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2024-06-13

【老子演譯下篇——德經】74:司殺章第七十四

司殺章 第七十四

第七十四講 暴政之下(一)

民常不畏死。

執政者如果施行暴政,老百姓一定不堪暴政的摧殘。如果到了民不聊生的地步,百姓變得不怕死了,就會起來革命反抗。

奈何以死懼之。

到了這個時候,執政的人才想以殺人去威脅百姓,有何用呢?

若使人常畏死。
而為奇者。
吾得執而殺之。
孰敢。

因此,如果百姓生活在安定的時候,他是怕死的。這個時候,如果有人為非作歹,執政的人就以政治清明的作風,把這些為非作歹的人抓起來,審判死刑,還有誰敢再來送死呢?

常有司殺者殺。
而代司殺者殺。
是代大匠斲。

但是,在暴政之下,情形就不同了,通常是有司法官的命令,劊子手才殺人;但是也有一些不是司法官命令之下,也不是劊子手,就亂殺人的。

夫代大匠斲者。
稀有不傷其手矣。

就好比一位不是砍柴的木,也要代替別人去砍柴,這種代替別人去砍柴的事,少有不砍傷自己的手啊!

資料來源:《道德經:老子演譯》(臺中市:光慧文化,20159月),頁268-269

其他參考資料:〈道德經淺言(十六)〉,《發一崇德雜誌》2021年四月號(第173期),頁152-153。電子書

【老子演譯下篇——德經】73:天網章 第七十三

天網章 第七十三

第七十三講 因果羅網

勇於敢則殺。

凡是想表示自己勇敢,而殘暴好鬥,又胡作非為的人,必會遭到殺身之禍。

勇於不敢則活。

凡是不敢輕舉妄動,又不逞強好鬥的人,就可以明哲保身。

此兩者。
或利或害。
天之所惡。
孰知其故。
是以聖人猶難之。

以上兩種人,一種是對自己有利,一種是對自己有害。這就是上天討厭剛強好鬥者的本意。可是,有誰能夠知道其中的原因呢?就是聖人也難以瞭解這些道理,但是冥冥之中,就好像有這個定數,有這種感應。

天之道。
不爭而善勝。
不言而善應。
不召而自來。

不相信,你看吧!天的法則天的造化,它不與萬物相爭;可是,它從古到今,無論你怎樣與它相爭,到最後,還是它得到勝利。這就好像上天雖然不說話,可是它有一種不可抗拒的感應,不用你去安排與召請,它自然就降臨。  

繟然而善謀。

.繟然:繟,音,舒緩的樣子。

而且,報應較快的,反而知道警惕懺悔反省。報應較慢的,罪惡就愈深;罪惡愈深的,災禍就愈慘。像這種因果報應,好像上天早就謀算好了。

天網恢恢。
疏而不失。

這就是上天散佈下來的因果羅網吧!它就是那麼的廣闊,看起來是那麼的稀疏,可是,對因果報應都絲毫沒有漏失啊!

資料來源:《道德經:老子演譯》(臺中市:光慧文化,20159月),頁266-267

其他參考資料:〈道德經淺言(十六)〉,《發一崇德雜誌》2021年四月號(第173期),頁152-153。電子書

「不爭」之相似文理:

2024-06-11

【老子演譯下篇——德經】72:畏威章 第七十二

畏威章 第七十二

第七十二講 知愛惜自我

民不畏威。則大畏至矣。

做什麼事都胡作非為,又毫無畏懼的人,大災禍很快就要降臨,這正是自尋的罪惡之途,也是自找的毀滅之路。

無狹其所居。

因此,你們不要把你以後的去路走狹窄了,應該要開闊你的心胸,就好像四海之內皆兄弟,無處不是我的居所,無處不是我的歸處一樣的廣闊。

無厭其所生。

而且,你們不要厭棄真我,應該趕快去修身立命,使真我不生不死不來不去自在解脫。

夫唯不厭。
是以不厭。

唯有這樣不厭棄自己的真我,天地萬物也才不厭棄你。

是以聖人。
自知不自見。
自愛不自貴。
故去彼取此。

所以,聖人只求明心見性,而不受外在的一切蒙敝本性。這就是聖人愛惜真我的大生命,不受因果輪迴的拘束。因此,他不會看重身外的榮華富貴,以及人間的虛情假愛。這就是聖人看輕假身,而求真我的解脫。

