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2025-02-01

〈白陽經訓印證道之尊貴研習〉:新世紀修道答問錄選篇


【新世紀修道答問錄選篇】

1.
大道無名,為什麼是「無名」?
《清靜經》:「大道無名,長養萬物,吾不知其名,強名日道。」為什麼無名還會強名曰道啊?以前的聖人就是體會到宇宙中有這股力量,有這個真諦,冥冥中有這個安排,但是無法形容是什麼東西,所以它就強名啊!勉強將它取名曰「道」。

2.道與教有何分別?為什麽會有宗教產生?

這個道非是那個道教的道,那只是一個名稱。為什麼分佛教、道教、儒教、耶、回?那是你們在分啊!佛陀當初哪有分佛教?那只是人尊稱這佛陀,所以祂所流傳的這些教化,把它歸列、整理起來,繼續教化世人、幫助世間人,就叫佛教,其他也是一樣。

3.道的尊貴在哪?
道的尊貴在「超生了死!」佛前一指脫生死,為師傳寶給你,都在你的身上。自古以來,聖賢成仙作佛,都是從自己探討做起。佛祖就在你自己身上。每一個人都是佛祖,悟者仙佛,迷者眾生。在叩頭時反省自己,效法聖賢仙佛,以精神為重。咱們的心胸要放寬,低心下氣;心要低,東西才可裝得更多。自己就是佛,免去外面問些奇奇怪怪的事。

4.什麼是「明師」?
明師就是歷代領了天命的才是明師,天下無二師。什麼是無二師?孔老夫子、釋迦牟尼佛、還有現在的濟公活佛,以及你們的師尊師母。你們在濟公活佛門下,要明白這個道,聞道不舍,表示根基深厚、祖上有德。不要小看自,外表不重要,重要的是這顆心,上天取的是你這顆心美不美。修道修心,要憑著良心去做事情。

5.天下的「濟公」是不是只有一個?哪一位才是真正的濟公?
為師可以千百億化身,化身這是代表名字,可以被好幾個人用;你今天可以叫這個名字,明天可以改另外一個名字,後天又可以改另外一個名字,只要你高興你都可以。所以這「濟公」也不是只有一個而已,如果只有一個,代表名氣太小了。濟公因為名氣太大了,所以很多人會去冒用他。但我們也不可以說冒用,因為每一個人都有權利去使用什麼字,只是做出來的行為不一樣。所以你們在電視上看的,在故事書上看的,在寺廟裡看到的,可就不一定是你們的老師,這一點你們可要分辨清楚,不要把所有的壞事都推到為師身上。為師不賣明牌,不能給你甚麼財富,但是為師給你的,只有指引你走這一條路,指引你去修道的這一條路。雖然沒有辦法帶給你大財大富,但是指引你走應該要走的路,盡你應該要盡的職責。如果你今天沒有做你應該做的事,沒有盡你應該盡的職責,那麼你這一生就不算成功。所以為師要教你們的,是要教你們怎麼去利用你們人生的價值。

6.何謂「觀世音」?何謂「觀自在菩薩」?
觀世音就是要觀這個世間。每個人要觀自己的聲音,聽聽自己的聲音,需要什麼就給什麼,如此才能夠去聽別人的聲音,這才叫「觀世音」,才叫人間的菩薩。你們人世間的菩薩中,領導你們的菩薩是誰?(前人)再來就是你們口中的前賢、點傳師們,再來呢?就是你們自己。所以,每個人都是菩薩、每個人都是觀世音,每個家就能平安、和樂、安祥、美滿又幸福。想不想當觀世音?有大願者必竟成。自在菩薩就是能好好觀照自己的自在菩薩,做任何 事情以你的自性佛去處事,好好的修,好好的辦,這修道路有甘、有苦、有澀,才能煉出你真正的修道功夫。

7.何謂見性?見性後如何圓滿眾生?
見性不是只見到自己的本性,應該自己覺悟到了、見到自己的本性以後,再去行出來,去見整個大宇宙的性,去見眾生的性。如何去見眾生的性呢?如果你不付出關心、不付出愛心,如何能夠見得到啊?把關心、愛心付給眾生,付給需要的人,那就是見到眾生的心,也就是「知己知彼」。因為你一旦懂得關心他,你就會時時去照顧他、觀察他,久了你會懂得方法去關愛他,這就是圓滿眾生了。

