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2024-06-05

【老子演譯上篇——道經】24:不處章 第廿四

不處章 第廿四

第廿四講 多餘的貪吃

跂者不立。

.跂:音「企」。踮腳尖、提起腳跟。

凡是腳跟不著地,只是翹起腳尖就想出人頭地的,反而站立不穩。

跨者不行。

凡是跨著大步想要走快的人,反而走不了多遠就要疲累走不動了。

自見者不明。

因此,以私我之見,而好求於表現的人,反而會令人唾棄,覺得他的心性還是不清明。

自是者不彰。

以為自己的意見是全對的人,反而讓人不敢苟同,覺得他有些偏差,如此一來,他的意見反而不能得到別人的贊同。

自伐者無功。

.自伐:攬功自誇。

喜歡自我攬功的人,反而會讓人覺得他好炫耀,懷疑他所說的功勞,是不是真的。

自矜者不長。

.自矜:炫耀。

經常自誇耀自己本事的人,也是一樣,會讓人否定他的能力;因為「自誇」就已經顯露出他驕傲的缺點,那還會有什麼真正的長處呢?

其於道也。
曰餘食贅行。

以上這些好勝好強的行為,站在的觀點來看,就好像肚子明明已經吃飽了,別人叫你再吃,不是等於多餘的貪吃嗎?

物或惡之。
故有道者不處。

像這種行為,動物或植物尚且討厭,更何況我們是萬物之靈的人呢?所以,有道之人瞭解這些道理之後,就不會這樣了。

資料來源:《道德經:老子演譯》(臺中市:光慧文化,20159月),頁120-122

小編注:《道德經·抱一章第廿二》的
「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可對照本章的
「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

【老子演譯上篇——道經】22:抱一章 第廿二

抱一章 第廿二

第廿二講 不用爭奪的爭奪

曲則全。枉則直。

能夠虛受委屈的人,他的心境一定是很完整無缺的。能夠涵容冤枉的人,他的心性一定是最坦蕩率直的。

窪則盈。弊則新。

能夠低心下氣的人,他的心靈一定很充盈圓滿。能忍受穿用破舊衣物的有德之士,他的心地一定非常清新。

少則得。多則惑。

能夠減少自己慾望的人,他的心中反而什麼都有,什麼都得到。相反的,貪求外在物質的人,他的內心其實是最迷惑的。

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一式。

聖人的心境是充實的,他抱持著「一」——心的原點「佛性」,就足以為天下人的模範。

不自見。故明。
不自是。故彰。

所以,不固執自己成見的人,他的心才能真正的了悟明白;不自以為是的人,他的德性才能夠彰顯出來。

不自伐。故有功。
不自矜。故長。

.伐:自誇。
.矜:驕傲自大。

不誇耀自己功德的人,才是最有功德的人;因為他將功德保全於心性之中,沒有遺漏。不誇耀自己才幹的人,他的才幹方能長久;因為他不驕不傲,更受人尊敬。

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就因為他不彰顯自己,也不與人爭奪,反而天下讓天下沒有人可以跟他爭奪。

古之所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因此,古人所說「委屈就能完全」的道理,難道是虛偽的言語嗎?因此,能夠時時「誠於中」的人,天下自然就歸向於他。

資料來源:《道德經:老子演譯》(臺中市:光慧文化,20159月),頁114-116

小編注:《道德經·不處章第廿四》
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可對照本章的
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

【老子演譯上篇——道經】23:同道章 第廿三

同道章 第廿三

第廿三講 自然之道

希言自然。
飄風不終朝。
驟雨不終日。

少了言論的爭辯,更可以合乎自然之道。你看!再大的狂風,也颳不了一整個早上,自然就會停止;再大的暴雨,也下不了一整天,還是要停的。

孰為此者。天地。
天地尚不能久。
而況於人乎。

這是誰颳的風?誰下的雨?不就是天地嗎?誰能比得上天地呢?天地這麼大,不順乎自然而為,尚且不能長久,更何況是我們這些渺小的人類呢?又何必去違反自然去爭辯是非呢?

故從事於道者。
道者。同於道。
德者。同於德。
失者。同於失。

所以,想修行大道的人,在面對一位有道的人的時候,就算以「道來互相研究討論。如果面對一位有德的人,就以來互相勉勵。面對一位失意的世俗人,就以慈悲的同理心去安慰他。

同於道者。
道亦樂得之。

能夠這樣做的話,你跟有道的人在一起,有道的人也感到很快樂。

同於德者。
德亦樂得之。

跟有德的人在一起,有德的人也感到很快樂。

同於失者。
失亦樂得之。

跟失意的世俗人在一起,失意的人也感到很愉快。

信不足焉。
有不信焉。

然而,無形的道是很微妙深遠的,有些人對這個「道就是信心不足,有些人是根本不信,所以,你就是強辯也是沒用啊!

