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2024-06-04

【老子演譯上篇——道經】13:寵辱章 第十三

寵辱章 第十三

第十三講 寵愛與羞辱

寵辱若驚。

  世人皆注重於寵愛與羞辱的差別,所以,一旦遇有外來的寵愛或是羞辱,就感到驚慌而不知所措。

貴大患若身。

  而聖人就不同了,他對於別人的寵愛,就好像我們有這個身體一樣的禍患;因為,人身是水、火、風、土四大假合。

何為寵辱若驚。
寵為上。辱為下。
得之若驚。
失之若驚。

是為寵辱若驚。

為什麼寵愛及羞辱會讓我們感到驚慌呢?因為,寵愛就好像得道功名富貴一樣,擁有之後,又怕失去;而羞辱就好像被辭職的人,將被別人嘲笑。

何為貴大患若身。
吾所以有大患者。
為吾有身。
及吾無身。
吾有何患。

  為什麼有身體是禍患呢?因為人生在世,有了這個人身,便有生、老、病、死之苦。所以。聖人便將這個身體當作禍患,因此他將別人的寵愛與羞辱看成我們有這個身體一樣的禍患了。 要是沒有了這個身體,就不會有這些苦和禍患了。

故貴以身為天下者。
可以寄天下。

  所以,有道的人,他雖然得到尊榮的地位,但是他不視為自己的榮耀。因為,他認為自己的尊貴就是天下人的尊貴,自己的榮耀就是天下人的榮耀。像這種有道之士,我們才可以把天下交給他。

愛以身為天下者。
可以托天下。

  因此,如果有人貴重自己的身體,但並不是為了貪享榮華富貴,而是為了拯救天下眾生的大任務,我們就可以將天下託負給這種人了。

資料來源:《道德經:老子演譯》(臺中市:光慧文化,20159月),頁85-87

小編注:
其他版本的「可以托天下」用字如下:

  1. 廖玉琬《給想看懂道德經的初學者》:「若可托天下」
  2. 戰國.郭店《老子乙》:「若可以託天下矣」
  3. 西漢.馬王堆墓《老子甲道經》:「若可以託天下矣」
  4. 西漢.馬王堆墓《老子乙道經》:「若可以橐天下」
  5. 北京大學所藏的西漢楚竹書《道德經》:「若可以橐天下」
  6. 唐朝.《老子》傅奕本:「則可以託天下」

【老子演譯上篇——道經】12:為腹章 第十二

為腹章 第十二

第十二講 追求外在的人

五色令人目盲。

  追求外在形色,將離去本性的靈明。譬如:聲色貨利本是身外之物,但是受到眼睛物欲的影響,就會流逸奔馳。五色使人的本性趨於迷盲,就是這個原因。

五音令人耳聾。

  貪求外在的聲色,也會使人本性蒙蔽。一旦蒙蔽了本性,正法的聲音就難以聽入心靈之中,像這種人不是好像耳聾的人嗎?

五味令人口爽。

  人一旦貪求食物的滋味,本性便被味覺所惑。所以,五味常使人的本性流逸奔放,而不知本性之中是淡中有味,就像孔子說的:「飯疏食飲水,而樂在其中矣。」這就是真味了。

馳聘田獵。
令人心發狂。

  如果一個人無所事事,每天騎著馬追逐鳥獸,打獵競技,將會使自己瘋狂於鬥爭之心,導致身心不寧,而迷失天賦之本性。

難得之貨。
令人行妨。

  擁有珍貴寶物的人,常使自己行動受到妨礙;而過份追求虛榮的人,往往會不顧節操,而身敗名裂。

是以聖人。
為腹不為目。
故去彼取此。

  因此聖人知道物慾之害,所以,在為人處事方面,就不去強求物質的享受,一心一意的常養性中之腹飽,不受外物而亂心,就是這個原因呀!

資料來源:《道德經:老子演譯》(臺中市:光慧文化,20159月),頁83-84

【老子演譯上篇——道經】11:虛中章 第十一

虛中章 第十一

第十一講 無的用途-

三十輻。共一轂。
當其無有車之用。

.轂:音「股」,車軸。

  車輪要有三十支徑木,插入中間的軸心,這個車輪才有作用。

埏埴以為器。

當其無。有器之用。

.埏埴:音「山直」,用水和泥製作陶器。埏,和也;埴,黏土。

  製造盛物的器具,要留個中空的地方,這些器具才能盛物。

鑿戶牖以為室。

當其無,有室之用。

  建造房屋,開鑿門窗,也是要留個空間才能住人。

故有之以為利。
無之以為用。

  所以說,有形的東西是給人方便使用的;無形的空間,才是活動的地方。如天與地之間,是中空的,才能讓萬物來去無阻通行無礙。要是天地之間,沒有這個中空的地方,萬物就沒有活動與生化的餘地了。

資料來源:《道德經:老子演譯》(臺中市:光慧文化,20159月),頁81-82

【老子演譯上篇——道經】10:玄德章 第十

玄德章 第十

第十講 修道難易

載營魄抱一。
能無離乎。

  修道說容易也容易,說困難也困難,因為人心一外馳,魂就與魄相離。那麼,你們能夠保持神不外遊,意不散亂嗎?

