中,放事充滿温度,在場聽者彷彿跟著講者回到當時老前人開荒的場景,懷感恩而循就聖跡。此外,透過韓老前人的生命史回願,他老的青年時期是處於一個價值紊亂、文化傳統意識有待重新評估的年代,也曾經滿腔豪情的参與五四運動,但是却在晚年時期帶著以儒為宗的一貫理念,傳進西方國家。陳幼慧教授特別於其中作一反思,即「一貫道與西方文明之相遇」。給文尾聲提出,透過研究登現家或東方思想確實是可以撫慰西方人的心靈。最後強調,老前人對於「儒教大收圓」的就證表述,以及「提供孝道,凝聚華人身分認同」,差於相近的倫理觀與宗教觀,一貫道的義理思想在美國各地華人社區成為一股至關重要的力量,植基於中華文化的認同更強。

  與談部分,由前環球科技大學休関學院院長蔡長釣教授擔任與談人,蔡教授認為這篇論文特別能充分體現轉老前人的日常行誼、精神與德性,於内容上給予很高評價,同時也感受到論文内在所蕴含的愿力與用心,此外,蔡長约教授也表示,陳幼楚教授長期以來致力於老前人傅記的編纂,對於道場貢獻、啓發極大,透過訪談,可以看到老前人的智慧慈悲如何呈現,以及「為法忘軀」的精神,蔡教授也建議可訪談當初在當地的資深講師與道親,也許會有更多感人的故事。 


2.
林慧儀、楊雁智、廖玉碗教授:〈一貫道第十八代祖師弓長祖之著作及其對道場發展奠基之探討〉

  此篇論文現場由一貫道崇德學院碩士林慧儀、豎南大學歷史學系博士生楊雁智及一貫道崇德學院廖玉琬副教授共同撰寫發表,關於弓長祖的著作有幾個說法,除《暫定佛规》、《一貫道疑問解答》、《一貫道脈圖解》、《弓長出世招賢真經》,也有認為《師尊談道錄》是弓長祖所著。弓長祖時期·濟公活佛也曾臨壇批訓,因此其所批示之訓文,也有些被誤認為是弓長祖所作。

  論文有兩大重點,其一為「弓長祖著作之計論」,旨在說明僅《暫定佛規》為弓長祖之著作,同時論證《一貫道疑問解答》、《一貫道脈圖解》、《弓長出世招賢真經》、《師尊談道錄》非弓長祖所作。其二乃「弓長祖整飭道場佛規禮節的討論與影響」。研究結果除論證弓長祖著作之正確說法外,在於《暫定佛規》於「統一道場稱呼類別」、「簡化獻供禮節」、「簡化道場天職職級」三個層面探討後,最後提出,弓長祖留下的《暫定佛規》乃基本禮節規範。然而,其規範在於「因人以施用,因地而制宜」的活潑玲瓏:其精神在「內盡其試·外盡其禮」的敬慎嚴謹,讓白陽的道務可以跨越國界,卻能萬變不離其宗,以完成普渡收圓的聖業。

  在與談的部份,由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王雅萍副教授擔任與談人,王教授表示聽完發表如同補課一樣,對於道統祖師的歷史更加清晰,認為此篇論文扎扎實實有力道,给予高度肯定,也特別提到,因為作歷史的研究,最重要的就是「掌握關鍵史料」以及「歷史觀點」,此篇論文貢獻在此。

 

第二場次:一貫道義理之研究I

第二場Sessions 2 :一貫道義理之研究I

主持人:蔡長鈞教授

與談人:張家麟教授、李興華教授

1.發表人:唐經欽/一貫道崇德學院副教授

題目:貫古今,合天人:一貫道聖訓之研究

2.發表人: 謝居憲/一貫道崇德學院副教授
     陸隆吉/一貫道崇德學院校長

題目:一貫道「一以貫之」之義理探究

1.唐經飲教授:〈賞古今,合天人:一貫道聖訓之研究〉

  來到第二場次的第一場,為一貫道崇德學院唐經欽副教授所宣講,唐教授一直以來都致力於一貫道聖訓之相關研究。此次特別做一整合梳理,旨在進一步綜攝探討一貫道聖訓之殊勝為何,據此而祈明並回答「一貫道聖訓是否是經典」之樞問,同時釐清諸多對於一貫道聖訓之誤解與詮解之陷地。論文層層遞進,由淺入深,首從一貫道各類型聖訓之殊勝來說明,接著繼續探討一貫道聖訓在於義理上的殊勝性,從「明根源本體,以道攝教」、「三教真傳、五教聖人奧義之融通」、「天人共辦,應時運指示」、「具連貫性、系統性、預知性」、「創發性詮釋·與時借行」、「振聾發聵,指引修辦實義」來談,由此六點得出一貫道聖訓乃透析宇宙真理、生命實相,得振聾發聵而使眾生醒悟,格明本體以真「悟後啟修」,立己立人,共朝普渡收圓目標遇進。

