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2024-06-07

【老子演譯下篇——德經】41:聞道章 第四十一

聞道章 第四十一

第四十一講 道的尊貴

上士聞道。
勤而行之。

上等的賢人,因為根基深厚見識超群志量廣大,所以,一聽到,就志與道合,努力的去行實踐。

中士聞道。
若存若亡。

而中等根智的人,因為見識不足,對道的認識不清。所以雖然有緣聽到道,也有慕道之心,但是道心總是不能持續長久。

下士聞道。
大笑之。
不笑。
不足以為道。

下等愚頑的人,因為見識淺薄,不知為何物,而且本性迷昧,貪享欲樂,所以一聽到真理的」,反而會覺得很可笑。要是這些愚昧下等的人不笑的話,還不知的尊貴在於何處呢。

故建言有之。

所以,在古時候,有些先見之明的人就立下了一些相當有哲理的言詞,如下:

明道若昧

明白大道的人,他的作為必是機智全無意念清淨,這種人因為大智若愚,所以從外表看來好像很愚昧的樣子。

進道若退。

行道的人,因為不作有為之事,不逞勞力之能,事事讓人三分,不敢先進於人。所以,明明是依道而行,卻讓人覺得牠處在人後。

夷道若類。
.夷:平實、平坦。

有道德的人,心與道合,不作矜異之舉,不說矜奇之言,不分富貴貧賤,行道很有平實踏實感。

上德若谷。

上等道德的人,心量廣大,含容一切,如空谷一般。

大白若辱。

心裡潔淨的人,像明月當空,像蓮花出污泥而不染一樣,雖然純真貞潔,可是仍不計較得失是非,好像受辱的樣子。

廣德若不足。

有廣大德行的人,常常不自以為有德,仍然表現很謙虛。

建德若偷。

建立廣大功德的人,不向人誇耀自己的功德,就好像小偷一樣,偷偷摸摸的去做,不想讓別人知道,所以是「建德若偷」。

質直若渝。

聖人品性之質最為純真,但仍不執著於事物的分別,悠遊於他的本然天性,順其自然的變化發展,所以,看起來聖人的心好像是很容易變的。

大方無隅。
.隅:音「魚」,角落。

廣大的空間,如宇宙之大,浩瀚無垠,沒有角落可立,就好像聖人的心,心量廣大,無邊際無角落一般。

大器晚成。

世上要完成一件大器物,必須經過很長的時間才能完成;要成為一個偉人,也是一樣,必經時間與人格的考驗,才能得到真正的成就,所以是「大器晚成」。

大音希聲。

汽車在跑的時候有聲音,飛機在飛行的時候有聲音;可是,宇宙的律動天體超音速的運轉,能夠響澈整個宇宙,但卻聽不到他的聲音。所以是「大音希聲」。

大象無形。

有形體的東西一定是有限大。只有無形的東西才能無限大,就像無極的虛空一樣,所以是「大象無形」。

.小編注:「大象無形」於《馬王堆
·老子乙德經》作「天象無刑」。

道隱無名。

雖是一切萬物的大根源,可是至玄至微,無形跡可尋。因為它很隱微,好像連名字都沒有,所以是「道隱無名」。

夫惟道。善貸且成。

所以,這個大生命力的本體,經常把它的力量——,借給萬物資助萬物成就天下的萬物,等到他們生成之後,不用了。才將借用的還給,所以是「善貸且成

資料來源:《道德經:老子演譯》(臺中市:光慧文化,20159月),頁171-176

【老子演譯下篇——德經】40:反覆章 第四十

反覆章 第四十

第四十講 無生有

反者道之動
弱者道之用。

萬物皆在生生化化反復的運轉著,但是它無論怎樣的運轉變化,也是從道的本體中而發。雖然它是反復的運行著,到最後還是要歸於柔弱與寧靜。就好像一陣風,雖然很強勁。但是不久便要歸於平靜;又好比一陣雨,雖然下得很大,但是也下不了多久。還是要歸於平靜。

天下之物生於有。
有生於無。

所以,天下萬物皆從(太極)之中而生。可是這個(太極),還是從(無極)之中生化而來的。

資料來源:《道德經:老子演譯》(臺中市:光慧文化,20159月),頁170

【老子演譯下篇——德經】39:得一章 第三十九

得一章 第三十九

第三十九講 道的根本

昔之得一者。

大道是清淨無為的,它的本體是精一無二的,所以,「道」又稱為「一」。

天得一以清。
地得一以寧。

自古以來,天如果得到「一」的話,就顯得很清明;地如果得到「一」的話,就顯得安祥寧靜。

神得一以靈。
谷得一以盈。
萬物得一以生。

神得到「一」的話,就玄妙靈敏;人得到「一」的話,就明理清靜;山谷如果得到「一」的話,就會充足盈滿;萬物如果得到「一」的話,就能生化成長。

侯王得一。
以為天下貞。
其致之一也。

君王如果得到「一」的話,天下就安定自足。所以,這一切的事物與「道」都很有密切的關係。

天無以清。將恐裂。
地無以寧。將恐發。

否則,天無道而不清明,就會崩裂;地得不到寧靜。恐怕就會暴發天災地變。

神無以靈。將恐歇。
谷無以盈。將恐竭。
萬物無以生。將恐滅。

神無道而不玄妙靈妙,恐怕就會衰頹消失;山谷得不到充盈,恐怕於要乾涸竭盡了;萬物無道而無法生化,恐怕就要滅絕了。

侯王無以貞。
而貴高將恐蹶。

在上位的人,如果不以正道去治理天下,還要以尊貴的高位自居,恐怕就要遭到顛簸坎坷的命運了。

故貴以賤為本。
高以下為基。

所以,尊貴的人要以低賤為根本,高尚的要以低下為根基,這樣才能契合萬機,沒有分別之心,才能和合。

是以侯王自稱孤。寡。不穀。
此其以賤為本耶。

.不穀:不善。古代王侯自稱的謙詞。

因此,侯王尚且要自謙稱為孤王寡人、不穀」。這些名稱不都是以低賤為本嗎?難道不是嗎?

