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2024-06-11

【老子演譯下篇——德經】65:玄德章 第六十五

玄德章 第六十五

第六十五講 回歸純樸

古之善為道者。
非以明民。將以愚之。

古時候,瞭解以治國的人,不教人民鬥智機巧,而教人民純樸敦厚。為什麼呢?。

民之難治。
以其智多。
故以智治國。
國之賊。

因為,國家之所以難以治理,就是人民的智謀太多。所以,如果以智謀來治理國家,就等於教人民互相鬥智;一旦上下互相鬥智,自然兩敗俱傷。在兩敗俱傷之下,國家就要亂了。因此這種教人民鬥智的辦法,實在是教人民為賊呀!

不以智治國。
國之福。

反過來說,倘若在上者不以智巧治國,人心自然純樸,人民生活自然安定無爭,這才是國家的福祉。

知此兩者。亦楷式。
能知楷式。
是為玄德。

所以,如果有人知道以上兩種道理(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就可成為治理國家的模範;能夠成為治理國家模範的人,就是有玄妙德性的人。

玄德深矣。遠矣。
與物反矣。
然後乃至於大順。

當玄妙德性發輝到更深更遠的時候,外表看來似乎與世俗的軌道相反,但這正是使人民更歸於純樸和諧的妙境啊!

資料來源:《道德經:老子演譯》(臺中市:光慧文化,20159月),頁248-249

其他參考資料:〈道德經淺言(十五)〉,《發一崇德雜誌》2021年二月號(第172期),頁152-153。電子書

【老子演譯下篇——德經】64:輔物章 第六十四

輔物章 第六十四

第六十四講 修己治人的方針

其安易持。
其未兆易謀。

國家安定的時候,為政者比較容易掌握治理的大事。為什麼?因為,當紛亂的事情還沒發生的時候,稍有違常的徵兆,便能一目瞭然;能夠一目瞭然,便容易找出圖謀解決的對策。

其脆易判。
其微易散。

就好比說,一件事情剛要形成之初,總是比較脆弱,而比較脆弱的東西,總是容易分化。也比如說,微小的東西容易散失,尚未凝結的事物也容易分散。

為之於未有。
治之於未亂。

所以,要做好一件事,一定要綢繆於事情未發展的開始。治理國家也是一樣,要在尚未混亂之前,就先打好治國的基礎。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
九層之台。起於累土。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好比一棵兩人合抱的大樹木,它的成長也是從一粒細小的種子開始萌芽;一棟九層樓高的平臺,也是從一畚箕的泥土累積起來的;要走千里的路程,也是要從腳底踏出第一步才有所成。

為者敗之。執者失之。

因此,行為超出以上過程的人,不腳踏實地一步一腳印走的人,一定會失敗的;因為他太執著太任性了;而太執著任性的人,就是缺德,缺德的人也就會失去一切。

是以聖人。
無為。故無敗。
無執。故無失。

所以,聖人瞭解這種道理之後,必守住自身渾全的德性,不刻意有所作為,不與人起紛爭,也不執著得失之心。既然不執著得失之心,所以也沒有失落的痛苦。

民之從事。
常幾於成而敗之。
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但是,世人常在快要成功的時候,只因一時的鬆懈而遭到失敗。因此,能夠將最後關頭當做開始那樣謹慎的人,他就不會失敗。

是以聖人
欲不欲。
不貴難得之貨。
學不學。
復眾人之所過。

所以,聖人所欲求的,是一般人所不欲求的,譬如:聖人欲求的是自在解脫,而不是貴重的金銀財寶。聖人所學的,是一般人所不喜歡學的,好比聖人所學的是內在生命的哲學,而不是追求虛榮浮華,賣弄心機。因此,聖人只是想回復到自己的本性良知,提醒世人不要胡作非為違背自己的良知而已。

以輔萬物之自然。
而不敢為。

這就是聖人將所要做的事,先去瞭解,先去實行,然後他才能輔佐萬物回歸自然純樸。因此,聖人他的任務太大了,世人的注目也太深了,使他更不敢胡作非為,而亂了修己治人的方針啊!