  據此,唐教授進一步回答,一貫道聖訓確實具足宗教經典要素,為白陽修士由迷返悟之明燈導航。最後在聖訓誤解與誤區之釐清後,結論提出一貫道聖訓「貫古今,合天人」實乃修辦之實鑰,指路之明燈。此篇論文由淡江大學外交與國際關係學系的張家麟教授擔任與談人,張教授對此篇論文表示,於閱讀過程中,自己也深受啟發,認為是一篇非常好的文章·同時也建議一貫道聖訓之研究,可再延伸對話場域,於學術平臺與各宗各教展開更多交流。

 

2.謝居憲教授、陸隆吉校長:〈一貫道「一以貫之」之義理探究〉

  本場次第二篇論文由一貫道崇德學院謝居憲副教授與一貫道崇德學院校長陸老點傳師共同撰寫發表。事實上,陸校長與謝教授於上一屆二〇二三年的研討會便共同發表了:〈一貫道「一以貫之」之實踐:以韓雨霖老前人與陳鴻珍前人為例〉之論文,此次乃「一以貫之」之義理的建構,可謂知行一貫之建構。

  這篇論文,謝居憲教授首提:「『一以貫之』蘊含至聖先師孔子傅授弟子心法之密旨」,並說明此歷代儒者、修者叩問了數千年之核心議題,牽涉到面對孔學應如何合理被詮釋的問題,同時透過大陸儒者趙法生〈論孔子信仰〉一文,提出孔學乃為天人合一之大學問,可以說是即宗教、即道德、即哲學之整體。面對真學問之不可割解,文中再更深入提出關於中國社會科學研究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由四位學者共同發表的〈現代一貫道對於海外中華文化傳播之貢獻〉之調研報告,雖肯定一貫道是中華文化精神在海外的傳人。然最關鍵問題是:「一貫道之義理非外在現象觀察所能詮釋,而一貫道承繼了孔子最核心的思想『一以貫之』,非侷限於思想之承繼,一貫道本身如何說呢?」

  面對此一大哉問,謝居憲教授將一以貫之分疏為「一」與「一貫」兩大命题,以「時間的視角」與「空間之視域」兩大範疇十字展開。從時間範疇而言,「一」意謂著根源,首推為「道」、「無極老」、「明明上帝」,乃開天闢地生人與收人收地收天之根源,故而有「理氣象一貫」之開闔義理,而進一步遞顯「三期普渡一脈開」之道統義理,從而帶出「三教一理」、「五教同源」之宗教義理,並共具「性心身一貫」之心性工夫義理,而上述義理皆可歸攝於王祖「自無入有,自有還無」之義理。其中「自有還無」活融自性收圓及九六收圓之整體視域,故而謝教授再從空間之範疇給出「萬物一體」之收圓義理。最後結論強調:一貫道之一貫義理可簡化為 明明上帝「理生氣象,象氣還理」之一貫收圓義理,不明白這些道理,則是「無根之學」,落於之枝枝葉的雜學、旁枝。

  此篇論文由逢甲大學李興華助理教授擔任與談人,李教授表示關於一以貫之是為極核心之議題,感佩校長陸老點傳師一生叩問「吾道一以貫之」以為導航,也非常關注過去幾年謝教授發表一以貫之相關研究,對於此篇論文之邏輯與論述皆給予高度肯定,同時建議對於「一」之論述,可以嘗試從河圖、洛書有更多探討。

 

