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2024-06-06

【老子演譯上篇——道經】36:微明章 第三十六

微明章 第三十六

第三十六講 物極必反

將欲歙之。
必固張之。

.歙:音「細」,收斂。

天下之物,物極必反,陽極必陰,陰極必陽。比如月缺之後必圓,圓了之後必缺。由此可見收斂隱藏之後,也必定會有再次張明之時。

將欲弱之。
必固強之。

就好比秦始皇作長城,想鞏固自己的霸業,但這種作為是違反了自然的天意,反而得不到民心的擁護。

將欲廢之。
必固興之。

因此,凡事如果不循著自然的天意,而想以人為的手段去迫害,這是不可能達成目的的。就像有人想要摧毀中華文化,反而使中華文化更為復興;所以是「將欲廢之,必固興之。」

將欲奪之。
必固與之。

同樣的,如果想以不法的手段去剝奪別人的生命,這也是不可能的。就像猶太人奪去了耶穌的生命,反而使耶穌揚名於後世;而且,自古以來,忠臣孝子英雄烈女。皆是奉獻犧牲自己,才使他們的身名俱存,流傳千古。

是謂微明。

這種道理看起來好像很隱微,其實是很明顯的,只是你們沒有去注意到而已。

柔勝剛。弱勝強。

所以,不能少看一些外表顯得柔弱的人,其實柔弱才能真正的勝過剛強,如聖人處事,就常以卑下柔弱自處,反而成就他的萬古流芳。

魚不可脫於淵。

人一離開,就會被氣數所困,反而失去了目標,就好像汽車脫離了車道,必然會發生車禍;船沒有指南針,必然失去方向;魚一旦離開水面,必然會死去。

國之利器。
不可以示人。

因此,國家不可隨便將傷人的利器誇示於人,否則就可能危害了自己;因為,對方也一定要製造更厲害的武器來保護自己威脅於你,如此惡性循環下去,戰事就更難以避免了。

資料來源:《道德經:老子演譯》(臺中市:光慧文化,20159月),頁155-157

【老子演譯上篇——道經】35:大象章 第三十五

大象章 第三十五

第三十五講 道的玄妙

執大象。
天下往。

大道的道體是沒有形象的,就是因為沒有形象,所以天地萬物無所不包無所不容,人的心如果能像大道之體一樣無所不包,那麼天底下就沒有人會不歸從他的了。

往而不害。
安平泰。

如果天下的人都歸從他,不但自身得保安泰,天下就可以太平了。

樂與餌。
過客止。

可是,等到天下太平安樂之後,也不可一味貪求物質的享受;因為,貪求享受,就像作客一般的短暫,是不能長久的。

道之出口。
淡乎其無味。

大道的滋味顯現,彌漫在虛空之中,是那麼的淡薄,那麼的毫無味道。

視之不足見。
聽之不足聞。
用之不可既。

你想要去看它,又看不到;你想要去聽它,又聽不到;可是當你要運用它的時候,卻是用之不盡取之不竭呀!這不就是大道的玄妙啊!