專氣致柔。
能嬰兒乎。

  你能夠專守先天的元氣,如嬰兒赤子一樣,保全天真柔和的本性嗎?

滌除玄覽。
能無疵乎。

.疵:缺點。

  你能洗除貪執之心,自淨其意,使心靈清淨澄澈而毫無瑕疪嗎?

愛民治國。
能無為乎。

  你能在愛國家、愛民族,或是治理國政的時候,保持一種天真博愛、自然無為之心嗎?

天門開闔。
能無雌乎。

  人心為一身之主,那麼你的一身之主,在喜、怒、哀、樂出入動靜的時候,是不是經常守住安靜柔弱呢?

明白四達。
能無知乎。

  你們能夠在事物完全明白之後,還能保持不以聰明為驕傲,而守住無見、無聞、無為、無欲的境界嗎?

生之畜之。
生而不有。

  以上這些道理,其實都是要你們學習天地一般,因為天地雖生長萬物,養育萬物,但是它仍然不把它當成自己的。

為而不恃。
長而不宰。
是謂玄德。

  它生育萬物、養育萬物,做了天下所有的事,卻還不仗恃自己的才能;長養萬物,還不認為自己是萬物的主人翁。像天地這種作為,便可稱為最深、最厚、最高、最遠、更難以立名的德行了。

資料來源:《道德經:老子演譯》(臺中市:光慧文化,20159月),頁78-80

2024-06-03

【老子演譯上篇——道經】09:持盈章 第九

持盈章 第九

第九講 為人的道理

持而盈之。
不如其已。

  為人的道理,應該知道進退的分寸,凡事適可而止;不要自誇自大,因為過於自信自滿的人,往往就像水溢流出來一樣,會得不償失的。倒不如放下自滿自大的心,使得自己安逸恬適。

揣而銳之。
不可常保。
.揣:音ㄔㄨㄞˇ,捶擊。

  自恃自己的聰明才智,輕易顯露鋒芒的人,會受到別人的排斥與打擊,因而這種人就不可能受到別人的擁戴與愛護的。

【小編注】
1. 「宜作端擊」解,以頂部安接
器而攻擊他人,在此形容
顯露鋒芒而傷及他人
2. 
捶」是自上而下的打擊,」則是向前衝擊或左右掃擊。

金玉滿堂。
莫之能守。

  金跟玉雖是珍貴之物,但仍是身外之物。因此,縱然富有之人,金玉堆積滿堂,一旦臨命終時,還是守不住的。所以,修道之人,倘若能直取身中之金玉,養性命之真常,才是用之不盡,取之不竭也。

富貴而驕。
自遺其咎。

.咎:音「就」,災禍。

  還有富貴之人,如不生驕傲之心,他人必定會以謙恭之心禮敬於你。倘若貪戀富貴,又驕傲自得,將遭致他人的嫉妒批評,那又是自取禍殃的開始了。

功成。名遂。身退。
天之道。

  所以,只有懂得功成身退的人,才最合乎自然的天之道。

【小編注】
  「功成。名遂。身退。」於其他版本的用字如下:
1. 廖玉琬《給想看懂道德經的初學者》:「功成身退」;
2. 現行本:「功遂身退」;
3. 北京大學所藏的西漢楚竹書《道德經》:「功遂身退」;
4. 西漢馬王堆墓《老子甲道經》:「功遂身芮」;
5. 西漢馬王堆墓《老子乙道經》:「功遂身退」;
6. 唐朝.《老子》傅奕本:「成名功遂身退」。

資料來源:《道德經:老子演譯》(臺中市:光慧文化,20159月),頁76-77

【老子演譯上篇——道經】08:若水章 第八

若水章 第八

第八講 上善若水

上善若水。

  世人都想學善,今日我就來講「最上等的善」。那是什麼呢?那就是「水」了,為什麼呢?不信的話,我可用以下的比喻去分析。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一、水的善德在哪裡呢?就是它利益萬物,滋潤萬物,也不去爭名、爭利、爭功、爭大。

處眾人之所惡。
故幾於道。

  二、它處在眾人所厭惡,又卑下的地方,這就是它最接近「道」的作為了。

居善地。

  三、它無論居住在什麼地方,都能隨處而安,真靜自守。

心善淵。

  四、它的善德淵深得很,幾乎難以測量,為什麼呢?因為它能夠沈靜,又能和合萬物之用。

與善仁。

  五、水施予萬物,皆出自於仁愛之心,這就是它的仁慈。

【小編注】「與」是「給予」義,其他版本的用字如下:
1. 北京大學所藏的西漢楚竹書《道德經》:「予善天」;
2. 西漢馬王堆墓《老子甲道經》:「予善信」;
3. 西漢馬王堆墓《老子乙道經》:「予善天」;
4. 唐朝.《老子》傅奕本:「予善人」。

言善信。

  六、水本無言,可是,無言之言才是真言,更是信言;如朔望的潮水,皆能適時而來去,這就是水的信用。

政善治。

  七、水的滋潤萬物,就好比處理政事一樣,遇熱就昇華成雨露,多餘就流入江河,如此生生不息的現象,不就是水善於處理政治的表現嗎?

