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2024-06-03

【老子演譯上篇——道經】03:安民章 第三

安民章 第三

第三講 無為之治

不尚賢。
使民不爭。

  一個人最好不要標榜自己的尊大,就不會鼓勵人們去爭取虛名的地位,那麼人與人之間反而能和平相處。

不貴難得之貨。
使民不為盜。

  也不要特別去標榜,或是珍藏難得的財貨,這樣就不會刺激人們貪慾的妄念,而淪為盜賊。

不見可欲。
使民心不亂。

  由以上的啟示,我們就可以瞭解,如果不去見那些足以起心動念的聲色貨利,心思就不會受到外物的迷惑了。

是以聖之治。
虛其心。實其腹。

  所以,聖人治理天下的方法,是先教人斷除一切的邪思妄念,為要首的步驟;因為,能斷除邪思妄念,身心才能神清氣爽精神飽滿。

弱其志。強其骨。
使民無知無欲。

  再者,聖人教人要消除高傲與自滿的骨氣,以及不擇手段的互相競爭之心,能夠這樣的話,人類的爭端就會平息了。

  再其次,是強健體魄,使人人自食其力自力更生。並堅定自強不息的心念,及保持天真和諧的狀態,又沒有偽詐的心智及爭奪的慾念。

使夫知者不敢為也。

  能夠以這樣的方法教化人民,縱然有幾位詭計多端的陰謀家,也不敢胡作非為了。

為無為。則無不治。

  因此,照這樣無為又安然的方法來治理天下,天下那裡還有治不好的道理呢?

資料來源:《道德經:老子演譯》(臺中市:光慧文化,20159月),頁61-63 

【小編注】其他版本的用字如下:
1. 廖玉琬《給想看懂道德經的初學者》:「常使民無知無欲。使知者不敢為也。」
2. 陳清淵《老子恆道今解》:「恆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弗為而已。」
3. 北京大學所藏的西漢楚竹書《道德經》:「恆使民無智(知)無欲。使夫智(知)者不敢弗為。」
4. 西漢馬王堆墓《老子乙道經》:「恆使民無知無欲也。使夫知不敢弗為而已。」
5. 唐朝.《老子》傅奕本:「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知者不敢為。」

按:為避漢文帝劉恆諱,古《道德經》的「恆」字改為「常」;以及避漢高祖劉邦諱,古《道德經》的「邦」字改作「國」。

「無為」之相似文理:

「無欲」之相似文理:

【近一週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