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2024-06-09

【老子演譯下篇——德經】48:日損章 第四十八

日損章 第四十八

第四十八講 無為的妙處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

一個人如果是為了學問求知見的話,是有益的。但這種只是短暫的;學道就不同了,因為學道是要損去知見,除去情慾,更要排除妄念,所以是為道日損

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

除了損去了知見情欲妄念之外更要把人情世態與名利虛華一併丟棄,這樣物我兩忘私欲淨盡之後,就是達成無為的境界了。

無為而無不為矣。

到達無為的境界,就能無所不為了。可是在這個無為」之中,仍隱藏著深妙的玄機,是動中之靜靜中之動的無為。是虛中之實實中之虛的無為。譬如:天之無為而四時能行,地之無為而萬物能生。因此,人與天地合為三才,若能無為,真性了然,萬物的造化,無不在身心之中,這就是人之無為的妙處了。

故取天下者。常以無事。

所以,想要以私欲之心,或是仗恃自己的力量去打敗別人,以取得天下,那勢必是不可得的。一個真正能體悟大道的人,他會以道德仁義去取得天下。例如:古時候的,這些聖人就是一個榜樣,不但取得天下,又取得天下人民的心,這才是真正的取得天下。

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秦始皇就不同了,他以私欲的作為,想將天下納為己有,如此作為反而使人痛恨,使天地神祇不悅,像這種取得天下的方法,是不足以效法的。

資料來源:《道德經:老子演譯》(臺中市:光慧文化,20159月),頁194-196

【老子演譯下篇——德經】47:天道章 第四十七

天道章 第四十七

第四十七講 自然的原則與定理

不出戶。知天下。

天底下總一個原則與定理,聖人是就是能夠體悟這個原則與定理。所以,天下雖然很大,但萬事萬物的演變,總離不開這個原則與定理。因此,聖人不必走出門戶,就可以完全知道天底下的一切事物了。

不窺牖。見天道。

因為,宇宙天地之間,不過是陰陽動靜而已;而陰陽動靜也不過是無極太極之理而已。聖人盡其本性,就是盡其天道。所以,聖人之本性,就是行其天道。

其出彌遠。其知彌少。

但是,凡夫之人則不同,每每要以自己的眼睛來瞭解天下的事物,而不知天下的事物是不可窮盡的。所以,費盡了畢生的精力,走遍天下,迷於身外之見,反而更迷失自己的本性,走得越遠,知道的反而越少。那是因為自己遠離了本性,受到外物之染的原因啊!

是以聖人不行而知。

所以,聖人不必走遍天下,跑道很遠的地方去搜尋身外之物呢,只須淡然無欲,就可以知道一切,眼前就是法界了。心上圓明的人,自然可以洞見一切;因此,聖人不必行遠而可知一切,世事瞭然於胸。

不見而名。
不為而成。

聖人也不必視察外界,就可以說出自然法則的名目了;不必去多餘的造作,只要盡己之性,自然而然就能完成聖業了。

資料來源:《道德經:老子演譯》(臺中市:光慧文化,20159月),頁191-193

【老子演譯下篇——德經】46:知足章 第四十六

知足章 第四十六

第四十六講 天下有道與天下無道

天下有道。
卻走馬以糞。

天下有道的時候,國泰民安,人人知足,這個時候,能夠用來戰爭的馬,都可以讓牠在田野之中糞田施肥,清閑自在。就好比有道的人,身心泰然,沒有心猿意馬胡亂奔馳之患,而以中正之道立命,以和煦之氣養身,自然清靜無為。

天下無道。
戎馬生於郊。

一旦到了天下無道的時候,人人貪得無厭,戰亂難免就要發生,兵馬也都要生死於荒郊野外了。就好比修道的人,如果不守清靜無為的話,時時產生貪得無厭之念,導致心上之刀兵橫出,性中之意馬胡闖,不得一時的寧靜。此時三魂七魄盡成魔君之輩,時刻擾亂不休;五臟六腑亦盡為交戰之場,神無一刻之守舍,心無暫時之安閑,這就是人心無道之時。如此,性命怎能長保呢?