資料來源:《道德經:老子演譯》(臺中市:光慧文化,20159月),頁264-265

其他參考資料:〈道德經淺言(十六)〉,《發一崇德雜誌》2021年四月號(第173期),頁150-151。電子書

【老子演譯下篇——德經】71:不病章 第七十一

不病章 第七十一

第七十一講 知與不知

知。不知。上。

已經瞭解,卻認為自己還不瞭解的,才是真正瞭解的上等人。

不知。知。病。

尚未瞭解,就志得意滿,還自吹自擂,自以為瞭解道的人,就是得了高傲誇張的病症。

夫惟病病。
是以不病。

唯有先知先覺的人,瞭解高傲誇張是一種病,所以,才不會再犯上這種病了。

聖人不病。
以其病病。
是以不病。

聖人就是這種先知先覺的人,沒有這種毛病。因為,他知道高傲自誇是一種病,當然就不患這種病了。

資料來源:《道德經:老子演譯》(臺中市:光慧文化,20159月),頁262-263

其他參考資料:〈道德經淺言(十六)〉,《發一崇德雜誌》2021年四月號(第173期),頁150-151。電子書

【老子演譯下篇——德經】70:懷玉章 第七十

懷玉章 第七十

第七十講 我的言論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

我的言論實在很簡單,你們應該容易瞭解,而且又容易做到才對。

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可是,現在天下之人的本性已經迷昧了,所以才不瞭解我的,又難以遵照我的去做。

言有宗。事有君。

因為,我所說的言論,都有個宗旨;所說的事情,也都有個含意。

夫惟無知。
是以不我知也。

可是你們就不瞭解這些宗旨,又不瞭解這些含意,這都是你們受到耳目見聞所染已久,所以才不知道我所說的話,更不知道我所講的道理,更不瞭解我的心意。

知我者希。
則我貴矣。

所以我才說,真正瞭解我的的人,的確太少了!大概是我所說的道太珍貴了吧!

是以聖人被褐懷玉。

因此,聖人就好像一位身外披著破舊衣服的人,可是身內卻懷有寶玉,別人怎麼會知道呢?

資料來源:《道德經:老子演譯》(臺中市:光慧文化,20159月),頁260-261

其他參考資料:〈道德經淺言(十六)〉,《發一崇德雜誌》2021年四月號(第173期),頁150-151。電子書

【老子演譯下篇——德經】69:用兵章 第六十九

用兵章 第六十九

第六十九講 真正的勝利

用兵有言。
吾不敢為主而為客。
不敢進寸而退尺。

軍事專家有一句箴言:我不敢主動先向對方挑戰,只有在對方已經開始攻擊的情況下,才起而應戰。我不敢以殘暴好殺之心,去爭強爭霸,我只想保全固有的國土,使戰爭早日平靜。

是謂
行無行。
攘無臂。
仍無敵。
執無兵。

像這樣戰爭,雖然國軍士氣高昂,可是,卻沒有殺氣騰騰的凶惡。

雖然高舉著臂膀,高呼著口號,可是卻沒有凶殘暴虐的模樣。

雖然彼此開戰,可是,卻沒有不共載天的深仇,要懷恨在心。因此,這種人不是為了好殺好戰而打仗,只是為了正義,為了和平而打仗。像這種以慈愛光輝為宗旨的戰爭,才能使軍民全心全力以赴,也是勝利的象徵。

所以,這種戰爭,雖然手裡拿著兵器,但這是正義之手,不是殺人的兇手。

.小編注:

1.  」或作」。

2.  第三十八章有攘臂而扔之」。

禍莫大於輕敵。
輕敵則幾喪吾寶。

災禍的發生都是好戰好殺的人所引起的,而這種人也是過分輕敵的人。殊不知輕視敵人就是失敗的主因。因為,再小的國家,只要全國上下團結一致,軍民同心,這種力量的韌度,就遠勝凶殘暴虐的好戰之軍。為什麼呢?因為一個是順天行事,一個是逆天行事,差別就在於此。

因此輕敵的人,就會失去「六十七所講的慈愛」、「節儉」、「不敢為天下先這三項寶貝。失去這三項寶貝,以國家來說,等於等於失去國家的命脈。

故抗兵相加。
哀者勝矣。

.哀:愛。易順鼎曰:『哀』即『愛』,古字通。詩序:『哀窈窕而不淫其色。』哀,亦當讀為愛。『抗病相加,哀者勝』即上章『慈,以戰則勝也
.《說文》:「哀,閔也

所以,不以好殺好戰去打仗,而以順天行事悲憫蒼生才出戰的國家,到最後,它才能得到真正的勝利。

.小編注:

1.  抗兵相加」於《道德經》傅奕本、《馬王堆老子乙德經》作抗兵相若」。

2.  」與「字古文並不相通,如西周金文從「衣」從「口」,https://xiaoxue.iis.sinica.edu.tw/char?fontcode=31.E674戰國金文從「心」從「兂」,https://humanum.arts.cuhk.edu.hk/Lexis/lexi-mf/bronze.php?id=120978

資料來源:《道德經:老子演譯》(臺中市:光慧文化,20159月),頁257-259

其他參考資料:〈道德經淺言(十六)〉,《發一崇德雜誌》2021年四月號(第173期),頁148-149。電子書

【近一週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