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2024-06-10

【老子演譯下篇——德經】59:長生章 第五十九

長生章 第五十九

第五十九講 治人事天

治人事天。莫如嗇。
夫惟嗇。是謂早服。

‧嗇:收斂約束。

治理世人以及事奉上天的最好的方法,就是精神不妄洩。因為精神不妄洩,便能夠心德全備;心德全備,就好像回復到自己的本性一樣。這就像我們每天起床之後,要先穿衣服一樣,是首要的事。

早服謂之重積德。

所以,起床穿衣服,也是我們早已習慣的事,而且每個人一生當中,不斷在做的。我們德性的養成,如果能像早晨起床穿衣服一樣,那麼累積下來的德性,一定是深厚的。

重積德。則無不克。
無不克。則莫知其極。

一個德性深厚的人,他要治理人要事奉上天,就沒有不能勝任的。既然是沒有不能勝任的,就難以估計他力量的極限!既然是沒有不能勝任的,就難以估計他力量的極限。

莫知其極。可以有國。
有國之母。可以長久。
是謂深根固蒂。
長生久視之道。

像這種力量難以估計的人,也就可以擔負治理國家的重任了。有這種人來治理國家,就像國家的褓母一樣,能夠率天下之道,治理天下當然可以長久了。就好像根深牢固的樹,就能結出結實的果子。如果以這個道理實行於修身養命,則無形的生命也可以長久的生存在人們的眼前,讓人崇敬奉養朝拜。因為,治國與修身是一樣的道理呀!

資料來源:《道德經:老子演譯》(臺中市:光慧文化,20159月),頁230-231

其他參考資料:〈道德經淺言(十四)〉,《發一崇德雜誌》2020年十二月號(第171期),頁116。電子書

【老子演譯下篇——德經】58:察政章 第五十八

察政章 第五十八

第五十八講 治國方針

其政悶悶。其民淳淳。
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悶悶:愚昧、渾噩的樣子。
‧淳淳:樸實篤厚的樣子
‧察察:分析明辨的樣子
‧缺缺:澆薄、機詐的樣子。

治國的方針,若能持以寬大為懷的胸襟,人民反而會過得淳樸安定知足;若是私智自用,嚴刑苛罰,人民反而會變得狡詐多端,憂慮不安。

禍兮福所倚

因此,災禍的裡面已經隱藏了幸福的到來。譬如說,發生過災禍的人,才知道幸福的可貴,因此才懂得行功立德,去追求永恆的幸福之道。

福兮禍所伏。

反之,幸福的裡面也潛伏著災禍。比如說,沒發生災禍的人,他不知珍惜幸福,反而為非作歹,奢侈浪費,造下罪業,一旦因緣成熟,災禍就要臨頭了。

孰知其極。
其無正耶。

可是,這種禍福循環物極必反的道理,有誰能夠瞭解他的究竟?有誰能在無形中去認識這些真理呢?

正復為奇。
善復為妖。

然而,人心不古,本來是正直的道理,但人們卻認為那是奇怪的理論;本來是善的教導,人們卻認為那是妖怪的行為。

人之迷也。
其日固久矣。

因此,世人迷昧於邪正善惡的分別,這種日子已經很久了。

是以聖人。
方而不割。

唯有聖人,他為人的方針,能夠保持在方正之中,又沒有銳利的稜角去割傷他人。

廉而不劌。
直而不肆。
光而不耀。

‧劌:音「貴」,傷害。

他為人清廉,可是在處事方面又很厚道,絕不疾惡太嚴,或苛刻太甚;他為人正直,可是絕不直率得過於放肆;他心性光明,可是絕不炫耀他人。這就是聖人德性深厚的原因啊!

