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2024-06-05

【老子演譯上篇——道經】19:樸素章 第十九

樸素章 第十九

第十九講 回復純真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

  真正的聖人,不會自以為聖人,如至聖先師孔子在世的時候,有聖人之行,但不以聖人之名自居,反而能使他的聖名更為長久。這是因為他能夠棄除智巧的心機,順其自然,反而能夠讓人民學習他言行的榜樣,這對人民來說,是利益百倍的。

絕仁棄義。民復孝慈。

  在力行仁義的時候,也是一樣,不必刻意去標榜自己;能夠這樣的話,人人才能回復到孝慈的自然本性。

絕巧棄利。盜賊無有。

  比如說,人人都不以奸巧的手段去欺騙人,那麼其他的人也就不會起盜賊之心了。

此三者。
以為文不足。
故令有所屬。

  以上這三種理論,有些人認為是多餘的文章,是難以感化天下的,所以我就另外傳下一種啟示,來教導天下的百姓。

見素抱樸。
少私無欲。

  那就是持守樸素純潔,少私寡慾,回復到純真的本性。

資料來源:《道德經:老子演譯》(臺中市:光慧文化,20159月),頁104-105

小編注:「素」是尚未染色的原絲;「樸」是指帶有細枝的原木。


2024-06-04

【老子演譯上篇——道經】17:知有章 第十七

知有章 第十七

第十七講 國君的治世

太上。不知有之。

  上古時候,最有德的聖君,行的是不言之教,處無為之事,使天下百姓不知不覺的自化;而人民暗受聖君的恩賜,卻不知道有聖君的存在。

其次。親之。譽之。

  再其次的賢明國君,雖然不能像上古最有德的聖君那樣淳樸無為,但尚能以德教化百姓,親近百姓。如此仁德的國君,還是一樣能得到天下百姓的稱讚頌揚。

其次。畏之。

  再其次的國君,是以刑政與賞罰去教化與治理百姓,這時候的人民就知道畏懼國君了。

其次。侮之。

  最差的國君就無道無德了,他只會以權術愚弄人民,所以人民也就開始輕視侮辱國君了。

故信不足焉。
有不信焉。

  這是什麼原因呢?就是因為這種國君本身的誠信不足,所以人民也就不相信他呀!

猶兮其貴言。

  因此,想要達到上古淳樸的治世風氣,首先必須先看重自己的號令,講出來的話更要守誠信。

功成事遂。
百姓皆謂我自然。

.遂:成就、完成。

  使人民都能安居樂業,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人人都能順利將自己的事做好,這種國君的治世,才可算是大功告成。

  可是,就算治世大功告成了,人民還是不曉得這是國君的功勞,反而說:「這是很自然的事嘛!」這樣的國君,才是最上等無為的國君啊!

資料來源:《道德經:老子演譯》(臺中市:光慧文化,20159月),頁99-101

【老子演譯上篇——道經】18:四有章 第十八

四有章 第十八

第十八講 仁義與孝慈

大道廢。
有仁義。

  很多事情是很巧妙的,不相信你看——當大道難行於世的時候,才顯出仁義的可貴;大道普行的時候,反而現不出仁義在什麼地方,也不知什麼叫做「仁義」。就好像在上古時代人心純樸順天行事大道普行;到了中古時代,大道漸漸難行於世,於是至聖孔子看到大道就要被人心所廢棄,才出來提倡「仁義」道德啊!

智慧出。
有大偽。

  一到了科學越發達社會越文明的時候,人心越奸巧虛偽,人民就不會去遵守仁義道德,各種投機取巧欺詐攻訐的事情也就層出不窮了。

六親不和有孝慈。

  當六親能自然和睦的時候,雖然有孝慈的人,但因為六親皆和順,也就突顯不出他孝慈的特別;而且,因為人人都知孝慈,就不知誰是孝慈了。可是,當六親不和睦的時候,倘若有人還能行孝慈之事,就會變成難能可貴了,更能顯出這個人孝慈的美德。

國家昏亂有忠臣。

  有忠臣必有奸臣,但是在天下太平的時候,就顯不出誰是忠臣誰是奸臣;一旦到了國家戰亂不安時,奸臣賣國求榮,忠臣盡其無私之心,捨身報國,成為萬古不朽的忠臣之名。所以說:「國家昏亂有忠臣」。

