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文:
源者原也 乃源頭也 為天地之根本 為天地聚其精也
人為求道乃開啟原本之源頭 素其本而學天地之德
行其道 貫於日月 則與古之德齊並
於今世修士皆行其道 守其德 明察己之源頭
韜光養晦 時刻守中 其按其道 定舆天地日月同德矣
(二)字詞註釋或相關經典佳句:
1、韜光養晦:收斂自我的才能、鋒芒,返以涵養自己內德、雅量。韜(大幺),劍套或裝弓的袋子,做動詞用為隱藏、收斂之義;晦(ㄏㄨㄟˋ),微弱不明顯的亮光。
2、守中:抱守自身中道。語出《老子.守中章》「天地之間,其猶橐籥(ㄊㄨㄛˊㄩㄝˋ)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ㄕㄨㄛˋ)窮,不如守中。」
3、孟子曰:「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ㄐㄧ)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於庶物,察於人倫;:由仁義行,非行仁義也。」《孟子.離婁下》
4、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親,在新民,在止於至善。《大學證釋》
5、子曰:「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予何?」《論語.述而》
6、凡有四端於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孟子.公孫丑上》
7、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老子。谷神章
8、溥博淵泉,而時出之。溥博如天,淵泉如淵。《中庸》
9、天生蒸民,有物有則。民之秉彝,好是懿德。《詩經.大雅》
10、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中庸》
11、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老子.復命章》
12、善知識!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緣心迷不能自悟。須假大善知識示導見性!《六祖壇經.般若品》
13,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易經.乾卦.文言》
(三)心得討論與生活實踐:
1、在本文中,您最有體會的是哪個句子或段落?為什麼?
2、您是否對於自身的天性良知有深切的體認與肯定?
3、在順逆交迭、陰晴圓缺的人生路上,如何汲取智慧的泉源導引人生光明的方向?
4、仁義、德行之源頭為何?如何啟發?
5、如何常保向善向上的內在動能以積極迎向人生?
資料提供者:博德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