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2024-06-09

【老子演譯下篇——德經】53:大道章 第五十三

大道章 第五十三

第五十三講 大道之行

使我介然有知。
行於大道。
惟施是畏。

假使我有一些智慧,但若要行於大道的話,還需要小心謹慎,因為不小心的話,恐怕會走入歧途末路之中啊!這是為什麼呢?

大道甚夷。
而民好徑。

因為我看到了大道本來就很平坦的很寬大的,可是偏偏有些貪妄的人,喜歡尋找小路走,如此不但無益,反而害了自己,這些都留給我很大的警惕。

朝甚除。田甚蕪。
倉甚虛。

就以一些當朝的文武百官為譬喻吧!朝綱都已經保不住了,百姓的田地也都已經荒蕪了,倉庫的稻米也已經快要沒有了。

服文釆。帶利劍。
厭飲食。貨財有餘。

但還有一些貪官污吏,尚穿著華麗的衣服,來顯示自己的尊貴;身上還帶著明亮的利劍,來誇耀自己的強悍。不但如此,更是一心追求美食美酒來吃喝享受;而且只顧自己的財貨有餘,更不去接濟別人。。

是謂盜夸。
非道也哉。

像這種人,不就像極了惡人的作為嗎?這種作為實在很不合乎大道的。

.盜夸:即盜竽,盜魁盜首。《韓非子:解老》:「大姦作則小盜隨,大姦唱則小盜和。竽也者,五聲之長者也,故竽先則鍾瑟皆隨,竽唱則諸樂皆和。今大姦作則俗之民唱,俗之民唱則小盜必和,故服文采,帶利劍,厭飲食,而貨資有餘者,是之謂盜竽矣。」

資料來源:《道德經:老子演譯》(臺中市:光慧文化,20159月),頁210-211

其他參考資料:〈道德經淺言(十三)〉,《發一崇德雜誌》2020年十月號(第170期),頁132-133。電子書

小編注:以盜夸即是」而言,可知「亏」「于」是同源字,是柱的頂端挖出凹陷之象。

【老子演譯下篇——德經】52:守母章 第五十二

守母章 第五十二

第五十二講 道的本源

天下有始。
以為天下母。

天地萬物都有它的本源,這個本源就是。是創造了天地萬物,所以,是天地萬物之母。

既得其母。以知其子。

既然知道天地萬物是所生,就瞭解道為母物為子,道為體物為用。但是現在的人只知有物,而不知有道,這根本就是背道而馳呀!

既知其子。
復守其母。
歿身不殆。

因此,當你認識這個「道」之後,就要秉守這創造天地萬物的根本,即使面臨死亡,也不會感到恐怖與危險;因為,你已經回歸到「道」的母懷中了!

塞其兌。閉其門。
終身不勤。

如果不想讓精神外馳,就要塞住了人的欲望之口,閉住人的六賊之門。此六賊之門就是「眼、耳、鼻、舌、身、意、修道之人,如果能塞閉慾望之口與六賊之門,則一輩子受用不盡,不必動用多大的勤勞,自然可以成就大道。

.小編序:〈道貴章第五十六〉也有「塞其兑,閉其門」之文句。

開其兌。濟其事。
終身不救。

要是終身不知閉住這聲色貨利之門,只知仗恃自己的才能,而喪心爭鬥於紅塵之中,那就不可救藥了。 

.小編注:「開其兌」於《馬王堆·老子乙德經》作「啟其兌」。

見小曰明。守柔曰強。

因此,能夠察覺微小事的人,才是明白大道的人;能夠守著柔弱之道的人。才是真正強勝之人。

用其光。復歸其明。
無遺身殃。是謂習常。

然而明白大道還是不夠的,仍然須要迴光反照,使心德內外相應,這樣才能歸於靈明覺悟之中。能夠這樣做的人,就能達到身心無掛礙,安然自得,更可說是已經習慣於實行大道了。 

.小編注:
1.「是謂習常」於《馬王堆·老子甲德經》、《道德經》傅奕本、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老子上經》作「是謂襲常」。
2. 「習」字卜辭表示「重複」、「因襲」,所謂「習二卜」、「習三卜」、「習四卜」,是指因襲前事作再度、三度、四度,以至五度之占卜,並沒有增用新卜骨,只是利用原骨進行。如《尚書·大禹謨》:「龜筮協從,卜不習吉。」該「習」字為「因」義,指卜筮不因前之吉,而重複卜之。