第三場次:一貫道義理之研究II

第三場 Sessions 3 :一貫道義理之研究II

主持人:陳幼慧教授

與談人:唐經欽/一貫道崇德學院副教授
    謝居憲/一貫道崇德學院副教授
    洪淑芬/一貫道崇德學院助理教授

1.發表人:李皇穎/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大葉大學兼任助理教授

題目:北海老人《三易探源》義理探賾一以心性論為探討核心

2.發表人:黃學日/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系博士生

題目:論王覺一夫子「三極一貫」道學體系

3.發表人:李秀珠/一貫道崇德學院碩士

題目:王祖覺一末後收圓之探析

1.李皇穎教授:〈北海老人《三易探源》義理探髓賾一以心性論為探討核心〉

  第三場次首篇由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大葉大學兼任李皇穎助理教授發表,此篇論文以《三易探源》為探討之核心文本,復參以《大學解》《中庸解》《歷年易理》《談真錄》、《三教圓通》、《祖師四十八訓》《理性釋疑》等著作,從原典出發輔以一貫道道場經典聖訓與近代相關論述,探究北海老人修道論之內涵及影響,彰顯對於當今白陽修士之點撥,為此篇論文之研究範疇。

  對於心性論,李教授以「性出於天」為核心,於「三極一貫」之架構來探討其內涵。並進一步辨析孟子、荀子、告子之人性論,強調能得受明師一指之殊勝。最終,李教授提及:「王祖覺一主張的心性論,以正法為依歸,所謂正法,指三極一貫、三教合一,以一為本源,以心性為入手,歸根返本,靈性回歸理天為極則」。

  此篇論文之與談人為一貫道崇德學院唐經欽副教授,說到李教授這些年對於王祖的義理都有漸進式的研究,論理清晰穩健。但對於「性出於天」之說法,提到並非是到王祖才有此說,以及對於荀子之說法可再斟酌,最後期待在於研究論點上可以更加融貫創新。

小編註:〈北海老人《三易探源》義理探髓賾一以心性論為探討核心〉

 

2.黄學日:〈論王覺一夫子「三極一貫」道學體系〉

  此篇論文由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系博士生黃學日所發表,論文中提到,透過文獻回顏發現王覺一夫子之「三極一貫」道學體系,雖已有學者觸及,但對於其中「一貫」之思想在於宗教議題中所呈顯之具體特質,較為分散且缺乏整體性之闡述。且大多僅限於宋儒的框架來進行討論,忽略了王覺一夫子對於一貫道義理所開展的獨立性。故面,此篇論文希望在於無設限任何學術框架下,先以王覺一夫子之論述立場為本位進行探討,以體現「三極一貫」之核心思想體系之全統,以助於理解王覺一夫子對於傳統儒學及三教經典之自我見解與見地,初步釐清一貫道「真懦復興」之傳播,是以何種思想型態來呈現。

  論文首由王覺一夫子所建構之「三極一貫」之道學體系,來探討立論背景作為開端:再展開「一貫」思維的多向度意涵:「體用一貫之本質」、「聖賢一貫之統培」、「天人一貫之境界」等三種向度意涵,以開顯「一貫」之義。再探討其道學體系的「本體論」、「心性工夫論」與上帝觀等相關宗教議題。最終結論發現其「三極一貫」道學體系的全面完整性討論,仍有發展的空間。而作為道學體系的「三極一貫」,最終仍以宗教神學的「上帝觀」來统攝上述「本體論」、「心性工夫論」及「聖賢統緒」。無論是哲學議題抑或道統論述,皆有「神學上帝觀」作為終極核心,呈现「天人一貫」的境界之總持。

  此篇論文之與談人為一貫道崇德學院謝居憲副教授,謝教授表示此篇論文邏輯暢通,思辨能力好。同時感受到發表人的強大愿力,嘗試透過當代之哲學用語來架構王祖覺一的義理思想,除了讓學者更瞭解王祖外,也讓其義理更加清晰。另外,也感受到發表人想將一貫道學術化,進一步跟學術界交流的動機。但是值得思考的是,借用的哲學概念為工具,因牽涉到相應程度的問題,建議在於定義上可以更清楚交代。

 

3.李秀珠:〈王祖覺一末後收圓之探析〉

  此篇論文由一貫道崇德學院碩士李秀珠撰寫發表,其欲探討近代一貫道道義的主要內涵及由來,從王祖之著作入手,析論其奉天命開啟末後收圓之始末,與其建立之道義理論綱領,及對收圓理論之闡述。希望能够對近代一貫道信仰之方向及由來,有較完整個理解。而論文首從「王祖承天景命賡續道统,重立天盤開啟末後收圓之始末與内涵」為論述起點,其中闡述包括:「無生老降乩親臨東震地」、「王祖發洪願闡明三教心傳,無生委以整道統、重立天盤之重任」、「王祖重立天盤之意涵」。

