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2024-06-13

【老子演譯下篇——德經】78:水德章 第七十八

水德章 第七十八

第七十八講 柔弱的益處

天下柔弱
莫過於水。
而攻堅強者。
莫之能勝。
以其無以易之也。

天下最柔弱的東西,沒有一樣能超過水了。水雖然柔弱,可是如果有其他堅強的東西去攻擊它,它總是得到最後的勝利。比如把石頭丟到水裡,石頭就被水涵蓋,因為水有包涵性;如火遇到它,就會被撲滅,因為它有化解性;如泥土遇到水,就變得柔軟,因為它有柔韌性;如木材浸在水裡就會腐爛,因為它有滲透性 如鋼鐵浸在水裏就會生鏽,因為它有浸蝕性。而且,水無論在什麼地方,柔弱低下的本性絕不更改,因為它有平等性。

故柔勝剛。弱勝強。
天不莫不知。
天不莫能行。

以上這些都是代表著柔能勝剛弱能勝強的原理。像這些事實,天下沒有一個人不知道的,可是,世人卻少有人能夠學習水的榜樣。

是以聖人云。
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
受國不祥。是謂天下王。

所以,聖人說:能夠承受全國人民的汙穢與侮辱之人,才稱得上國家的主人翁;能夠承受全國災難的重擔,才稱得上天下之王。

正言若反。

你看,像這種卑下委屈的話,就是聖人柔弱的真正本性,但是,卻能得到反面的益處啊!

資料來源:《道德經:老子演譯》(臺中市:光慧文化,20159月),頁276-277

其他參考資料:〈道德經淺言(十七)〉,《發一崇德雜誌》2021年八月號(第175期),頁150-151。電子書

【老子演譯下篇——德經】76:柔弱章 第七十六

柔弱章 第七十六

第七十六講 柔弱與剛強

人之生也柔弱。
其死也堅強。

人在活著的時候,身體是柔軟的;死了之後,身體才變成堅硬。

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
其死也枯槁。

萬物也是一樣,你看花草樹木,它在活著的時候,也是柔軟的;死了之後,它才變得堅硬。

故堅強者死之徒。
柔弱者生之徒。

由以上的道理可以知道,一味守住剛強頑固的人,就是想快點邁向死亡的人;謙退柔弱的人,反而才能走向永生之路。

是以兵強則不勝。
木強則兵

因此,逞強於兵力,喜歡戰爭的國家,往往得不到勝利。就好像樹木強大的,反而會遭受砍伐。

堅強處下。
柔弱處上。

所以,經常自誇強大的人,反而使人討厭,讓人看不起他;而以讓退柔弱自處的人,反而讓人崇敬擁戴。

資料來源:《道德經:老子演譯》(臺中市:光慧文化,20159月),頁272-273

其他參考資料:〈道德經淺言(十七)〉,《發一崇德雜誌》2021年八月號(第175期),頁150-151。電子書

【老子演譯下篇——德經】77:天道章 第七十七

天道章 第七十七

第七十七講 天道的微妙

天之道。
其猶張弓乎。
高者抑之。下者舉之。

天道的微妙,就好像拉開弓箭准備射擊的情況。目標在高的地方,弓弦要往下拉;目標在低的地方,弓弦就要往上拉。

有餘者損之。
不足者補之。

目標距離較近的,拉弓的力量就要小一點;距離較遠的,拉弓的力量就要大一點。

天之道。
損有餘而補不足。

天道的微妙也是如此,物極必反,循環不已。萬物總是在平衡又調合的情況下,生生化化,調節運轉。

人之道則不然。
損不足以奉有餘。

可是,世人就不是這樣了。比如在為人處事方面,常常去做錦上添花這些虛偽的事;而救濟貧困這些實質的工作,卻少有人要去做。

孰能以有餘奉天下。
唯有道者。

所以,有誰能夠將有餘的精神與財力,奉獻給天下貧困的人呢?我想,只有有道德的人才做得到吧!

是以聖人。
為而不恃。
功成而不處。
不欲見賢。

因此,聖人體悟大道,還不敢仗恃自己的能力,順天行道也不想自居其功,這就是聖人他不願處處誇耀自己的能力,而是將自己的長處去補助天下百姓的不足。這於是聖人所行的天道啊!

.小編注:《道德經》傅奕本作「功成而不居」、《馬王堆老子乙德經》作成功而弗居也」。

資料來源:《道德經:老子演譯》(臺中市:光慧文化,20159月),頁274-275

其他參考資料:〈道德經淺言(十七)〉,《發一崇德雜誌》2021年八月號(第175期),頁150-151。電子書

【老子演譯下篇——德經】75:貴生章第七十五

貴生章 第七十五

第七十五講 暴政之下(二)