資料來源:《道德經:老子演譯》(臺中市:光慧文化,20159月),頁102-103



【老子演譯上篇——道經】16:復命章 第十六

復命章 第十六

第十六講 致知的極點

致虛極。
守靜篤。
萬物並作。
吾以觀其復。

  如果人人能夠致知,而達到虛無妙境虛空妙有的時候,便可達到大智慧的極點,又能誠心誠意的守靜,以達到最高止境之時。我們就能透澈萬物的生長、孕育、死亡之生化過程,就能從無形的氣胞,觀察到有形的物體;又能從有形的物體,觀察到無形的氣胞,從而不難去發現它週而復始、循環不息的奧妙。

夫物芸芸。各歸其根。
歸根曰靜。靜曰復命。

  因此,雖然萬物是眾多的,但是最後還是要回歸到生命的根源。所以萬物回歸到自己生命的根源,叫做「靜」,而「靜」,就是回復到自己真我的生命。

復命曰常。
知常曰明。

  回復到真我的生命,才是真正的長生;知道什麼是長生的人,可以說就是已經明白什麼是「假我」,什麼是「真我」的人。

不知常。
妄作凶。

  不明白靈性不滅的,大多是胡思亂想,或是異想天開的人,就容易輕舉妄動;一旦輕舉妄動了,往往就要招來災殃了。

知常容。
容乃公。

  因此,想珍惜「真我」的人,能容受一切,無所不包;這種人的心胸開朗,更是大公無私的。

公乃王。
王乃天。

  像這樣至公無私的人,就會將挽救蒼生視為己任,而這就是聖人了。所以,聖人也稱為「王」,既然是王,必然是順天行事了。

天乃道。道乃久。
沒身不殆。

  能夠順天行事,就合乎真常之道;能夠合乎真常之道的人,就算是「假我」的肉體死了,也不會走入六道輪迴。

資料來源:《道德經:老子演譯》(臺中市:光慧文化,20159月),頁96-98

小編注:
所謂的「無形的氣胞」,可指微生物在分解有機質物體(例如落葉)的過程中,會產生氣泡,最終形成可孕育下一代生命的土壤。

【老子演譯上篇——道經】15:不盈章 第十五

不盈章 第十五

第十五講 古代的有道之士

古之善為士者。
微妙玄通。
深不可識。

  古時候的有道之士,他們的靈性是微細奧妙的,他們的本性是永遠通達的。這都是外人難以窺測難以瞭解的玄機。

夫唯不可識。
故強為之容。

  就是這樣難以窺測這些有道之士的玄妙,如果硬要去描述的話,也只能勉強形容而已。

豫兮若冬涉川。

  比如說,他們在處理事物方面,絕對不會急迫衝動。就好像古時候的「豫獸」一樣,一定要等到冬天,河水結冰了,才敢從河面上走過去;否則,不等河水結冰,就魯莽走過去,不是等於自己去送死嗎?

猶兮若畏四鄰。

  他們慎獨的工夫,就好像古時候的「猶獸」要下山一樣的謹慎,不敢擾動山下村莊的百姓;否則,性命就危險了。

儼兮其若客。

.儼:音「演」,好像。

  因此,古代的有道之士,他為人恭敬的樣子,就好像身為主人禮遇貴賓一樣的謹慎,不敢輕舉妄動。

渙兮若冰之將釋。

.渙:散。

  在心性清靜方面,他對一切外緣的干擾,是心不染著,就好像春風中的冰,會自然的解凍散開一樣。

惇兮其若樸。
曠兮其若谷。

  他心中淳厚的本性,就好像尚未雕琢的木頭一樣的樸實無華;心胸的開闊,就好像空曠中的山谷,能夠虛受一切,涵容萬物。

渾兮其若濁。

  而且。他有大智若愚的美德,將自己混合在污濁的水中一樣。這就是聖人不自以為自己是聖人,所以才成為聖人;而凡人自命不凡,所以才越像一個凡人的道理啊!

孰能濁以止。
靜之徐清。

  所以,誰能像他們(古時的有道之士)在動盪之中,還能除去心中污濁的惡水,使它慢慢的澄清呢?

