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2024-06-03

【老子演譯上篇——道經】05:守中章 第五

守中章 第五

第五講 天地與聖人

天地不仁。
以萬物為芻狗。

  天地真的不仁慈嗎?為什麼將萬物當成祭祀的草狗一樣,用過之後就不要了呢?

聖人不仁。
以百姓為芻狗。

聖人真的不仁慈嗎?為什麼也將天下百姓當成祭祀用的草狗一樣,用過之後就不要了呢?

其實,天地化育萬物是遍及一切的,聖人博愛的精神也是遍及一切的,他們的心境,絕不存有偏狹之心與分別之念。因此,萬物的退化,完全是隨著他們的因果造化,怎能怪罪天地或聖人的不仁慈呢?其實,這全是人類自己所作所為,自己招來的因果禍福啊!

天地之間。
其猶橐乎。
虛而不屈。
動而愈出。

.橐籥音「陀月,古代冶煉時用來鼓風吹火的裝置,現在稱為「風箱」。

  所以說天地之間,就好像一個風箱一樣。如果,沒有人去搖動它,它是虛靜無為的;但是,它生風的本性仍然是不變的。要是有人去拉動它,那麼,風就自然吹出來了。

多言數窮。

  因此,天地與聖人的心境是無為的。但現在有些人的思想不是偏左,就是偏右,不能默守中庸之道,常以為自己很聰明,妄作主張,固執己見,互不相讓,像這種作為,不是聰明反被聰明誤嗎?
小編注:
「數」音ㄕㄨㄛˋ 、shuò。

不如守中。

  所以像以上這些多餘的做為,不如守住中和之道,譬如說:

眼晴如果不多看,魂氣就隱藏在肝臟。

鼻子如果不多嗅,魄氣就隱藏在肺臟。

嘴巴如果不多說,神氣就隱藏在心臟。

耳朵如果不多聽,精氣就隱藏在腎臟。

身體如果不移動,意氣就隱藏在脾臟。

  以上這五種氣,如果能夠守中,身體自然歸於本位,濁氣自然化為元氣,元氣自然化為神氣,神氣自然歸於虛無之中。這就是修身的要訣、性命的關鍵,學道之人不可不知呀!

資料來源:《道德經:老子演譯》(臺中市:光慧文化,20159月),頁66-68

【老子演譯上篇——道經】04:不盈章 第四

不盈章 第四

第四講 道的功用

道沖而用之。
或不盈。

  道體雖然像虛空一樣的飄渺,然而它所產生的能量,卻能讓萬物用之不盡,取之不竭。

.小編注:,器物空虛之處為盅,引伸為空虛。

淵兮似萬物之宗

  它深厚博大的樣子,不就像是萬物的宗主嗎?

挫其銳。解其紛。

.挫其銳:挫其極端,不鋒芒外露。

  「道」的本性是虛無瀰漫的,不鋒芒顯露的,這是因為它沒有爭強好勝的鬥爭心。就因為它不與萬物相爭,所以它更有解脫紛擾的寬宏大量。

和其光。同其塵。
湛兮似若存。

.湛音「佔」,澄清、清澈。

  在光明的地方,也有它的存在;在塵埃的地方,也有它的存在;在清靜的地方,也有它的存在。可見它的妙用是如何的廣大又變化無窮,難怪凡俗的人難以觀察它的跡象,只是說它好像存在的樣子。

吾不知誰之子。
象帝之先。

  既然道體是如此的玄妙,在天地之間,又無跡可尋,所以,我也不知它的來歷。是不過,它應該在主宰萬物的大帝之前,就已經存在了。

資料來源:《道德經:老子演譯》(臺中市:光慧文化,20159月),頁64-65

【小編注】其他版本的用字如下:
1. 廖玉琬《給想看懂道德經的初學者》:「道盅,而用之或不盈。」
2. 陳清淵《老子恆道今解》:「道沖,而用之有弗盈也。」
3. 北京大學所藏的西漢楚竹書《道德經》:「道沖而用之,有弗盈也。」
4. 西漢馬王堆墓《老子乙道經》:「道沖而用之有弗盈也。」
5. 唐朝.《老子》傅奕本:「道盅而用之,又不滿。」