資料來源:《道德經:老子演譯》(臺中市:光慧文化,20159月),頁244-247

其他參考資料:〈道德經淺言(十五)〉,《發一崇德雜誌》2021年二月號(第172期),頁150-151。電子書

2024-06-10

【老子演譯下篇——德經】63:無難章 第六十三

無難章 第六十三

第六十三講 聖人的處事

為無為。

聖人處事,不是為了慾望而處事,也不是為了貪得,更不是為了私利,純然是為了大公無私而處事。

事無事。

聖人的行事,不以心機而行事,不為功業行事,不為名利行事,心性中是純然虛無為懷而行事。

味無味。

聖人的品味,不是為了情慾而品味,不是為了滿足慾望而品味,更不是為了貪慾而品味,純然是以自然淡泊無味而品味。

大小多少。

可是,凡人的心靈有所欠缺,常常以大為小,以多為少;而聖人的心靈中一切具足,不缺一物,因此,能以小為大,以少為多。

報怨以德。

所以,聖人的心靈是萬德具備,心中無怨。假使有人誤會他,對他產生憤恨之心,他還能以德報怨,絕不懷有報復之心。

圖難於其易。
為大於其細。

如果你想效法聖人的作為,必先從容易的事做起;能將容易的事做好,才能將困難的事情做好。做大事情也是一樣,要先把小事情做好、能把小事情做好,大的事情才能做得好。

天下難事。必作於易。
天下大事。必作於細。

所以說,要做天下的難事,必先從容易的事情開始;要做天下的大事。必先從細小的事情開始。

是以聖人終不為其大。
故能成其大。

因此,聖人總是先從細小容易的事情開始做起,而不是一下子就想做大事業。如此,根基才會穩固,終於能成就大事業。可是,凡人他輕視心性的修養,以為那是小事情;但小事情都做不好,怎能成就大事業呢?

夫輕諾必寡信。

這就好像一個人馬馬虎虎點頭答應的事,這個人一定沒把這當做一回事,沒當一回事的答應,必然是缺少信用的。

多易。必多難。

還有,如果把事情看得很容易,事先一點也不准備,到時候發生的困難反而越多。

是以聖猶難之。
故終無難矣。

所以,聖人在開始的時候,都先把每件事認為是困難的,事事戒慎自己,時時反省自己,最後反而會變成天下無難事了

資料來源:《道德經:老子演譯》(臺中市:光慧文化,20159月),頁240-243

其他參考資料:〈道德經淺言(十五)〉,《發一崇德雜誌》2021年二月號(第172期),頁150-151。電子書

 

【老子演譯下篇——德經】62:道奧章 第六十二

道奧章第 六十二

第六十二講 道的奧妙

道者萬物之奧。
善人之寶。
不善人之所保。

道,是萬物之中最精微最奧妙的東西。善人經常視為修身養命的至寶,就是不善的人,也會依賴,來保障自己。例如俗語說:盜亦有道。就是最佳的佐證,可見壞人有時候也要仰仗來保護自己。。

美言可以市尊。
美行可以加人。

所以,有時候當你講出一句話合於道的至善美言,就可以博取別人的欽佩;這就是說,只要你合於大道行事,有尊貴的行持,就能夠高人一等。。

人之不善。
何棄之有。

人往往有迷昧的時候,也會因而做出不善的事情;可是,只要你有改過向善的心,誰會不原諒你呢?誰還會遺棄你呢?就怕你的懺悔之心不誠,良知不堅,惡性不改,力行不恆,才會自棄棄人,為人所棄。

故立天子。
置三公。
雖有拱壁以先駟馬。
不如坐進此道。

所以,如果你不依道而行,即使得到世間的一切,擁有了至上的王位,又設置了文武百官,前呼後擁,兩手又擁有希世珍寶的美玉,乘坐富麗堂皇的馬車,如此的尊榮華貴,還不如體悟大道深入道心來得實在永恆。

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
不日求以得。
有罪以免耶。
故為天下貴。

所以,古代的聖人才如此的尊貴大道,這是為什麼呢?無不是因為日日求於大道日日行於大道;如果不這樣做,便要背道而馳了,一旦背道而馳,就要造下罪業了。一旦造下罪業,難道可以免受因果的懲罰嗎?所以實在是天下最尊貴的了。