事善能。

  八、行事方面,水又能盡其所長。如行舟渡筏,滋潤萬物,煮飯、燒菜、洗衣,無不是水的善能。

動善時。

  九、水在舉動方面,也是很合乎自然的。如水流到圓的地方,它就變圓;流到方的地方,它就成為方形。氤氳的時候,它就會下雨;晴天的時候,它就昇華。人如果能夠像水一樣,不違背天時行事,不妄做不妄為不妄言,這才是真正學習水的善德。

夫唯不爭。
故無尤。

  尤其水不與它物相爭,所以它物也不會與水相爭,這就是水的「和」的表現。所以,如果人能夠學「水」的這些涵養與和氣,自然也不會有錯誤的紛爭了。

資料來源:《道德經:老子演譯》(臺中市:光慧文化,20159月),頁72-75

【老子演譯上篇——道經】07:無私章 第七

無私章 第七

第七講 無私之心

天長地久。
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
以其不自生。
故能長生。

  從無法計算的年代之前,天仍然是這個天,地仍然是這個地,可見它的生命是長久的。那麼,天地為什麼能夠如此的長久呢?就是因為它不自己生長自己,而生長萬物;不為自己,而為別人,所以它能夠長生。

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

  當聖人明白這個道理之後,祂也學習天地一樣,將自己的事放在後面,將別人的事情放在前面,可是,祂的靈性與精神卻永遠在別人之上。

外其身而身存。

  祂雖然將自己置之度外,但是,祂的真我反而永遠長久存在。

非以其無私耶。

故能成其私。

  這就是聖人祂沒有私心,反而能成就祂的偉大。而且,等到祂的肉身死後,祂的靈性永遠超脫三界,不再受到六道輪迴之苦,還受到後人的敬仰。這就是祂沒有私心,反而得到了好處。

資料來源:《道德經:老子演譯》(臺中市:光慧文化,20159月),頁70-71

【老子演譯上篇——道經】06:谷神章 第六

谷神章 第六

第六講 無形的真神

谷神不死。
是為玄牝。

  天地有無形的真神,人體有無形的元神,這都是虛無妙有的,看也看不到的。現在我們就簡稱它為萬物之母吧!
小編注:「牝」音
ㄆㄧㄣˋ、pìn。

玄牝之門。
是謂天地根。

這個萬物之母,雖然毫無門路可尋,但是天地萬物無不是從此而出,從此而入;所以,祂才是天地萬物的根源呀!

綿綿若存。
用之不勤。

  所以,妙有之門是至虛至無的,是用之不盡、取之不竭的。像這種變化的玄妙,不是現在才有的,而是自古以來就有的。

資料來源:《道德經:老子演譯》(臺中市:光慧文化,20159月),頁69

【老子演譯上篇——道經】05:守中章 第五

守中章 第五

第五講 天地與聖人

天地不仁。
以萬物為芻狗。

  天地真的不仁慈嗎?為什麼將萬物當成祭祀的草狗一樣,用過之後就不要了呢?

聖人不仁。
以百姓為芻狗。

聖人真的不仁慈嗎?為什麼也將天下百姓當成祭祀用的草狗一樣,用過之後就不要了呢?

其實,天地化育萬物是遍及一切的,聖人博愛的精神也是遍及一切的,他們的心境,絕不存有偏狹之心與分別之念。因此,萬物的退化,完全是隨著他們的因果造化,怎能怪罪天地或聖人的不仁慈呢?其實,這全是人類自己所作所為,自己招來的因果禍福啊!

天地之間。
其猶橐乎。
虛而不屈。
動而愈出。

.橐籥音「陀月,古代冶煉時用來鼓風吹火的裝置,現在稱為「風箱」。

  所以說天地之間,就好像一個風箱一樣。如果,沒有人去搖動它,它是虛靜無為的;但是,它生風的本性仍然是不變的。要是有人去拉動它,那麼,風就自然吹出來了。

多言數窮。

  因此,天地與聖人的心境是無為的。但現在有些人的思想不是偏左,就是偏右,不能默守中庸之道,常以為自己很聰明,妄作主張,固執己見,互不相讓,像這種作為,不是聰明反被聰明誤嗎?
小編注:
「數」音ㄕㄨㄛˋ 、shuò。

不如守中。

  所以像以上這些多餘的做為,不如守住中和之道,譬如說:

眼晴如果不多看,魂氣就隱藏在肝臟。

鼻子如果不多嗅,魄氣就隱藏在肺臟。

嘴巴如果不多說,神氣就隱藏在心臟。

耳朵如果不多聽,精氣就隱藏在腎臟。

身體如果不移動,意氣就隱藏在脾臟。

  以上這五種氣,如果能夠守中,身體自然歸於本位,濁氣自然化為元氣,元氣自然化為神氣,神氣自然歸於虛無之中。這就是修身的要訣、性命的關鍵,學道之人不可不知呀!

資料來源:《道德經:老子演譯》(臺中市:光慧文化,20159月),頁66-68

【近一週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