資料來源:《道德經:老子演譯》(臺中市:光慧文化,20159月),頁153-154

【老子演譯上篇——道經】34:成大章 第三十四

成大章 第三十四

第三十四講 天地的胸襟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

天地的能源——大道,是非常充沛的。可以任其自然的要往左邊就左邊,要往右邊就右邊。

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
功成而不有。

萬物依賴著道而生長,但它都不推辭;而且這滋潤培養萬物之後,就是成功了。也不爭功爭名爭利。

愛養萬物。
而不為主。
常無欲。可名於小。

它以博愛的心去養育愛護萬物,就好像父母關懷子女一樣,可是它還是不以為自己就是天地萬物的主人,這種胸襟是何等偉大啊!它無所欲望,也不居功,看起來好像很微小。

萬物歸之。
而不知主。
可名於大。

萬物生化以後,就自然的歸向於道,而它卻不覺得是主人翁,因為它能虛受一切,這才是真正的大。

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

就好像聖人不認為自己很大,只是自然無為的成就萬物,所以,這才是真正的偉大,更成就他的偉大。

資料來源:《道德經:老子演譯》(臺中市:光慧文化,20159月),頁151-152

【老子演譯上篇——道經】33:盡己章 第三十三

盡己章 第三十三

第三十三講 真正的永生

知人者智。

能夠洞察人的善惡賢愚,能夠分別人的是非作為,這些都是智的表現。

自知者明。

能夠反省自己的過錯,知道自己的不對,這就是明白自己心性的表現。

勝人者有力。

能夠戰勝別人打敗別人,表示你有力量有能力,但並不表示你就是一位堅強的人,更非代表永恒之道。因為,今天你有力量去打敗别人,假以时日,別人也一定千方百計想辦法來打敗你,所以這不是永恒之道。

自勝者強。

所以,只有能戰勝自己的人,能克服自己的人,才是真正是堅強的人。因為一個人的力量不過百斤,但若能守住「仁德」之心,必能戰勝一切,達到永恒。

知足者富。

所能夠知足的人,他的心裏反而沒有久缺;沒有久缺,就是不窮;不窮,就是富有的人了。

強行者有志。

假使要逞強勉強去做甚麼事,就必須要靠志氣,沒有了這個志氣,就容易半途而廢。

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壽。

所說,一個人做事應該不要失去立身處事的原則,那才是長久之道。能夠這樣不失為人處事的原則,就算肉體死亡了,他的精神還是永留人間,他的靈性就上升天堂。這才是真正的永生,真正的長壽。

資料來源:《道德經:老子演譯》(臺中市:光慧文化,20159月),頁148-150

【老子演譯上篇——道經】32:知止章 第三十二

知止章 第三十二

第三十二講 知止之道

道常無名。

未有天地之前,「道」本來就沒有名字可言;雖然沒有名字,但却是造化萬物養育萬物的根源。所以,凡是有名字的,必定會變遷;凡是有形相的,皆是不實在的。「道」是永恆長存的,因為它本來就沒有名字。

樸雖小。
天下不敢臣。

「樸」是無名的比喻,好比是木頭尚未分割前字叫做「樸」,若割開做成器具之後,便有了名字。因此,「樸」的意思,就是表示未有天地之前,與「道」一樣的形象,雖是小小的名字,但天地萬物無不是從此無名之「樸」生化而來的。所以,天地之源是尊貴無比的,就好比一位國王,有誰敢以「宰相」去稱呼他呢?

侯王若能守。
萬物將自賓。
賓:歸服順從。

如果侯王能夠守住這種渾全的「樸」,就是無為之治,萬物就能自然而存,百姓可以和樂相助安居樂業。

天地相合。
以降甘露。
人莫之令而自均。

不信你看,天地的運行必先調合陰陽之氣,接著才能調合氤氳之氣;氤氳之氣能夠調合,滋潤萬物的甘露之水未有不降的,根本不需要人們去指揮它,或是去分配它,上天就會很自然平均的降下這甘露。

始制有名。
名亦既有。
夫亦將知止。
知止所以不殆。

但是,當國家還沒安定的時候,不能不製造一些有名稱的器具來治理天下;可是一旦有了器具,而且天下也達到和平之後,就應該知道是知止的時候。因為,能「知止」,就是歸於「道」;歸於道,就沒有危險的禍患了。