8.什麼是「功德」?
「功」就是外功,「德」呢?就是內德。現在的人都在行功,都在了願,有善事就來辦,有好事就來做,這就是功。但是德呢?這麼多人在修道,修德的卻人很少。修德是修自己的內德,修自己的脾氣毛病,沒有辦法克制自己、約束自己不好的動念,這就不是德。功德的大小並非是佈施錢數多寡而定,上天取我們的誠心,以一顆無為奉獻的心,這種功德才是最大。修道不可以有功德相,才是真功德。所以,要成聖成佛,有功無德、有德無功,都不夠。去深山修得很好,但是你沒有立功,那只是獨善其身,沒辦法善天下。所以,功德是需要兼備的。

9.如何才是「真人靜坐」?
修要內外兼修,平常要真人靜坐。真人靜坐指的非是單單坐在那裡,而是你在做任何事情的時候,時時秉持著你的天性、良心去處理事情,沒有偏私狹見,能夠常省己心、觀照內心,這就是真人靜坐。

10.什麼是「靜坐」?
靜坐不外就是調息、調心,調息紛亂的心,不要有妄念。修行沒有什麼特別的,也不用靜坐,行住坐臥都是禪,睡覺的時靜一下,那也是靜。什麼叫調息?日常作息時間,如果你不按著日月之行,而顛倒錯亂的話,你就是靜坐,也不過如此而已。所以靜坐沒有一定的方式。靜靜坐著,叫靜坐;靜靜的動著,叫感動,感而遂通,通了以後就要動,不動就坐著,只是守屍鬼,守著肉體都不去做,這只是獨善其身。今天咱們白陽應運,機會難得,不用到深山古洞,睡覺也可以行道,為什麼呢?該睡覺的時候睡覺,這就是道,這就是在行道,該做的時候就認真的做出來。做了,不存任何心,那才叫做善良之做、上好之做。我們所做所為,就是要安慰母娘。

11.何謂「禪」?
禪的旁邊是「示」部,示是表示、示現,顯現「單純的心」,最單純、最沒有掛礙,是赤子之心。現在的人心太多灰塵、太多污垢了,因為現在人與人之間,問題愈來愈多,處心積慮、嘩眾取寵、勾心鬥角,所以心都亂七八糟了。現在要回頭來修心煉性,讓每個人從周圍開始改善,很多不好的事情就會變好。

12.什麼叫「智慧」呢?
經驗不代表智慧,聰明不代表智慧。決定什麼、該做什麼、該去哪裡,就要用智慧,不是用小聰明。人家說什麼,要用腦子去想,智慧去分辨。人的智慧不是以你的學識地位來評判,一個人縱然有博士學位、碩士學位,他是不是有智慧?縱然是一個清道夫,他懂得行善,懂得日行一善,懂得反省、感恩,那是不是有智慧?所以智慧不能以身份、地位、學識來評論。人要清靜時,妙智慧自然就會產生。

13.何謂「動中取靜」?
所謂動中取靜,外在雖然再怎麼動,你內心能夠定,立定方向、立定志向,有個目標一直往前走,你就不會走岔。立定的志向不可變來變去,變來變去就不容易達到目標。

14.什麼叫「旁門左道」?
走起來很舒服,但沒辦法讓你走到終點。旁門左道誘惑力很強,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要正確認准方向好好走,到你沒這一口氣為止。旁門左道絕對不可以去碰、不可以去聽、不可以去看,要杜絕你的好奇心,那是別人的道。要真功實善修自己的道!