罪莫大於可欲。
禍莫大於不知足。
咎莫大於欲得。

由此看來,天下下最大的罪惡,莫過於這些多思的欲望,如兄弟鬩牆朋友反目覆宗滅族之事,皆是一念之微所害,就好像星星之火雖微,卻可以燎原廣闊。所以,修道之人,先要止念,念頭如果不止,雖是日夜不眠的一心求道,卻只不過是勞形而已。因此,學道之人可以說就是受到欲望與不知足所害。

故知足之足。
常足矣。

所以,知足之人無所不足,無往而不泰然,因為不求身外之物,反得身中自性之寶,如此之人還有什麼可貪求的呢?

資料來源:《道德經:老子演譯》(臺中市:光慧文化,20159月),頁188-190

2024-06-07

【老子演譯下篇——德經】45:清靜章 第四十五

清靜章 第四十五

第四十五講 清靜自然

大成若缺。
其用不弊。

大有成就的人,反而懂得謙虛待人。這種謙虛作為,在凡人眼中,就好像尚未圓滿的樣子,看起來有點缺失。其實,這種人才是大有成就的。但是,能夠達到這種境界的人,一般人看來好像不值得學習,可是他的一切功用反而沒有絲毫的受到破壞,別人反而會更尊敬他更崇拜他擁護他聽從他。

大盈若沖。
其用不窮。

因此,在聖人的眼裡,能夠達到功德盈滿的人,心境就像虛無一樣,心裡反而什麼也沒有得到,可是它的作用卻可以生生化化,沒有窮盡。

大直若屈。
大巧若拙。

就好像正直的人,反而能包容一切,有時在外表看起來,就好像受委屈一樣。而巧妙的人呢,就好比聖人一樣,根本毫無貪得的心機,也沒有多餘的做作與行為。但以凡人眼光來看,就好像他們都是很笨拙的人一樣。

大辯若訥。

所以,對宇宙萬物有深刻體悟的人,應該是最有辯解的人,但是,反而悟在心中,難以言諭;就算有時講出一番大道理,別人也是聽不懂的。因此,能大辯論的人,反倒像是話不多的人。

躁勝寒。靜勝熱。

人在急躁生氣的時候,雖然體內熱氣沸騰,暫時勝過寒冷的天氣,可是畢竟是不能長久;就像大風大雨一樣,雨過仍然天晴,風過仍然平靜。所以,平心靜氣才能永久勝過急躁的熱氣。

清靜為天下正。

清靜無為,才是天下人民所應該追循的目標。因為,這樣能使萬物各得其所,人民各得其歸,天下自然就太平清正了。

資料來源:《道德經:老子演譯》(臺中市:光慧文化,20159月),頁185-187

【老子演譯下篇——德經】44:知止章 第四十四

知止章 第四十四

第四十四講 身與名

名與身孰親。
身與貨孰多。
得與亡孰病。

身外的聲名,與身內真我的生命,哪一樣應該親近呢?身內真我實質的生命,與身外多餘的物質財貨,哪一樣應該重視呢?得到身外的聲名,與失去真我永恆的生命,兩者比較起來,哪一樣影響比較嚴重呢?

是故甚愛必大費。
多藏必厚亡。

所以說,過份的貪求物質與名利欲望的人,必定要勞心勞力,大費精神,結果失去越大反而越多。貪求利祿的人,必定喜愛寶貴的珍品,珍藏得越多,反而使人嫉妒怨恨之心,結果往往是身遭橫禍。