  承接王祖「開辦末後收圓,建立末後收圓綱領」之探討,發表人李秀珠進一步針對「收圓之意涵與分期」深入探討,提出以下幾點:

1)收園乃午會後,天命明師降世傳授盡人合天之道。

2)收國為渡化三曹之九六原性返本歸原,總歸理天。

3)上天三期降道辦收圓。

  結論提出,得其對三期辦收圓大計之演化有詳細闡述,對收圓之意涵有原始要終之闡發,對末後收圓綱領有綱舉目張之說明,亦管窺得其所言道義與一貫道經訓內容若合符節之一斑。故知,學者讚譽王祖乃影響近代一貫道信仰方向者,確有憑據。

  此篇論文之與談人為一貫道崇德學院洪淑芬助理教授,洪教授首先肯定論文之論述詳實,發表人李秀珠以来後收圓作為研究的中心論點,理、事合一的來闡述,實言之有據,洪教投於此篇論文給予相當高的評價。最後提到,建議内容要與題目更加相應。

 

第四場次:一貫道聖訓之研究

第四場 Sessions 4:一貫道聖訓之研究

主持人:廖玉琬教授

與談人:施春兆/一貫道崇德學院助理教授
    陳姝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

1.發表人: 張肇偉/一貫道崇德學院碩士
     唐經欽/一貫道崇德學院副教授

題目:《孟子聖訓》訓中訓之探研

2.發表人: 吳秋妹/一貫道崇德學院碩士生
     唐經欽/一貫道崇德學院副教授

題目:《中庸聖訓·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要義之探析

1.張肇偉、唐經欽教授:《孟子聖訓》訓中訓之探研〉

  此篇論文由一貫道崇德學院碩士張肇偉,及一貫道崇德學院唐經欽副教授共同發表。《孟子聖訓》全書分為十四個部分,分別取自《孟子》七篇(含上下篇),聖賢仙佛分別於十四篇中,各取一段經典名句作為妙訓主題,並加以演繹或重新詮釋。此篇論文探究的方式,乃將所擷取之原典文句,與其所批示之訓中訓加以梳理,並相互比觀,對顯出在於時空轉换下所詮釋之白陽義理·期以提供白陽期普渡收圓之修辦指南。

  論文首先從「追本溯源,天下一家觀」關述核心理念,再探討白陽普渡的修辦觀,爾後進一步提及「儒運白陽,恢復古道倫常」之重要性,藉此以「轉人間為天堂,成就聖神在人間」,文中最後疾呼:「堯舜孔孟不再是古書中遙不可及的人物,成佛也不再是傳說,而是正已成人的道德仁義實踐者。」

  進入與談的部分,與談人由一貫道崇德學院施春兆助理教授擔任,施教授表示作者有條理的梳理,透過清晰的表達力與通順的文筆,對於有志於研究仙佛聖訓與《白陽四書聖訓》領域的研究提供參考的視角。但雖文字上已有闡述白陽聖訓之殊勝性,建議可以從原典背景與要義多著手,及與訓中訓義理對顯與相通之處,彰顯《孟子聖訓》之特色。

 

2.吳秋妹、唐經欽教授:《中庸聖訓·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要義之探析〉

  此篇論文由一貫道崇德學院碩士生吳秋妹,與一貫道崇德學院唐經欽副教授共同發表。一開始發表人提到,《中庸》首以「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先明宗旨,再云:「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此後續析儒門君子之修持功夫之要諸,以達「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之究境,作為立志入聖門之學者之修業進路次第。朱熹曾說,《中庸》乃孔門傳授之心法,述聖恐其久而差矣!故筆之於書。而此發表人吳秋妹說到,有感於此《中庸》之殊勝,而蒙上帝慈悲,天運使然,垂降《中庸聖訓》作為白陽修士立身處世之方針,因而產生了研究《中庸聖訓》之動機。

  此篇論文擇以《中庸聖訓》中「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之篇幅為研究文本,於要義探析中,從兩個部分來論述,其一為《中庸》「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之重點意涵,其二為《中庸聖訓》「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之重點探祈。文中於後者提到,此篇闡明「連本還源」之道,以及如何於修辦中通過考驗,安身立命,全受全歸。