15.修道如何轉識成智呢?
在身上有眼、耳、鼻、舌、身、意。眼睛一張開就看漂亮、鮮豔、美麗的、形形色色的萬物,但別忘了見人之優點,也就是見賢思齊,還有見不賢而內自省。猶如觀世音菩薩,祂在觀哪裡?觀自在、觀自己!要內觀、要外觀,內觀其心,外觀有德行之人,進而學習之。耳朵是用來聽善言善語的,那惡言惡語聽了怎麼辦?反躬自省!是非聽多了,心會亂,所以不要去跟人家論長短。忠言逆耳,但良藥苦口。你有聽到你心裡的聲音嗎?有聽到別人的聲音嗎?聽到自己的聲音,就容易聽到別人心裡的心聲,那你就瞭解他,能跟他相處,彼此就能夠和樂在一起,快快樂樂、幸福美滿的生活。至於其他就依此類推。道是你回家的路,是生死之道路。眾生的心都往外求,往外放。以前聖人一日三省吾身,但是眾生迷昧,心猿意馬,越放越遠,很多事情不懂得反求諸已,往往就惹下罪愆,惹下了禍源,將來所做的因果就得自己承受。修道是自己的生死大事,別人替代不了,你起心動念之處,一個念頭、一個作為,是好是壞,都是自己所結下的,將來承受果報的時候,有善果、有惡果,都得對自我負責。

16.何謂「覺悟」?如何覺悟?
當你還沒找到的時候,永遠只是沉迷於物質,沉迷於人間的種種。但是當你求得這一指點,就如同找到了一條路。這條路不管是直是彎,最主要是要指引你回去的一條真明路。時時去參悟這一點,就會時時有覺;不去參悟這一點,就永遠覺不到、悟不到,也就不懂得如何去行。

17.何謂「觀止」?如何止?
「觀」是觀自在,觀自己的真主人,你才有「止」;若不觀,就無法止,也就是在止當中能夠觀。觀與止兩者是並存的,兩者也是互相的。今日既悟得明師一指,該要好好來參修,訪求善知識。無時無刻能夠止心,才能在此當中有所定、有所得,不止就難以得、難以定。在定跟止當中,才能夠參悟你的真智慧。

18.什麼叫「無所住」?
不思善,不思惡。你們最喜歡moneymoney是錢,銅板有一體兩面,那你們可用一面去買東西嗎?人的心也是一體兩面,你想善就是善,惡就是惡,是善是惡全在一念之間。「意」者心之發,你的感官都是由心發出。萬法唯心,三界唯識,有這個意念,你才會有這個行動。今天你對道有瞭解,你才會出來修道、辦道。性乃善之源,所謂「人之初、性本善」,那怎麼還會有人去做壞事?慾乃惡之蒂,人是不是都有貪心妄想?知足常樂,存養省察,身為一個修道人要隨時的反觀自己。格物為窮理,去除身物以及心物,去除心中的雜念,才能夠得到真正的清靜。當你有不好的念頭時,要能夠善導其心,轉個念頭就變成善了。什麼是無心?就是不執著,不會覺得那個眾生比較帥,我特別疼他。在佛的眼中,大家都是佛子,大家都是一樣的,沒有美醜,憑的只是一顆心。

19.什麼叫做「無為」?
實實在在就是「無為」,無為就是你真正的心,也就是赤子之心、本心。修道就是要恢復本心。修道要從有為步入無為。因為道在日常生活當中,你能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之泰然,凡事從中道去做、去行、去修,慢慢地,你自然能將道融入生活中,而成無為。當你達到聖人的境界,不勉而中,時時刻刻所想所做的、舉手投足所行出來的念、行、口、意、身,全部都能合乎中道,這是聖人境界;達到聖人境界,那就能明白「天德」。上天的德是無為之德,廣被眾生。

20.什麼叫一行三昧?
「行」就是定,「昧」就是慧,一行三昧就是修學定慧的功夫。定,要調攝亂意;慧,要觀察、觀照事物的道理,然後明白修道不只在於外表,內心更要紮實,道心才能永久保持。修道、學道就要把自己內心根基紮穩,這是修行的功夫,一行三昧的意思都包含在這裡面。說出來的是道嗎?真道非言語,需要自己去體悟。一行三昧、一念三千、一門深入,這是在一起的修行功夫。修行要一門深入,從深入研究當中,體會這三千大千世界,煩惱即菩提,一念三千,悟到這一層之後,才能專一的修行定慧。一行三昧,就是「惟精惟一,允執厥中」,專一修習定慧的功夫。修道修到最後不為外境所動,內心也不執於頑空,那才是真境界。