孰能安以久。
動之徐生。

  誰能在安定自守之中,久久以待,使體內的清正之氣發動呢?

保此道者。不欲盈。
夫唯不盈。
故能弊而新成。

  所以,能夠保持上面這些道理的人,他一定是虛心知足不自滿不自傲的人。就是因為他不自滿不自傲,只是為了世人著想,反而使自己得到永生之道。

資料來源:《道德經:老子演譯》(臺中市:光慧文化,20159月),頁92-95

小編注:
(一)孰能濁以止。靜之徐清,在不同版本,有不同的內容。如:

  1. 廖玉琬《給想看懂道德經的初學者》:「孰能濁以之徐清?
  2. 《太上道祖白話注解道德經》:「孰能濁以止。之徐清。
  3. 西漢.馬王堆《老子甲道經》:「濁而之,余清。
  4. 西漢.馬王堆《老子乙道經》:「濁而之,徐清。
  5. 北京大學所藏的西漢楚竹書《道德經》:孰能濁以之?徐清。
  6. 唐朝.《老子》傅奕本:「 孰能濁以之而徐清?
  7. 清·《道德經注釋·第十五章微妙玄通》:孰能濁以澄靜之,徐清?
  8. 中國哲學書電子計劃孰能濁以之徐清?

(二)文末的「弊而新成」,在不同版本,亦有不同的內容。如:

  1.  廖玉琬《給想看懂道德經的初學者》:「蔽而新成」
  2. 《太上道祖白話注解道德經》:「弊不新成」
  3. 唐朝.《老子》傅奕本:「敝而不成」
  4. 《老子河上公章句》:「蔽不新成」
  5. 西漢.馬王堆《老子乙道經》:「敝而不成」
  6. 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道德經》:「能敝不成」
  7. 中國哲學書電子計劃:「蔽不新成」
按:因「不」、「而」二字古文(甲骨文、早期金文 )相近,故《道德經》第十五章有「敝不新成」、「敝而新成」兩種版本通行。

((三)補充
  • 朔雪寒《老子文理與思想探源:道德經論正第一冊》,頁66「孰能濁以之而徐清......是以能而不成。」

【老子演譯上篇——道經】14:道紀章 第十四

道紀章 第十四

第十四講 無相、無聲、無形

視之不見。曰夷。聽之不聞。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搏:攫取

  看不出什麼東西的,就叫做「無相」。
  聽不出是什麼聲音的,就叫做「無聲」。
  摸不著的東西,就叫做「無形」。

此三者不可致詰。
故混而為一。

  以上三樣——無相、無聲、無形,就是道體的微妙,世人是看不見聽不到摸不著的。這就是道體的不可思議之處。

  雖然「無相、無聲、無形」的理論,可以分開來說;可是它的本體,其實還是混合的。

其上不皦。
其下不昧。

.皦:音「角」,光明。
.昧:不明。

  但有形的世界就不是這樣了,凡是有一邊明的,就有一邊是暗的;例如上面是明的,下面就是暗的。而道體的微妙就不同了,它上面不是明的,下面也不是暗的。

繩繩兮不可名。
復歸於無物。

.繩繩:相繼不絕,無涯際的樣子。

  它綿綿不絕,充塞於天地、宇宙之間;似乎是有個物體,卻又難以立言,畢竟它是非常虛無的東西。雖然它生長了萬物,但又好像不是它生長的一樣。

是為無狀之狀。
無象之象。
是謂恍惚。

  這就是:沒有形狀的「形狀」,沒有物體的「物體」。所以,有人說道體是恍惚不定的,好像有,又好像沒有。

迎之。不見其首。
隨之。不見其後。

  為什麼會這樣子呢?因為,如果你想在前面去迎接道體的話,根本也看不到它的前頭;你要是想在道體後面跟著它,你還是看不到它的後面在哪裡。

執古之道。
以御今之有。
能知古始。
是謂道紀。

  聖人就是秉持著這古始以來就存在的道,去治理世間的一切。所以,能夠知道古始之道的人,就是能知道「道」的系統的人,因為這個系統就是道的綱紀呀!

資料來源:《道德經:老子演譯》(臺中市:光慧文化,20159月),頁88-91

【近一週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