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悲觀音聖像
普悲觀音具有平等普遍的慈悲心,是觀音化身中的自在天身寶相,象徵三界最高神祗。《法華經・普門品》載:「應以大自在天身得渡者,即現大自在天身而為說法」之觀音化身。普悲觀音立於山嶽上,身穿白衣,雙手藏於法衣向前垂下,威德慈悲,普及人類萬物娑婆世間,俯瞰廣大周遍眾生,施予歡樂與解救蒼生的痛苦,視眾生如赤子,懷著一律平等的慈悲之心,見眾生之苦,猶如自己之苦,感同身受衍生擴及對眾生的慈愛與悲憫,保佑眾生平安渡世。
前人輩秉承師尊師母之遺願,普渡三曹,挽救苦海眾生,病療在抱,犧牲奉獻,一命交天,精神與普悲觀音同心同愿,如今皆列位白陽仙真,但道脈薪傳豈能在此時告終?我們每一位白陽弟子皆應立志為普悲觀音的化身,當踵武前賢,救渡眾生離苦得樂。
中華民國一0九年歲次庚子四月十二日 西元二0二0年五月四日
普悲觀音慈悲指示訓
普渡眾生大道傳 犧牲奉獻命不凡
慈悲為懷行忠恕 四無量心濟迷男
觀往知來信因果 反求諸己斷塵緣
大音希聲卻悅耳 愿無始終即佛仙
吾乃
普悲觀音 奉
母命 降至佛門 參叩
皇母身 再問賢士否安心
哈哈
手持乩筆留訓文 信愿行證為方針
登天有梯四要件 成佛指南必依循
一貫薪傳非容易 道脈費隱留精神
槍林彈雨中辦道 生死拉平救原人
官考魔考中辦道 定傾扶危道途奔
病考道考中辦道 一心許天守堅貞
如今瘟疫遍塵地 試問爾等存何心
是否展現信愿愛 是否承愿思前人
信愿行證淺言示 賢士各當研明分
信為道源功德母 正信諸佛善言真
堅信佛性乃平等 正信業報果與因
入門發心乃要道 十條大愿定方針[1]
佛前誓言原動力 天事人辦愿弘深
躬行實踐誠可貴 三施並進意義臻
超越自我化阻礙 一步一印且行深
人間修辦此身度 證得天爵美名存
福田耕耘有收穫 一日修行證一分
夙夜匪懈積極取 盼望賢士大志伸
感恩之心災劫度 信愿行證渡病瘟
語此不判止玉管 辭叩
母駕 返瑤琳
哈哈退
要義
第七篇啟發我們,師尊、師母、前人輩,修辦的德範,信愿行證的精神。師尊、師母與前人輩,用犧牲奉獻的生命,辦理白陽大事,普渡三曹。用忠恕慈悲的無量心來服務迷昧眾生。他們深信因果、頓斷輪迴、愿無始終。因此能夠在槍林彈雨、官考、魔考、病考、道考中辦道。做到生死拉平,一命交天;定傾扶危,勇往直前;一心許天,堅貞守愿。所以,成就先天果位。我們要學習這份精神,挽災化劫救渡眾生靈性,必須做到信愿行證。
◎信:信入源頭真功德,堅信佛性平等。正信諸佛真理,正信因果業報。
◎愿:十愿是修道入門,行道指南,是修辦原動力,人辦天事靠深厚弘愿。
◎行:知行合一,三施並進,超越自我。化除阻礙,一步一印,行深到岸。
◎證:自性自渡,雙證福慧。早晚不懈,日日修證。證得天爵,美名長存。
注釋:
◎四無量心:佛教用語。佛教四支修行方法。即慈、悲、喜、捨。
慈無量心—善與人同,隨緣歡喜。
悲無量心—同體大悲,拔苦為悲。
喜無量心—常存歡喜心、讚嘆心。
捨無量心—無所求的平等心。
◎觀往知來:觀察過去的事實,便能推知未來可能的變化。
◎大音希聲:對於形容詞的「大」,旨在對「大」的辨證經成眾人對「道」的境界作感悟。沒有聲音的聲音是世界的聽覺感受。
◎費:廣泛、顯著。
◎隱:藏匿。
◎生死拉平:無所謂生,無所謂死,把生死拉平了,把生死這關都看開。
◎定傾扶危:指在國家危殆將傾覆之時扶持之,使安定。
◎信為道源功德母:道源就是修道的第一個方法。《寶炬陀羅尼》云:信為一切修行之前導,一切功德之源泉,其如母親出生、守護、增長一切功德。
◎躬行實踐:親自去實行踐履。
◎三施:財施、法施、無畏施。
◎天爵:tiān jué,在理天受老中敕封的果位。
◎夙夜匪懈:sù yè fěi xiè,夙夜是早晚、朝夕的意思;匪是不的意思;懈是懈怠。形容日夜勤奮,從不懈怠。
資料來源:《過劫》(新北市中和區:明德出版社,2020年7月),頁50。
[1]「十條大愿」:
第一條 誠心抱守;
第二條 實心懺悔(乾)﹑實心修煉(坤);
第三條 虛心假意;
第四條 退縮不前;
第五條 欺師滅祖;
第六條 藐視前人;
第七條 不遵佛規;
第八條 洩露天機;
第九條 匿道不現;
第十條 不量力而為者(乾)﹑不誠心修煉者(坤)。
第一條 誠心抱守;
第二條 實心懺悔(乾)﹑實心修煉(坤);
第三條 虛心假意;
第四條 退縮不前;
第五條 欺師滅祖;
第六條 藐視前人;
第七條 不遵佛規;
第八條 洩露天機;
第九條 匿道不現;
第十條 不量力而為者(乾)﹑不誠心修煉者(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