21.什麼叫做「破相明理」?
看破形相,明白道理。形相分為四種:人相、我相、眾生相、壽者相。修道如果沒有去掉這些執著,就無法達到真正的超凡入聖。

22.什麼叫「不住相」?
就是不執著於實相、虛相,因為那都是虛假的。但什麼是真呢?你的功是真,你的德是真,你的心是真,但要有不住相功德。有些人很有善心,但是因為有所為而行善,這還純真嗎?做起來自然嗎?真的快樂嗎?他是因為別人要,所以他要做,做得不快樂,那只是在人間而已,還沒到達天堂。要到達天堂,就要發乎自己的本心良善去做事,而不是因為要做給某人,或者是因為有什麼需要,才去做善事,這就不是赤子之心了。要將複轉化為單純,心就會清淨,清淨自然無為,無為就會快樂。

23.人為什麽會輪迴?什麽時候才能斷除輪迴?
生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六萬年載死又生,什麼時候才能斷除輪迴?為什麼會輪迴?因為迷昧!聖人說「生死事大」,你不知生從何來,死從何去,當然是借宿他鄉,不停的輪迴漂泊。所以明師一指就是道,就是告訴徒兒們回家的路。世人不知,都往外追求,求個假像,心真能安嗎?不求究竟,永遠難脫輪迴的牽纏。既明究竟,自可曉得去真徑。什麼是真徑?即是真正的道路。所以他知道你的家在哪裡,還需要借住別人的家嗎?你知道你的靈性從哪裡來,將來要到哪裡去,你就不會再墮入輪迴。

24.如何真正的「斷因了果」?
正的斷因了果,是要真功德的。功德要真心去懺悔,真正去反省自己,把所有罪過錯攬在自己身上;叩頭也好,為自己反省懺悔也好,當你真的如此,自然的流露眼淚,就成了!真功德是好的東西要趕快告訴別人,很多人還是跟你一樣的。

25.什麼是最根本的成道法門?
.
每一個法門都不一樣,有些人用禪坐,有些人用唸經,有些人專門去教人家用符咒,每一個法門都不一樣,但是你要找到最根本的方法。我們不講迷信、招數、怪力亂神的東西,真理是長長久久,真理是可以經過時代的考驗。「道」是在你的心裡,「道」就在日常生活裡面,所以把先入為主的觀念放下來,去接納它,你會發現,其實到「彼岸」不一定要敲唸唱,不一定要用符咒,不一定要離家到山上去;這個成道的法門,就在人間、在紅塵裡面。

26.如何自我「潛能開發」?
一般常說「潛能開發」,但是這個開發很表面,要靠外面助力,太沒有自信了。求了道,要懂得自我開發,告訴自是很行的。釋迦牟尼佛一出生就指天劃地,你們地宇宙間獨一無二的。不要看輕你們自己,要好好把握你們現在擁有的。

27.白陽時期如何修?
白陽時期,儒家應運,講的就是「性理心法」。「性理心法」所講的並不是道家說的「無為」,也不是佛家說的「出世」,咱們白陽時期修的是「入世法門」,是在家修行,所以為人子女要把個人角色扮演好。你做了什麼,上天都看得一清二楚,你待人處事是用馬虎的心態去看人家,還是真心誠意的待人?想想看,如你用虛心去跟人家交朋友,能交到真正的好朋友嗎?當然不可能!所以,人有兩類,一個「智」、一個「愚」,「智者」自認為自己事事不足,所以會低心下氣努力地學習,也會用心地學;而「愚者」自認自己樣樣都行、樣樣都會,因此就會因為自滿而畫地自限。人一旦自滿,空間就不會大;空間不大,看見的視野也就很短。這兩類的人是不是就是徒兒身旁的人?這跟學道、修道一樣,如用愚者的心,就學不到東西;若用智者的心態來學、修,那就可以學到真理,真理也會常駐爾心頭。把這個「理」做出來,這樣就可以學到如何讓自己更圓滿。

資料來源:〈「白陽經訓融通五教義理印證道之尊貴」研習〉(發一崇德臺北道場:104117日),頁55-64

【近一週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