【老子演譯上篇——道經】03:安民章 第三

安民章 第三

第三講 無為之治

不尚賢。
使民不爭。

  一個人最好不要標榜自己的尊大,就不會鼓勵人們去爭取虛名的地位,那麼人與人之間反而能和平相處。

不貴難得之貨。
使民不為盜。

  也不要特別去標榜,或是珍藏難得的財貨,這樣就不會刺激人們貪慾的妄念,而淪為盜賊。

不見可欲。
使民心不亂。

  由以上的啟示,我們就可以瞭解,如果不去見那些足以起心動念的聲色貨利,心思就不會受到外物的迷惑了。

是以聖之治。
虛其心。實其腹。

  所以,聖人治理天下的方法,是先教人斷除一切的邪思妄念,為要首的步驟;因為,能斷除邪思妄念,身心才能神清氣爽精神飽滿。

弱其志。強其骨。
使民無知無欲。

  再者,聖人教人要消除高傲與自滿的骨氣,以及不擇手段的互相競爭之心,能夠這樣的話,人類的爭端就會平息了。

  再其次,是強健體魄,使人人自食其力自力更生。並堅定自強不息的心念,及保持天真和諧的狀態,又沒有偽詐的心智及爭奪的慾念。

使夫知者不敢為也。

  能夠以這樣的方法教化人民,縱然有幾位詭計多端的陰謀家,也不敢胡作非為了。

為無為。則無不治。

  因此,照這樣無為又安然的方法來治理天下,天下那裡還有治不好的道理呢?

資料來源:《道德經:老子演譯》(臺中市:光慧文化,20159月),頁61-63 

【小編注】其他版本的用字如下:
1. 廖玉琬《給想看懂道德經的初學者》:「常使民無知無欲。使知者不敢為也。」
2. 陳清淵《老子恆道今解》:「恆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弗為而已。」
3. 北京大學所藏的西漢楚竹書《道德經》:「恆使民無智(知)無欲。使夫智(知)者不敢弗為。」
4. 西漢馬王堆墓《老子乙道經》:「恆使民無知無欲也。使夫知不敢弗為而已。」
5. 唐朝.《老子》傅奕本:「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知者不敢為。」

按:為避漢文帝劉恆諱,古《道德經》的「恆」字改為「常」;以及避漢高祖劉邦諱,古《道德經》的「邦」字改作「國」。

【老子演譯上篇——道經】01:觀妙章 第一

觀妙章 第一

第一講 道與名

道。

今天由我來講「道」,那麼「道」是什麼呢?「道」這一個字,是表示宇宙萬物尚未形成之前的真理,也表示虛空之間一切有形世界與無形世界的能源。因此人類是難以使用語言與文字,去形容它,去描述它。

可道。

可是世人卻偏偏喜歡以語言或文字去表達這個「道」,而且說得很多、很多。

非常道。

依我看來,這只是口頭之「道」而已;因為這個「道」如果是可以被講出來,或是形容出來,就不是真正本來的「道」了,更不是永恆不變的「道」了。因為,講出來的「道」,只是描寫與形容而已,與事實畢竟是有很大的差距的。

譬如說:一張桌子,就是一張桌子,你就是巧奪天工,畫得跟真的一樣,畢竟還不是真正的桌子,這就是「本來的東西與形容描寫的差別距離」。可是世人就是這麼頑固,喜歡門戶之爭,都去強調我們才是「道」,你們不是「道」,而且每個人所強調的「道」都不一樣,更造成人與人之間的衝突與矛盾。我看到這種情形,才發覺到,可以用言語表達出來的,已經不是真正的「道」,只是形容與描述而已,而真正的「道」是無法形容與描寫的,就好像釋迦牟尼佛在《金剛經》談到說:「我說法四十九年,實在是沒有說法的,如果你們以後講我有說法,就是在譭謗我。」由此可知,釋迦牟尼佛對「道」的體悟,也是難以用語言文字去表達的。所以,修行的人如果自己不去體悟,而只想依靠別人的說詞,像這樣的膫解,還是離「道」很遠的。

名。

「名」這個字,是指宇宙萬物還沒有形成之前的名字。那個時候,宇宙萬物都沒有名字;可是沒有名字,才是真正永恆不變的名字。

可名。

一旦到了宇宙萬物變成有形體可以看得出來,又可以摸得到的時候,人類就會給它立個名字。但這又只是人間的巧立名目而已。

非常名。

因為,萬物是經常在變換更改的,所以,這個名字也就跟著變換更改。譬如,當一個人死亡之後,它的名字也就跟著死亡。因此,有有名字的稱呼,都不是真正長久的稱呼。

無名。天地之始。

所以說,沒有名號及沒有名稱的東西,才是天地之間的原始。

有名。萬物之母

照這樣說來,稱呼與名字,不就像是萬物的母親嗎?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

常有欲。以觀其徼
(ㄐ一ㄠ
ˋ)。

所以,我說:人的心靈在清清淨淨連一點慾望都沒有的時候,才能觀察出一切萬物的本來面目;如果在心中充滿慾望,所觀察到的只是萬物的外表而已。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

以上兩種人的心境不同,所觀察到的事物就有不同的見解與看法,這不是很玄嗎?

玄之又玄。

在如此玄妙之下,如果我們再深入去探討的話,便可以得到更玄妙的問題,你相信嗎?

眾玅之門。

 

所以我說,研究「道」這門學問,的確是所有玄妙之門中最玄妙的了,你說不是嗎?

