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公活佛序
佛以無上妙智慧,觀一切眾生,知其根器大小不同,故以方便智說方便法,八萬四千法門,對治八萬四千煩惱,可知如來說法,是應機而說,對症投藥,並無一定言說也。噫!道本無言,非言不顯,言有不達,道無以明。
佛講這本《金剛經》,是說如來的心法。以斷疑生信為主,以離相為宗,以無住為體;真空之妙,並不在言語形跡間,實不得已而言之也。所以經旨宏深,頗難了悟。倘若誦經的人,不知道經解;看經的人,不知道佛言,就是爛熟經文,也是茫無所得,更何能談到以心傳心,見性成佛的道理呢?
古來註解《金剛經》的書籍,不下千種之多,可惜都是用了高深的文理解釋,致使一般文理不深的普通善信,依舊莫知其義,無所適從,深感茫無頭緒之苦,如此一來,豈不是以如來至妙的心法,因此而不能明傳了嗎?(予)因有感於斯,所以就發心想用極淺近的文言,註解《金剛經》;以便稍識文字者,悉可瞭然。不意尚未著筆,郭、張二子,即以三種《金剛經》,(《石氏集註》、《通俗集義》、《孫氏講義》) 謂示於(予),何者較善,即行付印,而廣流傳。(予)翻閱一遍,覺三種註解,雖有一二未妥處,但文理淺近,尚無深奧難解之弊。其中尤以《通俗集義》本,最為簡明瞭然,甚恰(予)意。(予)乃以此本為主,石、孫二本為副,選取各本之優點,參以己意,彙集是編,以了(予)最初一點發心之願耳!願將來得見是書者,或可由淺而知深,即近而悟遠。因是篇之言而知註解之言;因註解之言,而悟佛經之言,佛言悟矣,則信以之真,願以之切,行以之恆。惺迷破痴,悟道參修,廓落性理,洞悉真常,正心修身,圓明自如,脫苦海而登瑤池,棄幻花而拈優曇,同證無上之妙,共享極樂之榮,是(予)之所望也。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目次
- 法會因由分 第一
- 善現啟請分 第二
- 大乘正宗分 第三
- 妙行無住分 第四
- 如理實見分 第五
- 正信希有分 第六
- 無得無說分 第七
- 依法出生分 第八
- 一相無相分 第九
- 莊嚴淨土分 第十
- 無為福勝分 第十一
- 尊重正教分 第十二
- 如法受持分 第十三
- 離相寂滅分 第十四
- 持經功德分 第十五
- 能淨業障分 第十六
- 究竟無我分 第十七
- 一體同觀分 第十八
- 法界通化分 第十九
- 離色離相分 第二十
- 非說所說分 第二十一
- 無法可得分 第二十二
- 淨心行善分 第二十三
- 福智無比分 第二十四
- 化無所化分 第二十五
- 法身非相分 第二十六
- 無斷無滅分 第二十七
- 不受不貪分 第二十八
- 威儀寂靜分 第二十九
- 一合理相分 第三十
- 知見不生分 第三十一
- 應化非真分 第三十二
七、附釋迦略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