  此篇論文的與談人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陳姝伃博士擔任,此篇論文的優點在於闡述道義的文字流暢,與對聖哲思想的理解有一定。的基礎。但研究方法部分,建議要交代文本選擇上的考量,以及聖訓研究應「以經解訓」,表示可以再回到原典,更專注「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以及《中庸聖訓》整體來深入。

  本次學術研討會,除了這正式發表的九篇論文外,還有五篇海報論文如下:

(一)陳志雄:北海老人《一貫探原》的天體運行初探

  此篇是一貫道崇德學院碩士生陳志雄的發表,論文以十五代祖王覺一夫子的著作《一貫探原》為主軸,探究一貫道宇宙論之結構與其理學、數學、象學,其中涵蓋「十二重天圖」與「參五圖」兩大主題。

(二)游素卿:王祖覺一「三教一理」之探析

  此篇由一貫道崇德學院碩士生游素卿發表,對於為何當今雖三教遺文仍存,但卻難再有聖者成就,於此問題意識探討「一」之關鍵性。也提及王祖所倡導之「三教一理」,實能挽救囿於末流之修者而歸於一。

(三)阮氏升、洪淑芬教授:〈研經究典的殊勝〉聖訓及其要義探析

  第三篇為一貫道崇德學院碩士生阮氏升與一貫道崇德學院洪淑芬教授共同發表。此篇論文以《一貫真傳之殊勝》所收錄的〈研經究典的殊勝〉聖訓為範圍,以探討「研經究典」之要義。文中特別點出:「經者,富含超越時間性的永恆價值:典者,富含超越空間性的不朽真諦」,因而兩者為「真理」之代表,可敦化萬世,普化無限國度。

(四)朱群璋、施春兆教授:愿力努力化業力―-以〈號召令為立論核心

  第四篇是一貫道崇德學院硬士生朱群璋點傳師,與一貫道崇德學院施春兆教授共同發表。疫情之下,無生老中慈憫下詔,頒布〈號召令〉於三界。論文以此為研究主軸,探討幾個議題:「〈號召令〉之要義與時代意義」、「重啟愿立之殊勝」、「愿立實踐之重要性」、「三界搭幫助道之案例」。

(五)劉鴻息、施春兆教授:一貫道〈安設佛堂之殊勝〉聖訓之研究

  這篇為一貫道崇德學院碩士生劉鴻意與崇德學院的施春兆教授共同發表。強調白陽時期法船的重要性,有鑑於作者家有安設佛堂,又同時身為公共佛堂的壇主,故而引發探究〈安設佛堂之殊勝〉的研究動機。希望透過實務與真理的相互印證,以彰顯其殊勝義。

 


四、閉幕式一校長陸老點傳師慈悲

  二〇二四年第十四届國際學術研討會,在校長陸老點傳師的閉幕致詞中圓滿完成。校長慈悲,研討會來到第十四屆,深感研究越趨深入,特別感謝一貫道的「教學團隊」,包括論文發表人、各位教授、學者、以及一貫道道親的共同投入,並相信一貫道崇德學院一定可以達成活佛老師之厚望,就是領航宗教,卓越全球!學院於第三届的開學訓,活佛師尊慈示〈宗風〉:「古有三千弟子,歸於孔門:昔有朱熹辦學,集其儒家大成:今有崇德學院,為萬世開太平。」提及活佛老師對於學校的理想、期待,校長表示,學校都秉持著活佛老師的指導辦學,實為「天人共辦」!過往十四年來,一直往宗旨目標遇進、進步。

  感謝天恩師德, 上帝安排諸搭幫助道,過去花了十年將學校開辦起來。仙佛云:「十年磨一劍」,加上開學至今已是第九届,所以明年第十届第二把劍即將磨成之際,校長再次呼籲,面對老師的期待「領航宗教,卓越全球」,希望大家來共同努力,期望有志之士,共同承擔大任。而學校預定明年二〇二五年將與一貫道總會有「白陽文運一百二十週年紀念」系列性活動,於白水聖帝大禮堂落成之日,來舉辦一場跨宗教的大型國際學術研討會,俾使道傳於四海,有更多切磋與交流。

 



[1] 2020(民國109)年1223-24日,第十屆「中華道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國際學術會議特明訂每年「12 23 日」為「中華道統文化傳承與創新日」。https://yu-de.weebly.com/200133377536947321132599121270206592521533287211092603226085.html


資料來源:《發一崇德雜誌》2025年二月號(第196期),頁56-77。電子書

【近一週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