資料來源:《道德經:老子演譯》(臺中市:光慧文化,20159月),頁227-229

其他參考資料:〈道德經淺言(十四)〉,《發一崇德雜誌》2020年十二月號(第171期),頁116。電子書

【老子演譯下篇——德經】57:治國章 第五十七

治國章 第五十七

第五十七講 治國之道

以正治國。
以奇用兵。
以無事取天下。

治理國家要以正道的方法,不要以奇巧的方法;只有在用兵時,不得已的情況下,才用奇巧的方法。因為,想治理天下,就要讓百姓生活平安無事,才可以取得天下百姓的心。

吾何以知其然哉。
以此。

我為什麼知道這個道理呢?就是以下的道理給我的啟示。

天下多忌諱。
而民彌貧。

比如,治理國家,如果發布禁忌太多的政令,就無法便民,人民就不能順利工作;無法順利工作,農工商生產就要減少,人民就會越來越窮。

人多利器。
國家滋昏。

如果人民擁有太多利害的殺人武器,打殺的事件自然就多,那時要治理人民,就會感到混亂。

人多伎巧。
奇物滋起。

‧伎巧:機心也。
‧奇物:古稱邪為奇,事為物;奇物,指邪怪之事。

如果人民有奇巧的居心時,一些邪惡又奇怪的事物,也會越來越多。

法令滋彰。
盜賊多有。

在法令設得很多的時期,就是道德仁義失落的時候;當道德仁義失落的時候,盜賊恐怕就要越來越多了。

故聖人云。
我無為而民自化。

所以,上古的聖人曾說:只要我渾全天理,順天應人,人民就會自我約束自我導化。

我好靜而民自正。

只要我虛心恬淡,不妄動不縱慾,人民就會自然歸於清正。

我無事而民自富。

只要我不施禁忌太多的政令,去擾動百姓的行動與安寧,就是便民,然後人民自然康富足。

我無欲而民自樸。

只要我不貪慕享樂,人民自然也會歸於純樸。

我無情而民自清。

只要我不動七情,沒有分別,不生好惡,人民自然清新。在上者,不以有情之私智用之於下;而在下者,不以有情之私智奉之於上。聖人之情與百姓之情同歸於一,皆出以真。

資料來源:《道德經:老子演譯》(臺中市:光慧文化,20159月),頁223-226

其他參考資料:〈道德經淺言(十三)〉,《發一崇德雜誌》2020年十月號(第170期),頁134-135。電子書

【老子演譯下篇——德經】56:道貴章 第五十六

道貴章 第五十六

第五十六講 悟道的人

知者不言。

真正悟到道的人,心與道合,可是卻難以用言語表達,就像釋迦佛所說:無法可說,是名說法。達摩祖師所說:達摩西來一字無,全憑心意用工夫。若要紙上尋佛法,筆尖蘸乾洞庭湖。可見是如何的微妙了。

言者不知。

可是偏偏有一些好於炫耀自己的人,喜歡在大庭廣眾之前高談闊論,行為乖張,高傲自取。其實,這種人反而是不知的人。

塞其兌。閉其門。
挫其銳。解其紛。

所以,有道的人,他首先塞住他的口舌紛爭,關閉他七情(喜慾)六欲(色香味法)之門,繼而折挫自己鋒芒又高傲的銳氣,這才是一切解脫紛擾煩惱的方法。

.小編注:〈守母章第五十二〉也有「塞其兑,閉其門」之文句。

和其光。同其塵。
是謂玄同。

同時,有德之人,他毫無高傲之心,就是有功於眾生,可是他的心與眾生的心仍然能夠像燈光與燈光在一起那樣的融合,那樣的不矜奇不立異不粉飾,隨俗同塵。他的作為,沒有一點特殊的地方,使人感到特別,反而與人共同相處,與眾生同在。

故不可得而親。
亦不可得而疏。

但是這種人你想親近他,其實是不可能的,因為他心同虛空,是不染情慾的;你想疏遠他,也是很難的,因為他慈悲為懷關愛世人,使人難以捨棄他的恩德。

不可得而利。
亦不可得而害。

你想利益給他,其實也是不可能的,因為他淡然無慾,只是抱著取之眾生用之眾生而已;你想加害於他,也是不可能的,因為他有解脫之心,能夠超出生死的假相。

不可得而貴。
亦不可得而賤。
故為天下貴。

你想貴重他,也是不可能的,因為他不貪慕榮華富貴的虛名地位;你想輕賤他,也是不可能的。因為他心靈中時時懷有如瑰寶般的牟尼寶珠。

總而言之,外在的形像,以及褒貶毀譽,都不能打動他本心的自在,這才是天下最尊貴的人了。

資料來源:《道德經:老子演譯》(臺中市:光慧文化,20159月),頁219-222

其他參考資料:〈道德經淺言(十三)〉,《發一崇德雜誌》2020年十月號(第170期),頁134-135。電子書

【老子演譯下篇——德經】55:含德章 第五十五

含德章第 五十五

第五十五講 德性深厚的人

含德之厚。
比於赤子。

德性深厚的人,就好像天真無邪的嬰兒一樣,那麼的無知無識,那麼的順天自然。

毒蟲不螫。
猛獸不據。
攫鳥不搏。

.螫:音「試」,毒蟲用毒牙或尾針刺傷人畜。
.據:用爪按拿。
.攫:鳥獸以爪取物。
.搏:擊。

所以,就算毒蟲要螫他,他也不怕;猛獸要傷害他,他也不怕;凶惡的野鳥要撲抓他,他也不怕。因為他毫無傷人之心,亦無懼怕之意,心靈中純然物我兩忘,哪裡會去顧忌毒蟲之螫猛獸之害,以及野鳥的撲抓呢?