知足不辱。
知止不殆。
可以長久。

所以,知足的人,他的心就減少貪求,身心自然超於無憂無慮之間,遠離了羞辱侮蔑之事,更不會遭到危險的禍事。像這樣的人,就可以與天地共長了。

資料來源:《道德經:老子演譯》(臺中市:光慧文化,20159月),頁183-184

【老子演譯下篇——德經】43:至柔章 第四十三

至柔章 第四十三

第四十三講 柔勝剛

天下之至柔。
馳騁天下之至堅。

天下最柔弱的東西,應該就是了。它雖然很柔弱,確能穿山透地。又以無形之氣為比喻吧,它是這麼的虛無,卻能運轉承載宇宙中的無數星球,所以,這些無形柔弱的力量,往往能勝過有形剛健的物體。 又好比聖人是柔弱的,他以身作則身體力行,這種身教勝於言教的無言之教,反而勝過其他有形有方的教育。 又比如天下的母親是柔弱的,可是世人無不是從母親的懷裡孕育出來的。因此,無形柔弱的力量,外表看來是不中用,但它確是最偉大的。

無有入於無間。
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

所以,無形的力量能穿透有形間隔,以及有形體的東西,更能支配它們;因此,我才知道這無為的益處啊!

不言之教。
無為之益。
天下希及之。

這些不用言話的教化,實在是非常有益的。如四時的變換天地的運轉萬物的生化,都是無言之教。天底下實在很少有一物能與之比及的。

資料來源:《道德經:老子演譯》(臺中市:光慧文化,20159月),頁181-182

小編注:
本內的
「無有入於無間」傅奕本、古本《淮南子》作「出於無有,入於無間」,本亦有「出於」二字。
參考資料:
《老子道德經校釋·第四十三章》

【老子演譯下篇——德經】42:沖和章 第四十二

沖和章 第四十二

第四十二講 道的造化

道生一。

的造化總原理是這樣的;道為萬物之本,但是道本無名,強名為

一生二。二生三。
三生萬物。

由一而分為二。則是有了陰陽;有了陰陽,自然天地定位,就是的數。有了」的數,就開始有了對待,有對待必有兩端,如善惡分別。有兩端必有中間的中心處。所以,」也就開始成為。因此,易經的數理就以三為生數而演變出來的。一切飛潛動植,一切有形有色之物,就成為萬物了。

萬物負陰而抱陽。

陰的一面居於幽暗,而且是柔弱的,所以往往是萬物所持的正明面。因此陰以無形而身負其內,陽以有形而身抱其外。

沖氣以為和。

沖氣就是陰陽一氣的中心——虛中之氣。虛中之氣是含有萬物造化之機的。所以,萬物得其沖,便有生生化化之妙。此虛中之理,若以人身為比喻,眼有虛靈而能視耳有虛洞而能聽鼻有虛孔而能嗅口有虛空而能吃意有虛魂而能思心有虛竅而能應。因此萬物皆以沖虛為本。

人之所惡。
惟。孤。寡。不穀。
而王公以為稱。
.不穀:無食也。

因此,剛才所講的,皆以柔弱沖虛為本,就是因為它實在太偉大了!你看人都最討厭聽到不穀這些話,但是高高在上的王,卻喜歡以它自稱,這豈不是以柔弱來自損嗎?如果侯王不自損,天下便無法自然歸服了。所以,以虛下為用的道理,實在太妙了。

故物或損之而益。
或益之而損。

因此,表面上看來是受損的,實際上是得益的;表面上看來是得到利益的,實際上是受損的。如國君以孤王寡人自稱,看起來是自貶受損的,反而得到天下人民的歸心。如果國君以驕傲自滿來誇示天下的話,反而會有眾叛親離的危險。如夏桀商紂將天下視為己有,驕滿自大,雖有天下,但天下卻反叛之,就是一個借鏡。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
強梁者。不得其死。

這是右代聖人所教導的遺訓,我也就拿這個來教導別人。人生在世,應體悟大道而行,不可仗恃自己的力量,稱強霸道,或是向人誇耀,否則會得不到善終的。

吾將以為教父。

所以,我將上面這些巧妙的道理,當成父親在教導我一樣,永遠的記住它。

資料來源:《道德經:老子演譯》(臺中市:光慧文化,20159月),頁177-180

【近一週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