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2024-08-09

《百孝經聖訓》第13-16篇

 第十三篇  【惜乎人間不識孝】 

1.
夫孝,天之經也,
地之義也,民之行也。
孝道乃為人之根本,
本立道生,家和萬事興。
惜乎世人不識真孝,
倫常顛倒,道理不明,
以致造下無邊罪過,
苦海沉淪,何日盡矣!

《百孝經聖訓》第09-12篇

 第九篇 【盡心竭力孝父母】
 
1.
天下溺,援之以道,闡道宏德,不遺餘力。
明體達用,本立道生,樹立典範。
禮之規循,義之濟貧,孝之竭力體行。
神色恭敬,誠懇態度,奉養雙親,慎行其身。
大孝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

《百孝經聖訓》第05-08篇

 第五篇  【孝是人道第一步】

 
1.夫先王之道,莫大於孝;仲尼之教,莫本於孝。
欲成聖人之全德,
必立孝以誠其身,廣其忠恕。
 

《百孝經聖訓》第01-04篇

第一篇  【天地重孝孝當先】

1.
道育天地,運行日月,萬物長養,一寒一暑,陰陽消長。
乾道成男,坤道成女,然後夫婦、父子、君臣、上下,進而禮義樂章。

《太上感應篇》

太上感應篇


2024-08-08

道統訓文4篇

其一

西元2014年歲次甲午九月十九日發一天恩群英

印尼雅加達圓成佛堂「以德傳家」壇主講師辦事人員法會

南屏道濟慈訓

一劃開天六萬年 七佛治世三佛圓
東方十八續心印 儒道中絕孟子
文佛三千掌釋教 西方廿八再轉寰
老水還潮東方後 達摩神光僧璨
司馬道信承天命 五祖弘忍黃梅禪
傳至惠能歸俗家 禪宗絕隱火宅間
白馬二人七祖繼 八代羅祖收隱先
南北七真應運降 等待天時世局安
九祖黃公傳禮本 吴祖何公相繼焉
開荒之祖乃袁祖 調理掌盤傳十三
徐楊替眾頂劫難 袁祖歸後五行援
鶴天十四傳十五 王祖覺一始收圓
清虛大化合三教 紅陽期滿白陽盤
後繼彌勒金公 應運一萬八百年
白陽初祖續道脈 鴻慈悲愿掌天盤
弓長子系十八代 道降黎庶三曹傳
大開普渡始開演 共辦末後齊收圓
三六四八來相助 飛鸞開化啟迷頑
同心同德萬民濟 神人共闡述聖言

小編注:「三六四八」是指百聖、千賢。
  • 《皇母訓子十誡》:三千六 四萬八 全然有份,行得遲 走得慢 枉自嚎啕。(1)
  • 濟公活佛恩師曾慈悲:


  • 「為壇主者,居眾人之首,而為一壇之領袖,非尋常人也,三六四八皆此列。」(2)
  • 能「做個真正小濟公」,「立德了愿做先鋒」,完成三曹大事。誰曰三六四八無份,「人人皆可證佛仙」。(3)

《關聖帝君覺世真經》

 

關聖帝君覺世真經

(經中有「帝吾」並列時,請唸「帝」字

帝君曰。人生在世。貴盡忠孝節義等事。
方於人道無愧。可立身於天地之間。若不盡忠孝節義等事。
身雖在世。其心己死。是謂偷生。凡人心即神。
神即心。無愧心。無愧神。若是欺心。便是欺神。
故君子三畏四知。以慎其獨。勿謂暗室可欺。
屋漏可愧。一動一靜。神明鑒察。十目十手。理所必至。
況報應昭昭。不爽毫髮。淫為萬惡首。孝為百行原。
但有逆理於心有愧者。勿謂有利而行之。
凡有合理於心無愧者。勿謂無利而不行。
若負帝教。請試帝刀。
敬天地。禮神明。奉祖先。孝父母。守王法。重師尊。
愛兄弟。信朋友。睦宗族。和鄉鄰。別夫婦。教子孫。
時行方便。廣積陰功。救難濟急。恤孤憐貧。創修廟宇。
印造經文。捨藥施茶。戒殺放生。造橋修路。矜孤拔困。
重栗惜福。排難解釋。捐資成美。垂訓教人。冤仇解釋。
斗秤公平。親近有德。遠避凶人。隱惡揚善。利物利人。
回心向道。改過自新。滿腔仁慈。惡念不存。一切善事。
信心奉行。人雖不見﹐神已早聞。加福增壽。添子益孫。
災消病減。禍患不侵。人物咸寧。吉星照臨。若存惡心。
不行善事。淫人妻女。破人婚姻。壞人名節。嫉人技能。
謀人財產。唆人爭訟。損人利己。肥家潤身。恨天怨地。
罵雨呵風。謗聖毀賢。滅像欺神。宰殺牛犬。污穢字紙。
恃勢凌善。倚富欺貧。離人骨肉。間人兄弟。不信正道。
姦盜邪淫。好尚奢詐。不重勤儉。輕棄五穀。不報有恩。
瞞心昧己。大斗小秤。假立邪教。引誘愚人。詭說升天。
歛財行淫。明瞞暗騙。橫言曲語。白日咒詛。背地謀害。
不存天理。不順人心。不信報應。引人作惡。不修片善。
行諸惡事。官司口舌。水火盜賊。惡毒瘟疫。生敗產蠹。
殺身亡家。男盜女淫。近報在身。遠報子孫。神明鑒察。
毫髮不紊。善惡兩途。禍福攸分。行善福報。作惡禍臨。
我作斯語。願人奉行。言雖淺近。大益身心。戲侮帝言。
斬首分形。有能持誦。消凶聚慶。求子得子。求壽得壽。
富貴功名。皆能有成。凡有所求。如意而獲。萬禍雪消。
千祥雲集。諸如此福。惟善可致。帝本無私。惟佑善人。
眾善奉行。毋怠厥志。

 

《道脈傳承錄》四幅訓中訓掛圖合刊


取照地點:新店市百忍街.悟德佛堂

2024-08-07

​《太上清靜經》

  老君曰: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夫道者,有清有濁,有動有靜。天清地濁,天動地靜,男清女濁,男動女靜。降本流末,而生萬物。清者濁之源,動者靜之基。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
  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滅。所以不能者,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
  三者既悟,唯見於空。觀空亦空,空無所空。所空既無,無無亦無。無無既無,湛然常寂。寂無所寂,慾豈能生?慾既不生,即是真靜。真常應物,真常得性。常應常靜,常清靜矣。如此清靜,漸入真道。既入真道,名為得道。雖名得道,實無所得。為化眾生,名為得道。能悟之者,可傳聖道。
  老君曰:上士無爭,下士好爭;上德不德,下德執德。執著之者,不名道德。
  眾生所以不得真道者,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驚其神。既驚其神,即著萬物。既著萬物,即生貪求。既生貪求,即是煩惱。煩惱妄想,憂苦身心,便遭濁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靜矣。

濟公活佛直解《心經》

濟公活佛: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直解
【註】般若,智慧也。波羅蜜,到彼岸也。多,定也。經,徑也,言此經乃定心之徑路也。
【經文】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音志)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音式)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音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音卦)礙(音艾)、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近一週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