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妙章 第一 |
第一講 道與名 |
道。 |
今天由我來講「道」,那麼「道」是什麼呢?「道」這一個字,是表示宇宙萬物尚未形成之前的真理,也表示虛空之間一切有形世界與無形世界的能源。因此人類是難以使用語言與文字,去形容它,去描述它。 |
可道。 |
可是世人卻偏偏喜歡以語言或文字去表達這個「道」,而且說得很多、很多。 |
非常道。 |
依我看來,這只是口頭之「道」而已;因為這個「道」如果是可以被講出來,或是形容出來,就不是真正本來的「道」了,更不是永恆不變的「道」了。因為,講出來的「道」,只是描寫與形容而已,與事實畢竟是有很大的差距的。 譬如說:一張桌子,就是一張桌子,你就是巧奪天工,畫得跟真的一樣,畢竟還不是真正的桌子,這就是「本來的東西與形容描寫的差別距離」。可是世人就是這麼頑固,喜歡門戶之爭,都去強調我們才是「道」,你們不是「道」,而且每個人所強調的「道」都不一樣,更造成人與人之間的衝突與矛盾。我看到這種情形,才發覺到,可以用言語表達出來的,已經不是真正的「道」,只是形容與描述而已,而真正的「道」是無法形容與描寫的,就好像釋迦牟尼佛在《金剛經》談到說:「我說法四十九年,實在是沒有說法的,如果你們以後講我有說法,就是在譭謗我。」由此可知,釋迦牟尼佛對「道」的體悟,也是難以用語言文字去表達的。所以,修行的人如果自己不去體悟,而只想依靠別人的說詞,像這樣的膫解,還是離「道」很遠的。 |
名。 |
「名」這個字,是指宇宙萬物還沒有形成之前的名字。那個時候,宇宙萬物都沒有名字;可是沒有名字,才是真正永恆不變的名字。 |
可名。 |
一旦到了宇宙萬物變成有形體可以看得出來,又可以摸得到的時候,人類就會給它立個名字。但這又只是人間的巧立名目而已。 |
非常名。 |
因為,萬物是經常在變換更改的,所以,這個名字也就跟著變換更改。譬如,當一個人死亡之後,它的名字也就跟著死亡。因此,有有名字的稱呼,都不是真正長久的稱呼。 |
無名。天地之始。 |
所以說,沒有名號及沒有名稱的東西,才是天地之間的原始。 |
有名。萬物之母。 |
照這樣說來,稱呼與名字,不就像是萬物的母親嗎? |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 常有欲。以觀其徼。 |
所以,我說:人的心靈在清清淨淨、連一點慾望都沒有的時候,才能觀察出一切萬物的本來面目;如果在心中充滿慾望,所觀察到的只是萬物的外表而已。 |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 |
以上兩種人的心境不同,所觀察到的事物就有不同的見解與看法,這不是很玄嗎? |
玄之又玄。 |
在如此玄妙之下,如果我們再深入去探討的話,便可以得到更玄妙的問題,你相信嗎? |
眾玅之門。
|
所以我說,研究「道」這門學問,的確是所有玄妙之門中最玄妙的了,你說不是嗎? |
資料來源:《道德經:老子演譯》(臺中市:光慧文化,2015年9月),頁52-56。
【小編注】其他版本的用字如下:
(一)常無、常有
1. 廖玉琬《給想看懂道德經的初學者》:「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2. 陳清淵《老子恆道今解》:「故恆無,欲以觀其眇;恆有,欲以觀其噭(ㄐㄧㄠˋ)。」
3. 《中庸證釋》的莊子序文:而
言「有」者,欲其有所觀於「竅」(ㄑㄧㄠˋ),其《中庸》「致曲」之義也;
言「無」者,欲其觀於「妙」,其《大學》「止至善」之義也。
(二)常無欲、常有欲
1. 西漢.馬王堆墓《老子甲道經》:「□恆無欲也,以觀其眇;恆有欲也,以觀其所噭。」
2. 西漢.馬王堆墓《老子乙道經》:「故恆無欲也,□□□□;恆又欲也,以觀其所噭。」
3. 東漢.《老子河上公章句》:「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4. 唐朝.《老子》傅奕本:「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所徼。」
5. 《道德經》通行本:「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所徼。」
(三)斷句不明
1. 北京大學所藏的西漢楚竹書《道德經》:「故恒無欲以觀其眇(妙),恒有欲以觀其所僥(徼)。」
按:為避漢文帝劉恆諱,《道德經》的「恆」字改為「常」;以及避漢高祖劉邦諱,《道德經》的「邦」字改作「國」。
「天下母」之相似文理:
- 【老子演譯上篇——道經】01:觀妙章 第一:「有名。萬物之母。」
- 【老子演譯上篇——道經】25:混成章 第廿五:「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
- 【老子演譯下篇——德經】52:守母章 第五十二:「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
「無欲」之相似文理:
- 【老子演譯上篇——道經】01:觀妙章 第一:「故常無欲。以觀其妙」
- 【老子演譯上篇——道經】03:安民章 第三:「使民無知無欲。使夫知者不敢為也。」
- 【老子演譯上篇——道經】19:樸素章 第十九:「見素抱樸。少私無欲。」
- 【老子演譯上篇——道經】34:成大章 第三十四:「常無欲。可名於小。」
- 【老子演譯下篇——德經】57:治國章 第五十七:「我無欲而民自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