資料來源:《道德經:老子演譯》(臺中市:光慧文化,20159月),頁52-56

【小編注】其他版本的用字如下:
(一)
常無、常有

1. 廖玉琬《給想看懂道德經的初學者》「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2. 陳清淵《老子恆道今解》「故恆無,欲以觀其眇;恆有,欲以觀其噭(ㄐㄧㄠˋ)。」

3. 《中庸證釋》的莊子序文
言「有」者,欲其有所觀於「竅」
(ㄑㄧㄠˋ),其《中庸》「致曲」之義也;
言「無」者,欲其觀於「妙」,其《大學》「止至善」之義也。


(二)常無欲有欲

1. 西漢馬王堆墓《老子甲道經》:「□恆無欲也,以觀其眇;恆有欲也,以觀其所噭。」

2. 西漢馬王堆墓《老子乙道經》:「故恆無欲也,□□□□;恆又欲也,以觀其所噭。」

3. 東漢老子河上公章句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4. 唐朝.《老子》傅奕本:「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所徼。」

5. 《道德經》通行本:「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所徼。」


(三)斷句不明

1. 北京大學所藏的西漢楚竹書《道德經》「故恒無欲以觀其眇(妙),恒有欲以觀其所僥(徼)。」



按:為避漢文帝劉恆諱,《道德經》的「恆」字改為「常」;以及避漢高祖劉邦諱,《道德經》的「邦」字改作「國」。


【老子演譯上篇——道經】02:觀徼章 第二

觀徼章 第二

第二講 相對論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

  假使為了表現美好的形相,就一再去虛偽巧扮,斯惡已。這種作為,還能算是美好嗎?

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如果只是希望讓別人知道,才去行善,那麼,這種行為,還能算是行善嗎?

故有無相生。

  因此凡是沒有「有」的感覺,就沒有「無」的感覺,因為,「有」與「無」是相對的。

難易相成。

  沒有「困難」的感覺,就沒有「容易」的感覺,所以,困難與容易也是相對的。

長短相形。

  沒有「長」的名稱,就沒有「短」的名稱,所以長與短,也是相對的。

高下相傾。

  沒有「高」的名稱,就沒有「下」的名稱,所以高與下也是相對的。

音聲相和。

  沒有「小聲」的分別,就沒有「大聲」的分別,所以小聲與大聲也是相對的。

前後相隨。

  沒有「前方」的分別,就沒有「後方」的分別,因此前方與後方也是相對的。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因此,聖人知道以上這些相對的道理之後,為了要超越褒獎與煩惱的包袱,他便以無為的心去處事。因為,以無為的心去處事,他就不會感到困擾,也就不會喜歡以辯論的語氣去教化人民了。

萬物作焉而不辭。
生而不有。

  他會學著天地培養萬物一般,不辭勞苦;而且不自傲,更不會將萬物視為己有。一樣的無為。

為而不恃。
功成而弗居。

  聖人他以天地之德為榜樣,所以,就做了許多事情;可是他做了許多事情之後,還是感到自己甚麼都沒做。因為,他是不想居功的;所以,往往在大功告成之後,就功成身退,不想去佔有這個榮譽。

夫惟弗居。是以不去。

  像聖人這樣寬容大量的涵養,連自己所建立的功德都不去攀緣,反而使他的功德萬古流芳啊!

資料來源:《道德經:老子演譯》(臺中市:光慧文化,20159月),頁57-60

【小編注】其他版本的用字如下:
1. 廖玉琬《給想看懂道德經的初學者》:「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
2. 陳清淵《老子恆道今解》:「萬物作焉而不辭,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3. 北京大學所藏的西漢楚竹書《道德經》:「萬物作而弗辤(始),為而弗侍(持),成功而弗
。」
4. 西漢馬王堆墓《老子乙道經》:「萬物昔而弗始,為而弗侍也,成功而弗居也。」
4. 唐朝.《老子》傅奕本:「萬物作而不為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不處。」


高下相傾」,於《郭店·老子甲》作高下之相呈也」,而西漢馬王堆墓《老子甲道經》與《老子乙道經》高下之相盈也」。


《道德經:老子演譯》緣起與編者序

 【太上老君降文,天筆蔡生扶鸞】

  道祖寶誥

  志心皈命禮

隨方設教。歷劫度人。為皇者師。帝者師。王者師。假名易號。立天之道。地之道。人之道。隱聖顯凡。總千二百之官君。包萬億重之梵炁。化行今古。著道德凡五千言。主握陰陽。命雷霆用九五數。

大悲大願 大聖大慈
太上老君 道德天尊。
太上無極 混元教主 元始天尊 降

 

《道德經註解太上道祖奉旨降鸞》

台中聖天堂 天筆蔡生 扶

著作者:台中聖天堂‧聖天雜誌社
電話:( 04 2239 - 3830
傳真:( 04 2239 - 2448
贈閱暨助印處:台中市北屯區軍功里建成巷 19
郵政劃撥帳號:02433446  
   戶名:台中聖天堂

【近一週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