資料來源:《道德經:老子演譯》(臺中市:光慧文化,20159月),頁207-209

其他參考資料:〈道德經淺言(十二)〉,《發一崇德雜誌》2020年六月號(第168期),頁136。電子書

【老子演譯下篇——德經】51:尊貴章 第五十一

尊貴章 第五十一

第五十一講 道體的德性

道生之。
德畜之。

道為萬物之母,萬物皆從道體中而生;但是萬物生化之,還要以「德」去滋潤它。這個「德」就是天地間的陽和之氣,能夠蘊育萬物使它成長。

物形之。
勢成之。

成長之後,才有種種的萬物。萬物本來就是由無形的道與無形天地之德培育而成的。所以,我們看到這些有形的萬物之後,才知道無形道德的偉大。

但是在萬物生長以後,如果沒有四季寒暑的更替陰陽互換的交流,即使生長了萬物,也不能使萬物趨於成熟。所以,勢之所在,就有陽春之氣的培物,以及寒秋之氣的逼物等四時的代謝。

小編注:「物形之,勢成之」於《馬王堆·老子甲德經》、《馬王堆·老子乙德經》作「物刑之而器成之」。

是以萬物。
莫不尊道而貴德。

所以,天地萬物沒有不尊崇「道」及尊貴「德」的。

道之尊。德之貴。
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然而,道雖然偉大,德雖然是尊貴,卻不以偉大與尊貴而自命不凡,仍以自然處之;但它這樣的自然處之,反而得到永恆自然的尊貴。

故道生之。德畜之。
長之。育之。成之
熟之。養之。覆之。
生而不有。為而不持。
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所以說,是道生長了萬物,德滋潤了萬物,讓它們長大,又給它們撫育,又讓它們自立成長,又讓它們成熟。這些長養與覆護的大恩,「道」還不以為自有。像這些大有作為的事,它也不仗是自己的能力;雖是萬物之主,但是,也不以主宰為自居。所以,「道」的德性實在是極深極遠啊! 

.小編注:

1.「成之熟之」於於《道德經》通行本、《馬王堆·老子乙德經》作「亭之毒之」。
2. 古「育」字又通「」(音ㄞˇǎi),係因「」字初文為「」字,而「士」是「止」的訛變,當指母之「行」,即「生育」義。
3. 《易經證釋·師卦·彖釋文·宣聖講義》:「毒」字或作「毐」,古「育」字,「亭毐」即「生育」之義。
4. 《易經證釋·小畜卦·總釋象例·宣聖講義》:古文「毒」、「育」二字相似者,正以「毒」與「育」,同出而相養,同用而相離也……」:「育」之古文,所謂「亭之,之」是也。

資料來源:《道德經:老子演譯》(臺中市:光慧文化,20159月),頁204-206

其他參考資料:〈道德經淺言(十二)〉,《發一崇德雜誌》2020年六月號(第168期),頁136。電子書

【老子演譯下篇——德經】50:生死章 第五十

生死章 第五十

第五十講 出生入死

出生入死。

人與萬物一樣,凡出生於世,就有死去的一天。可是,在這生與死之間,可分為三種:

生之徒十有三。

第一種人,是小孩正在生長的年齡,這種比例,在十個人當中,佔有三個。

死之徒十有三。

第二種人,是老年,將死的年齡,也是十個人當中佔有三個。

人之生。動之死地者。亦十有三。

第三種人,是在中年的時期就死亡的人,像這種人也是十個人當中有三個。

夫何故。
以其生生之厚。

為什麼會這樣呢?就是因為這種人的嗜欲太深了,自奉太厚了,常因謀求衣食而勞累了生命,所以反而傷了生命,因此很早就走向死亡之路了。

蓋聞善攝生者。

 

可是很會攝養生命的人,大概十個人之中,還不到一個人吧!這種人瞭解真正的生死之道,所以他不屬於生。也不屬於死。他超越了生死的假相,生在世也不感到可喜,就是死了,也不會悲哀。因為,他已領悟到真我的生命是不生不死的。

陸行不遇兕虎。
.兕:音「似」,雌犀牛。

這種人在陸地上行走的時候,好像不會遇到一些犀牛老虎之類的野獸,就算是遇到了,這些野獸也不會去傷害他。這是為什麼呢?因為聖人慈懷愛物,不傷害萬物。就好像動物園的園丁一樣,他瞭解動物的心,動物也瞭解他的心,所以就不會被傷害了。