非乎。
故致數輿與無輿。

不相的信,我們就拿車子做比喻好了,如果要算它的零件,那當然是很多,但要算車子的數量,卻只有一部,這一部就不用算了。這就是由「一」而歸於「無」,「無」才是「道」的本體,才能合於萬物之用。

不欲碌碌如玉。
落落如石。

.碌碌:比喻少;玉少所以貴。
.落落:比喻多;石多所以賤。

所以,高貴的人,不要將自己看成寶玉那麼的尊貴,不要將別人看得像石頭那樣的低賤,因為,這樣已失去「道」的根本了。

資料來源:《道德經:老子演譯》(臺中市:光慧文化,20159月),頁166-169

小編注:
1.「碌碌」有形容為玉石色彩美麗之解釋。如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總術》:「落落之玉,或亂乎石;碌碌之石,時似乎玉。」

2. 「落落」有作稀散貌,如《文選·陸機·歎逝賦》:「親落落而日稀」,以及有「落落无合」、「落落難合」的孤涼貌

3. 此外,碌碌」與落落」可能都有滾動的意思。「彔彔」有滾動與忙個不停的意思,《易經證釋·屯卦·宗主附注有言:「鹿」字為獸名,亦為「祿」、為「錄」、「碌」,以明勞而無功之情,本可通也,即如「山麓」之「麓」,亦可會通解之,古人「鹿」、「錄」、「祿」、「麓」,常通用,且有與「戮」、「鏐」通者,如「轆轤」、「磟碡」之類。

4. 綜上,碌碌」有忙著炫耀的意思,而落落」則是疏遠輕視的含意。

【老子演譯下篇——德經】38:處厚章 第三十八

處厚章 第三十八

第三十八講 道德為上 仁義次之

上德不德。
是以有德。

最有道理的人,他做了許多善事。可是他心地善良,不想去佔有這份榮譽,這才是最有道德的人。

下德不失德。
是以無德。

可是,沒有道德的人就不同了,一旦做了點善事,就唯恐怕別人不知道,到處宣揚,這樣反而是沒什麼德性可言。

上德無為。
而無以為

因此,有道德者,對人的犧牲與奉獻,是出自無為的,就算是做了許多好事善事,也不覺得自己有做什麼事。

下德為之。
而有以為。

但是,沒有道德的人,一旦做了一些善事,就銘記在心。像這種人,心性未達到純真。因此,很在意自己所做的善事,深怕人家不知道而沽名釣譽。

上仁為之。
而無以為。

最有仁慈的人,他視萬物為一體,觀天地為一身,沒有分別之心,忘物忘我,渾然無為而為。

上義為之。
而有以為。

可是,有義氣的人就不同了,他無法出自無為之心,所以在為人處事方面,往往失去仁德之心。

上禮為之。
而莫之應。
則攘臂而仍之。

.攘臂:捲袖露臂,形容奮起。

有些人以為自己很有禮貌,一旦遇到對方沒有回禮,就會很不高興,恨不得伸出手來指著對方,強迫對方回禮。

.小編注:

1.  」或作」。

2.  第六十九章有攘無臂,扔無敵」句。

故離道而後德。
失德而後仁。
失仁而後義。
失義而後禮。

所以,萬事的開頭,總是先失去了大道,然是才會失去;失去了德之後,仁也就開始失去了;失去了仁之後,義也沒了;失去了義之後,禮也就跟著開始失去了。

夫禮者。忠信之薄。
而亂之首也。

因此,「禮」只不過是「忠信」之心最薄的一種,所以,到了禮也失去的時候,就是禍亂與災變要開始的時候了。

前識者。道之華。
而愚之始也。

這個時候,知識就要開始競爭了,就像花只擁有華麗的外表,一切就顯得虛偽,這種虛偽的開始,也就是愚蠢與盲從的開端。

是以大丈夫
處其厚。不處其薄。
居其實不居其華。
故去彼取此。

所以,大丈夫做人處事應該以道德為上,仁義次之;然後講求實質的意義,不要追求虛偽浮華的作為。所以,凡是大丈夫,都是注重這方面而實質意義,不為虛偽的事物而煩惱,就是這個原因啊!

資料來源:《道德經:老子演譯》(臺中市:光慧文化,20159月),頁162-165

【老子演譯上篇——道經】37:無為章 第三十七

無為章 第三十七

第三十七講 人民的自然歸化

道常無為。
而無不為。

大道雖然是無為的,但是因為它的無為,反而使它無所不為。例如:五行金土之變遷,以及四季之調配,沒有一樣不是道的造化,沒有一樣不是從它的懷裡生長出來。所以是無為而無所不為。

侯王若能守。
萬物將自化。

因此,假使一位君主能夠守住無為的道,萬物自然就歸向於他。

化而欲作。
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
無名之樸。亦將不欲。

但是,在萬物歸順之後,難免還是會有些惡人使出欺詐的行為。如果為君王能善於挽救的話,以無為的道理去開導他,人民接受了無為的道理,自然好清好靜而無爭奪。

不欲以靜。天下將自正。

倘若人民好清好靜而不再爭奪的話,天下自然歸化於清淨的正道了。

資料來源:《道德經:老子演譯》(臺中市:光慧文化,20159月),頁158-159

【近一週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