譬道之在天下。
猶川谷之於江海。

就好比天地的運轉,順著軌道而行;又好像河川與溪水流入大海一樣,有了歸宿。有德的仁君,這樣去治理天下,就能成為天下人的歸宿了。

資料來源:《道德經:老子演譯》(臺中市:光慧文化,20159月),頁145-147

【老子演譯上篇——道經】31:貴左章 第三十一

貴左章 第三十一

第三十一講 用兵之道

夫佳兵者。不祥之器。

勇猛的精兵利的兵器精巧的戰艦,都是最好的兵器;可是,它們都是殺人甚速的武器,都是不吉祥的東西。

物或惡之。
故有道者不處

連動物植物或許都會厭惡不吉祥的東西,有道的君子,不輕易去使用它。

君子居則貴左。
用兵則貴右。

因為,有道的君子平時以仁道自持,注仲心平氣和。的修養;只有為大義之所在,必須用兵的時候,才會使用「陰謀的殺機」。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

由此可見,「兵器」是一種不吉祥的東西。不是一個君子會去使用的。

不得已而用之。
恬淡為上。
勝而不美。
是樂殺人。

有道之人,只有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才會動用兵器;但也要以心平氣和為首要的條件。而且,就算是戰勝了,他也不為覺得光彩;因為,戰爭必然造成傷亡,他不會覺得那是美好的事。如果認為用兵戰勝,是一件光彩的事,就表示你你的心裡很喜歡殺人。

夫樂殺人者。
不可得志於天下。

喜歡殺人的人,怎麼會得到天下眾生的歸服?在治理天下的時候,當然就不會順利了。

吉事尚左。凶事尚右。

所以,自古以來,喜慶的事都以左邊為尊上(以仁心的體現為尊);只有遇到不吉利的凶事,才以右邊為尊上(以義行的貫徹為尊)。

偏將軍處左。
上將軍處右。
言以喪禮處之。

因此,兵家以偏將軍站在左邊。表示他不是主將,人殺的不多;而上將軍就站在右邊,表示他是主將。雖居上勢,可是在他的主權之下,殺人眾多,所以,要以凶事的喪禮來看待。

殺人眾多。
以悲哀泣之。
戰勝。則以喪禮處之。

這就是說,戰爭中殺人殺多了,要以悲悽哀傷的心情去哭泣。戰爭勝利了,也要以喪禮的心情去對待。

資料來源:《道德經:老子演譯》(臺中市:光慧文化,20159月),頁142-144

【老子演譯上篇——道經】30:不道章 第三十

不道章 第三十

第三十講 不可仗恃兵強力壯

以道佐人主者。
不以兵強天下。

如果瞭解用「道」去輔佐國君,就不會仗恃自己的兵力去逞強天下的。

其事好還。

因為,用兵去殺人,去打敗對方,對方一定不服氣的,一旦有機會,也會想盡辦法來報復。

師之所處。荊棘生焉。
大兵之後。必有凶年。

而且,兩軍戰鬥所到的地方,農夫不能順利的耕作,田地變得雜草叢生,戰鬥以後,更是死的死逃的逃病的病,這都是造成凶荒之年的主要原因。。

故善者果而已。

因此,善於用兵的人,是為了不使殘民害國的事繼續漫延,是為了討伐侵悔橫行的行為;他是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才用兵,目的都只是為了平息亂世而已。

不敢以取強。
果而勿矜。果而勿伐。
果而勿驕。

所以,善於用兵的人,不敢仗恃自己的兵力,就去侵犯鄰邦;而且,等到戰事平息之後,就不再炫耀自己的能力,也不誇耀自己的功勞,更不以驕傲的眼光去看待別人。

果而不得已。
是果而勿強。

因為,他認為戰爭之事,是不得已才戰的,一旦戰事平定之後,就不再強兵力了。

物壯則老。是謂不道。
不道早已。

因為,逞強非長久之道。譬如,萬物是循著自然軌道而行的,它由成長而壯大,由壯大而衰老,由衰老而死亡,都是順其自然的。所以,仗恃逞強的行為是不合乎大道的。既然知道是不合乎大道的自然法則,就要趕快停止好強、好勝、好戰的心。

資料來源:《道德經:老子演譯》(臺中市:光慧文化,20159月),頁139-141

【近一週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