骨弱筋柔而握固。

別小看這些嬰兒,雖然筋骨柔弱,可是當他握起小拳來,卻是非常的硬朗有力。

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
精之至也。

.朘:音ㄗㄨㄟ,嬰兒的生殖器。

他雖然不懂得男女之間的情慾,更不懂雌雄之間的交合。可是,他的真陽之物,卻能經常勃起。這就是他的真精已達到極點的表現啊!

終日號而不嗄。
和之至也。

.嗄:音「煞」,聲音嘶啞。

看他終日的號哭,但是聲音仍不沙啞,這就是他保守太和之氣,已達到極致的表現啊!

和和曰常

由以上的舉動,我們可以知道,赤子之心不但不怕外物的傷害,況且骨弱而握拳固,無知而陽舉堅,哭叫而不嘶啞。這些表現就可以知道嬰兒他保全了太和之氣;而我們大人不能保持這些太和之氣,就是我們慾心動而神亂,嗔心動而氣耗,情慾動而精散,所以才不能返回先天真常之的原因啊!

知常曰明。

能夠如果夠知道真常之道的人,就是明白誰是真我的人,他的心自然能夠像秋天的月那麼明亮,像晴天中的潭水那樣明淨。所以。這種人也是明智的人。

益生曰祥。

這種人也自然知道保養先天太和之氣,以增益長生之道;能夠增益長生之道的人,就是吉祥的人了。

心使氣曰強。

但是。現代的人往往不去保固先天的元氣,反而妄動暴躁,自以為很剛強的樣子,其實這都是不對的舉動。

物壯則老。

妄動暴躁都是勉強的行為。而勉強的行為總是支持不久;支持不久,就好像萬物的強壯自然會變老一樣;一旦變老了,不就是要邁向死亡之道了嗎?

是謂不道。
不道早已。

所以,這都不合乎的舉動呀!不合乎的舉動,就要早日自我滅亡了。

資料來源:《道德經:老子演譯》(臺中市:光慧文化,20159月),頁215-218

其他參考資料:〈道德經淺言(十三)〉,《發一崇德雜誌》2020年十月號(第170期),頁132-133。電子書

2024-06-09

【老子演譯下篇——德經】54:善建章 第五十四

善建章 第五十四

第五十四講 德的餘蔭

善建者不拔。
善抱者不脫。

天地之間,如果建立有形的東西,容易被拔去;購置有形的物品,容易被取走;唯有善於建立道德的人,才不容易被拔去不容易披取走。這為什麼呢?因為道德是建立於無形的心中,所以沒有形體可以讓力量拔去,也沒有其它力量能讓無形的道德脫落。

子孫祭祀不輟。
修之於身。
其德乃真。

所以,能夠在生的時候,行乎道德的人,死後仍然有社稷宗廟,讓子子孫孫祭祀,代代相傳不絕。因為他可以將他的德實行於身,所以他的善德才有如此的完美。

修之於家。
其德乃餘。

所以說,一個有道德的人,若能修德充實於身的話,必能使家人得到德的餘蔭。

修之於鄉。
其德乃長。

如果這個有德望的人,德化於鄉里之間,則鄉里之間必然能夠得到教化上的長處。

修之於國。
其德乃豐。

如果擴而充之,而德化於整個國家的話,國家也必然會得到興旺。

修之於天下。
其德乃普。

如果再進一步德化於天下的話,也一樣能夠感召百姓,德澤被及天下。

故以身觀身。
以家觀家。
以鄉觀鄉。
以國觀國。
以天下觀天下。

因此我明白以上這些道理後,就以自己的身心體悟觀察別人的一切作為;以自己的家庭教化,去觀察別人的家庭教化;以自己的鄉里教化。去觀察其他的鄉里教化;以自己國家的教化。去觀察其他國家的教化;以現在的天下教化,去觀察未來的天下教化。

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
以此。

我何以知道天下變化的情況呢?就是用以上的道理推究而得的。

資料來源:《道德經:老子演譯》(臺中市:光慧文化,20159月),頁212-214

其他參考資料:〈道德經淺言(十三)〉,《發一崇德雜誌》2020年十月號(第170期),頁132-133。電子書

【近一週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