民之飢。
以其上食稅之多也。
是以飢。

暴政之下,執政的人只顧自己縱欲玩樂,對人民無可言,這個時候,國家的課稅必然超過人民所得,人民在入不敷出,又勞力用盡的情況下,自然就飢餓不堪了。

民之難治。
以其上之有為。
是以難治。

執政者失去以人民也跟著奸詐虛偽等到這個時候要治理百姓就困難重重了。

民之輕死。
以其求生之厚。
是以輕死。

一旦到了民不聊生的地步人民也就不怕死了這都是在上位者縱欲玩樂過份奢侈,造成人民不怕死的結果。

夫唯無以生為者。
是賢於貴生。

所以。唯有清心寡欲恬淡虛靜才是真正看重自己的生命;自奉太深縱欲太深反而是輕視自己的生命。

資料來源:《道德經:老子演譯》(臺中市:光慧文化,20159月),頁270-271

其他參考資料:〈道德經淺言(十六)〉,《發一崇德雜誌》2021年四月號(第173期),頁152-153。電子書

【老子演譯下篇——德經】74:司殺章第七十四

司殺章 第七十四

第七十四講 暴政之下(一)

民常不畏死。

執政者如果施行暴政,老百姓一定不堪暴政的摧殘。如果到了民不聊生的地步,百姓變得不怕死了,就會起來革命反抗。

奈何以死懼之。

到了這個時候,執政的人才想以殺人去威脅百姓,有何用呢?

若使人常畏死。
而為奇者。
吾得執而殺之。
孰敢。

因此,如果百姓生活在安定的時候,他是怕死的。這個時候,如果有人為非作歹,執政的人就以政治清明的作風,把這些為非作歹的人抓起來,審判死刑,還有誰敢再來送死呢?

常有司殺者殺。
而代司殺者殺。
是代大匠斲。

但是,在暴政之下,情形就不同了,通常是有司法官的命令,劊子手才殺人;但是也有一些不是司法官命令之下,也不是劊子手,就亂殺人的。

夫代大匠斲者。
稀有不傷其手矣。

就好比一位不是砍柴的木,也要代替別人去砍柴,這種代替別人去砍柴的事,少有不砍傷自己的手啊!

資料來源:《道德經:老子演譯》(臺中市:光慧文化,20159月),頁268-269

其他參考資料:〈道德經淺言(十六)〉,《發一崇德雜誌》2021年四月號(第173期),頁152-153。電子書

【老子演譯下篇——德經】73:天網章 第七十三

天網章 第七十三

第七十三講 因果羅網

勇於敢則殺。

凡是想表示自己勇敢,而殘暴好鬥,又胡作非為的人,必會遭到殺身之禍。

勇於不敢則活。

凡是不敢輕舉妄動,又不逞強好鬥的人,就可以明哲保身。

此兩者。
或利或害。
天之所惡。
孰知其故。
是以聖人猶難之。

以上兩種人,一種是對自己有利,一種是對自己有害。這就是上天討厭剛強好鬥者的本意。可是,有誰能夠知道其中的原因呢?就是聖人也難以瞭解這些道理,但是冥冥之中,就好像有這個定數,有這種感應。

天之道。
不爭而善勝。
不言而善應。
不召而自來。

不相信,你看吧!天的法則天的造化,它不與萬物相爭;可是,它從古到今,無論你怎樣與它相爭,到最後,還是它得到勝利。這就好像上天雖然不說話,可是它有一種不可抗拒的感應,不用你去安排與召請,它自然就降臨。  

繟然而善謀。

.繟然:繟,音,舒緩的樣子。

而且,報應較快的,反而知道警惕懺悔反省。報應較慢的,罪惡就愈深;罪惡愈深的,災禍就愈慘。像這種因果報應,好像上天早就謀算好了。

天網恢恢。
疏而不失。

這就是上天散佈下來的因果羅網吧!它就是那麼的廣闊,看起來是那麼的稀疏,可是,對因果報應都絲毫沒有漏失啊!

資料來源:《道德經:老子演譯》(臺中市:光慧文化,20159月),頁266-267

其他參考資料:〈道德經淺言(十六)〉,《發一崇德雜誌》2021年四月號(第173期),頁152-153。電子書

2024-06-11

【老子演譯下篇——德經】72:畏威章 第七十二

畏威章 第七十二

第七十二講 知愛惜自我

民不畏威。則大畏至矣。

做什麼事都胡作非為,又毫無畏懼的人,大災禍很快就要降臨,這正是自尋的罪惡之途,也是自找的毀滅之路。

無狹其所居。

因此,你們不要把你以後的去路走狹窄了,應該要開闊你的心胸,就好像四海之內皆兄弟,無處不是我的居所,無處不是我的歸處一樣的廣闊。

無厭其所生。

而且,你們不要厭棄真我,應該趕快去修身立命,使真我不生不死不來不去自在解脫。

夫唯不厭。
是以不厭。

唯有這樣不厭棄自己的真我,天地萬物也才不厭棄你。

是以聖人。
自知不自見。
自愛不自貴。
故去彼取此。

所以,聖人只求明心見性,而不受外在的一切蒙敝本性。這就是聖人愛惜真我的大生命,不受因果輪迴的拘束。因此,他不會看重身外的榮華富貴,以及人間的虛情假愛。這就是聖人看輕假身,而求真我的解脫。

資料來源:《道德經:老子演譯》(臺中市:光慧文化,20159月),頁264-265

其他參考資料:〈道德經淺言(十六)〉,《發一崇德雜誌》2021年四月號(第173期),頁150-151。電子書

【近一週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