.小編注:流通版《道德經》傅奕本、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老子上經》「不曰求以得《馬王堆老子乙本德經》作「不謂求以得」。又流通版言有罪以免耶」,《道德經》傅奕本「有罪以免邪」,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老子上經》言「有罪以免虖」,《馬王堆老子乙本德經》作有罪以免與」。

資料來源:《道德經:老子演譯》(臺中市:光慧文化,20159月),頁237-239

其他參考資料:〈道德經淺言(十四)〉,《發一崇德雜誌》2020年十二月號(第171期),頁118-119。電子書

【老子演譯下篇——德經】61:為下章 第六十一

為下章 第六十一

第六十一講 大國謙卑、小國謙恭

大國者下流。
天下之交。

大國應該學大海的卑下自處,雖是居於下流,但也唯有居於下流,才能成為百川眾流交會的歸處。

天下之牝。
牝常以靜勝牡。
以靜為下。

就好像天下的雌性動物,常以柔弱的靜定自處,但是卻能勝過雄性動物的剛強躁動。這就是以靜定為下,反而能勝剛強躁動的原因。

故大國以下小國。
則取小國。

所以,大國若能以謙卑自處,更以誠信有禮對待小國,自然可以取得小國的信服。更能取得小國的歸向之心。

小國而下大國。
則取大國。

小國若能謙卑自處,更以誠信有禮對待大國,就能取得大國的信任,更取得大國的崇敬之心。

故或下以取。
或下而取。

所以,無論是大國謙下以求小國的信服,還是小國謙下以求大國的信任。

大國不過欲兼畜人。
小國不過欲入事人。

大國為政的最終目的,只不過是愛護天下百姓;既然天下百姓皆是安定純樸,治理大國的使命也算是達成了。

小國治理百姓的最終目的,不過是願意侍奉人民,使老百姓過得平安無事;因此,他也只是希望大國能將小國平等看待而已。

.小編注:「畜」兼有「蓄」、「育」義。

夫兩者各得其所欲。
故大者宜為下。

所以,無論是大國或是小國,如果要達到這種目的,首先就要以謙卑自處。而且,最要緊的,就是大國應該首先以謙卑低下做為模範,能夠這樣,天下自然太平了。

資料來源:《道德經:老子演譯》(臺中市:光慧文化,20159月),頁234-236

其他參考資料:〈道德經淺言(十四)〉,《發一崇德雜誌》2020年十二月號(第171期),頁118-119。電子書

【老子演譯下篇——德經】60:治大國章 第六十

治大國章 第六十

第六十講 純樸祥和的世界

治大國若烹小鮮。

治理一個大國家,就好像在烹煎小魚一樣,不能常常去翻動它。否則,就會將一條魚煎得破碎不堪。治理國家也是一樣,不要常常去變動政策,否則人民也會因政策的變來變去而難以適應,感到煩悶。這都是為政的人,因為失去誠信,使人民對遵守法律也失去信心的結果。

以道蒞天下。
其鬼不神。

因此,為政的人,如果能以的無為清正,誠信去治理百姓的話,自然能夠達到和氣致祥的目的;連惡鬼的作亂,也難以顯出神奇的靈應。

非其鬼不神。
其神不傷人。

非但惡鬼難以顯出神奇的靈應,就是威靈的神明,也不會去傷害人,因為,百姓都是善人。神愛善人猶所不及,怎會去傷害人呢?

非其神不傷人。
聖人亦不傷人。

所以,非但威靈的神明不傷害人,就是聖人在世的時候,看到人民善氣祥和,他也不必慨嘆人心不古,更不必使出浩然正氣,去傷害一些為非作歹的偽君子。

夫惟兩不相傷。
故德交歸焉。

如果能夠達到無形的鬼神與在世的聖人都不傷害人,這就是天下德性感交的時候;也好像天下之人都回歸到本來天真與純樸的世裡,那樣的祥和與清靜。

資料來源:《道德經:老子演譯》(臺中市:光慧文化,20159月),頁232-233

其他參考資料:〈道德經淺言(十四)〉,《發一崇德雜誌》2020年十二月號(第171期),頁116。電子書

【近一週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