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班的意義
一、前言:
道場教育乃聖賢之學,旨在造就全德之人,並培育道場弘法人才,幫助師尊師母普渡三曹的聖業。
恩師慈訓:「修辦道程圖」「三線共構」--「班程、天職、十組」,明示:五年研究班為堅固的橋墩,可見「班程」循序而上的重要性,關係到未來步向成聖成賢的終點站。
不休息菩薩慈悲:一个研究班的成敗,負責講師要負六成以上的責任。
吾們蒙沾天恩師德,接受道場託付,擔任班程的負責講師,可謂使命重大。
開班的意義
一、前言:
道場教育乃聖賢之學,旨在造就全德之人,並培育道場弘法人才,幫助師尊師母普渡三曹的聖業。
恩師慈訓:「修辦道程圖」「三線共構」--「班程、天職、十組」,明示:五年研究班為堅固的橋墩,可見「班程」循序而上的重要性,關係到未來步向成聖成賢的終點站。
不休息菩薩慈悲:一个研究班的成敗,負責講師要負六成以上的責任。
吾們蒙沾天恩師德,接受道場託付,擔任班程的負責講師,可謂使命重大。
活佛師尊慈訓
【經營三多】
民國一〇八年五月十日 歲次已亥四月初六日
舊金山崇慧佛院 舊金山道務中心 固本圖強人才班
一多,則聞道者知道之殊勝,而求大道多。
二多,則聞入佛門,尊道者學道樂,而開法會多。
三多,則聞研性理,而入班程。
此為三多。
能知三多之樂者,謂之好道也;
能以三多知其殊勝也,謂之根器之厚也;
能知三多為進德修辦之端也,謂之使命之厚也;
能曉三多可證大道之薪傳也,謂之大願力也。
汝們修辦之者,當以此時刻省思:
如何可使眾生通道?如何可使眾生修道?
如何可使原人上岸?如何可使願力載道?
如此思之,行道行之,以好道不倦,孜孜砲砲;
不以凡人之藉口,為凡業而不進聖道,
而百舉皆有藉口不精進。
故當以修道之者,精進修辦;
時時為眾生點亮心燈,刻刻為眾生開啟光明之導航。
三多並行,眾生而修;通道願行,眾生可證。
學修講辦,無一刻停歇;
精進聖業,承擔使命,為往聖繼絕學也。
西元二〇二〇年八月八日 民國一〇九年歲次庚子六月十九日 臺南 濟德佛院
臺南道場 仁義區壇主班 恭求仙佛慈悲指示訓
〈愿立的實踐〉
路不行不至,道不修不成。
是故,聖人以宏愿,濟世間為大同,挽人心為良善。
斯白陽修士戰兢不二,純心以報天恩,時刻真誠以對。
將愿立真實實踐於日常中,無有半點退志,無有半念偏差。
懷此天心,抱之大愿,力行行道;
必逢考驗,有方法可破;逢阻力,有方法可破;
有絆力,有方法可破;有一切之形相,必有方法可破。
以真空應妙法,除一切苦,化挽天下之眾生,同登彼岸。
吾乃
濟公活佛,奉
西元二〇二〇年七月十五日 民國一〇九年歲次庚子五月廿五日 臺南 濟德佛院
臺南道場 點傳師班 恭求仙佛慈悲指示
犠牲奉獻,赴湯蹈火不後退;
扶危濟困,替師怖德大道推;
篳路藍縷,櫛風沐雨披星月;
披荊斬棘,大開馬力疾速追;
移星换斗,眾志成城大千覺;
克己奉公,傳承聖業一貫唯。
吾乃
不休息菩薩,奉
西元二〇二〇年八月十六日 民國一〇九年歲次庚子六月廿七日 高雄 崇德佛院
高雄道場 民仁區曁新雅區壇主班 恭求仙佛慈悲指示訓
清靜無慾妄,不起貪心;
口出佛仙語,內外合一。
如如本體性,印證世間;
素心一片用,共駕法船。
清口清心,茹心常齋;
不有慢心,真常得證。
故,人以此除去貪嗔痴,
真心入境,行之有道,
不有與孽之交集。
培養善心,慈悲心地,真實用心,
感應必然常在,修心必可達本也。
吾乃
南屏道濟,奉
西元二〇二〇年八月九日 民國一〇九年歲次庚子六月二十日 高雄 崇德佛院
高雄道場 左楠區曁四區越語壇主班 恭求仙佛慈悲指示訓
故,新時局以多點連成面;
定靜進退,不見而章;
以其心深謀遠慮,不動而變。
將新人才深入培訓,多元教導,認理實修;
內外合一,真修實煉,以迎接新挑戰;
方可承聖王之道,繼中華文化精髓;
代代相延,道棒薪傳也。
吾乃
濟公活佛,奉
西元二〇二〇年八月八日 民國一〇九年歲次庚子六月十九日 高雄 崇德佛院
高雄道場 鳳屏區壇主班 恭求仙佛慈悲指示訓
〈愿立的作用〉
人有善愿,天必從之;人無愿,事難成,志不生。
故,修士以誠敬之心,於蓮前誠發心愿,出口成
下,小則轉動著生生世世的業力,轉動著功過禍福的重
大則轉動著天災人禍的逼近、水風劫煞的降臨;
此乃愿立所發,感召天人,撼動三界,方能如此。
誠所愿,誠所行,誠所證,誠所信;
必可轉動眾生,出於水火,平息災劫,福必降臨也。
吾乃
濟公活佛,奉
西元二〇二〇年七月廿三日 民國一〇九年歲次庚子六月初三日 高雄 崇德佛院
高雄 道場點傳師班 恭求仙佛慈悲指示訓
善惡興始焉妖祥,現大光明;
定盤星如令,[1]點化眾生歸神;
融金電軌斜除,綻聽天音,震攝山河。
爭端人,己作釁,不隨物有慾;
浩然正氣律,正智照諸法;
禱祝誠敬順其道,母期佛子速醒南柯。
吾乃
不休息菩薩,奉
西元二〇二〇年七月十二日 民國一〇九年歲次庚子五月廿二日 苗栗 崇德佛院
苗栗道場 壇主班 恭求仙佛慈悲指示訓
崇正黜邪,身合道場秩序;
崇德辨惑,心合道場規矩;
崇仁尊賢,言合道場教義;
崇道搏節,行合道場倫理;
崇論宏議,意合道場宗旨;
崇義孝廉,志合道場軌儀。
知如實理者,
以戒為師,以聖為友;以仁為本,以慈為親。
身心奉獻於道場,言行展現出道味。
當自勛勉,無以懈慢;當自思惟,無以退轉。
常持正道,功行並進;心恆喜樂,精勤修習。
隨順眾生,尊重承事;廣宣法要,永無乖諍。[1]
吾乃
濟公活佛,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