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2024-06-03

【老子演譯上篇——道經】02:觀徼章 第二

觀徼章 第二

第二講 相對論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

  假使為了表現美好的形相,就一再去虛偽巧扮,斯惡已。這種作為,還能算是美好嗎?

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如果只是希望讓別人知道,才去行善,那麼,這種行為,還能算是行善嗎?

故有無相生。

  因此凡是沒有「有」的感覺,就沒有「無」的感覺,因為,「有」與「無」是相對的。

難易相成。

  沒有「困難」的感覺,就沒有「容易」的感覺,所以,困難與容易也是相對的。

長短相形。

  沒有「長」的名稱,就沒有「短」的名稱,所以長與短,也是相對的。

高下相傾。

  沒有「高」的名稱,就沒有「下」的名稱,所以高與下也是相對的。

音聲相和。

  沒有「小聲」的分別,就沒有「大聲」的分別,所以小聲與大聲也是相對的。

前後相隨。

  沒有「前方」的分別,就沒有「後方」的分別,因此前方與後方也是相對的。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因此,聖人知道以上這些相對的道理之後,為了要超越褒獎與煩惱的包袱,他便以無為的心去處事。因為,以無為的心去處事,他就不會感到困擾,也就不會喜歡以辯論的語氣去教化人民了。

萬物作焉而不辭。
生而不有。

  他會學著天地培養萬物一般,不辭勞苦;而且不自傲,更不會將萬物視為己有。一樣的無為。

為而不恃。
功成而弗居。

  聖人他以天地之德為榜樣,所以,就做了許多事情;可是他做了許多事情之後,還是感到自己甚麼都沒做。因為,他是不想居功的;所以,往往在大功告成之後,就功成身退,不想去佔有這個榮譽。

夫惟弗居。是以不去。

  像聖人這樣寬容大量的涵養,連自己所建立的功德都不去攀緣,反而使他的功德萬古流芳啊!

資料來源:《道德經:老子演譯》(臺中市:光慧文化,20159月),頁57-60

【小編注】其他版本的用字如下:
1. 廖玉琬《給想看懂道德經的初學者》:「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
2. 陳清淵《老子恆道今解》:「萬物作焉而不辭,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3. 北京大學所藏的西漢楚竹書《道德經》:「萬物作而弗辤(始),為而弗侍(持),成功而弗
。」
4. 西漢馬王堆墓《老子乙道經》:「萬物昔而弗始,為而弗侍也,成功而弗居也。」
4. 唐朝.《老子》傅奕本:「萬物作而不為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不處。」


高下相傾」,於《郭店·老子甲》作高下之相呈也」,而西漢馬王堆墓《老子甲道經》與《老子乙道經》高下之相盈也」。


「功成」之相似文理:

【近一週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