入軍不避甲兵。

而且,這種人即使走入了戰場,也是出入無妨的。因為,一個有聖德的人,不但是將軍敬畏他,連兵卒都敬畏他。

兕無所投其角
虎無所措其爪。
兵無所容其刃

這樣的聖德之人,犀牛雖然兇悍,卻也不會以角去攻擊他;老虎雖然勇猛,可是看到這種人,爪子也好像失去了作用一樣;連兵卒作戰的刀器,看到這種人,也都不知道攻擊了。

夫何故。以其無死地。

這是什麼原因呢?就是因為聖人早已把生命託付給天地了,早已把假我的肉體早已看空了,在我空之下,豈有死亡之理呢?當然就沒有所謂仇視或野獸這類的敵人,因為他已把萬物看成一體了。

資料來源:《道德經:老子演譯》(臺中市:光慧文30159月),頁200-203

其他參考資料:〈道德經淺言(十二)〉,《發一崇德雜誌》2020年六月號(第168期),頁134。電子書

【老子演譯下篇——德經】49:德善章 第四十九

德善章 第四十九

第四十九講 聖人之心

聖人無常心。
以百姓心為心。

所以說,聖人的心是隨百其姓的心態習俗而隨宜制化的,他不以一己之見教人,更不以私見或是分別之心待人。

善者。吾善之。
不善者。吾亦善之。
德善矣。

聖人既然無分別之心,那麼看到善良的人,或是見到良善的事情,也以仁慈之心去親近他。看到不善的人,見到不善的事,也一樣以仁德之心去感召它。

信者。吾信之。
不信者。吾亦信之。
德信矣。

而且,聖人在待人接物方面,皆以誠信待人。無論是守信的人,或沒有誠信的人,聖人都一樣以誠信對待,使這些不誠信的人都能受到聖人德性感召,而歸於誠信。這就是聖人的德信啊!

聖人在天下。
怵怵焉。
為天下。渾其心。
.怵怵:音「處處」,戒懼,警惕貌。

所以,聖人生活於天下之間,每每因為天下百姓不知泰然自處,做出悖理越軌的醜事而擔憂。聖人是何等的慈悲,為了天下百姓的福祉,而渾濁了自己清靜的性體。

百姓皆注其耳目。
聖人皆孩之。

聖人有這麼大的慈悲心,所以,天下的百姓皆以他為依歸,時時仰望著他,想聽聽他的話聽聽他的道理,想看看他的慈容。聖人有這無上的德威,看到天下百姓就像看到自己親生的小孩一樣,去教導去感化他,這就是聖人可敬之處啊!

資料來源:《道德經:老子演譯》(臺中市:光慧文化,20159月),頁197-199

其他參考資料:〈道德經淺言(十二)〉,《發一崇德雜誌》2020年六月號(第168期),頁134。電子書


【老子演譯下篇——德經】48:日損章 第四十八

日損章 第四十八

第四十八講 無為的妙處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

一個人如果是為了學問求知見的話,是有益的。但這種只是短暫的;學道就不同了,因為學道是要損去知見,除去情慾,更要排除妄念,所以是為道日損

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

除了損去了知見情欲妄念之外更要把人情世態與名利虛華一併丟棄,這樣物我兩忘私欲淨盡之後,就是達成無為的境界了。

無為而無不為矣。

到達無為的境界,就能無所不為了。可是在這個無為」之中,仍隱藏著深妙的玄機,是動中之靜靜中之動的無為。是虛中之實實中之虛的無為。譬如:天之無為而四時能行,地之無為而萬物能生。因此,人與天地合為三才,若能無為,真性了然,萬物的造化,無不在身心之中,這就是人之無為的妙處了。

故取天下者。常以無事。

所以,想要以私欲之心,或是仗恃自己的力量去打敗別人,以取得天下,那勢必是不可得的。一個真正能體悟大道的人,他會以道德仁義去取得天下。例如:古時候的,這些聖人就是一個榜樣,不但取得天下,又取得天下人民的心,這才是真正的取得天下。

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秦始皇就不同了,他以私欲的作為,想將天下納為己有,如此作為反而使人痛恨,使天地神祇不悅,像這種取得天下的方法,是不足以效法的。

資料來源:《道德經:老子演譯》(臺中市:光慧文化,20159月),頁194-196

【近一週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