資料來源:《道德經:老子演譯》(臺中市:光慧文化,20159月),頁117-119

【老子演譯上篇——道經】21:從道章 第廿一

從道章 第廿一

第廿一講 道的顯現

孔德之容。唯道是從。

  如果想去洞悉的真實面目。惟有從道體之中。才能夠找出目標與答案。

道之為物。唯恍唯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那麼,道體又是什麼呢?它本自無形。又無一定的形象。是恍恍惚惚的。說有又無。說無又有。可是,在這恍惚之間,它又具備一切形象。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在這恍惚之中。它包涵了天地一切萬物。

窈兮冥。其中有精。

  是那麼的長遠那麼的幽深;在這長遠幽深之中,又具有生命之源的東西,難以窺測的元素與原理。
小編注:
音ㄧㄠˇ。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這些元素與原理。又是非常真實的,要是天地沒有這些元素,就不能悠久;人類沒有這些元素。就不能生存。而且其中又包含了應用不失其實的信驗,與循環不息的根據。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
以閱眾甫。

  所以,它從古到今,一直都是存在的,它的名字沒有消失,更沒有改變。這些跡象足以讓天下人去印證去體會。

吾何以知眾甫之然哉。
以此。

  我何以發現這些呢?就是給我的啟示。

小編注:

  1. 」古文是育苗之象,故「眾」可指天地造化的芸芸萬物。
  2. 本章為吾何以知眾甫之然哉?以此。」乃與
    第54章有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
    第57章有吾何以知(天下)其然哉?以此。」具有相同句型,故「眾」可通「天下」。

資料來源:《道德經:老子演譯》(臺中市:光慧文化,20159月),頁111-113

小編注:

  1.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道德經》:「窈兮冥兮」
  2. 廖玉琬《給想看懂道德經的初學者》:「窈兮冥兮」
  3. 西漢.馬王堆墓《老子乙道經》:「幼呵冥呵」
  4. 北京大學所藏的西漢楚竹書《道德經》:「幽兮冥兮」
  5. 唐朝.《老子》傅奕本:「幽兮冥兮」

【老子演譯上篇——道經】20:食母章 第二十

食母章 第二十

第二十講 視萬物為一體

絕學無憂

  只要斷絕奸巧的心思,反而讓人沒有分別計較的憂愁。

唯之與阿。
相去幾何。

  比如在接待對話之間,輕輕和氣的回答「唯」,和不耐煩忿怒的回答「啊」,這兩句話,同樣是聲音,但相差有多少呢!

善之與惡。
相去何若。

  雖然看起來相差沒多少,可是聽在別人耳裡的感受就不同了,一種是覺得良善的,另一種就覺得是帶著惡意了。

人之所畏。
不可不畏

  所以,只是一句話的應聲回答,就可以將良善與惡意明白的表露出來,相信每個人都覺得很可怕,我也一樣,不能不怕呀!

荒兮其未央哉。

.未央:未完、未盡。

  可是世人不修心德,心田寶地就好像荒廢的田園一樣,忿恨貪慾的雜草到處叢生,不去修剪。

眾人熙熙。
如享太牢。
如登春臺。

.熙熙:放蕩多欲的樣子。
.太牢:古代際四天第,以牛、羊、豬三牲具備為太牢。

  這種貪得無厭的樣子,就好像要參加豐盛的筵席一樣很想嚐試;又像春天登上高台,遠眺風景一樣的愉快。

儽儽兮。若無所歸。

.泊:恬淡靜默無為。

儽儽:音雷或壘,疲困頹喪的樣子。

  唯有我的心境,淡泊恬適,心清意定。就好像嬰兒在母體的懷抱中一樣,好像動,又好像不動,無思無慾,也沒有煩惱。像這種不沾染世俗的樣子,又好像無所歸的遊子。

眾人皆有餘。
而我獨若遺。

  不像世人經常自得意滿,尤其在追求功名利祿的時候,好像有用不完的才智與能力;而我的才智與能力,卻好像遺失了似的,心境之中空空洞洞。

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

.沌沌:昏昧無知的樣子;無所分別。

  我就像個愚笨的人,那麼的無知無識渾渾沌沌的。

眾人昭昭。
我獨若昏。

.昭昭:清楚明白。

  尤其世人的眼目,謀慮多端,就好像很精明銳利;唯有我是昏昏昧昧的,像無知的小孩

眾人察察。
我獨悶悶。

.察察:分別辨析。分別,計價。
.悶悶:愚鈍渾噩的樣子。

  還有,世人那斤斤計較的樣子,好像很會分別;而唯獨我像個沒有知識的人,不知道怎樣去分別與計較。

澹兮其若海。
飂兮若無所止。

.澹:音「淡」,恬靜、安定。
.飂:音「留」或「寥」,飄揚。

  我的心,恬淡寧靜,就好像大海一樣的深闊廣大。像風一的飄搖自在,不執著一定的住所。

小編注:

  • 「澹」字從「詹」,應含「遠闊」義。
  • 「飂」字「翏」,應有搖曳的樣子。

眾人皆有以。
我獨頑且鄙

  世人都仗恃自己聰明才智,以為自己很有作為;而我呢?就像一位愚頑又鄙陋的粗人。

我獨異於人。
而貴食母。

  我跟世人如此的不同,是因為我一心以道為重,視萬物為一體,就好像時時要吸食母乳的嬰兒般,得到母乳,性命可全;失去母乳,性命就難保了呀!

資料來源:《道德經:老子演譯》(臺中市:光慧文化,20159月),頁106-110

小編注:

1. 其他版本的「儽儽兮。若無所歸。」用字如下:

  • 廖玉琬《給想看懂道德經的初學者》:「儡儡兮,若無所歸。」
  • 西漢.馬王堆墓《老子乙道經》:「纍呵佁無所歸」
  • 北京大學所藏的西漢楚竹書《道德經》:「絫旖兮似無所歸」
  • 唐朝.《老子》傅奕本:「儡儡兮其不足以無所歸。」
  •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收錄的《道德經》:「儽儽兮,若無所歸。」
2. 其他版本的「飂兮若無所止。」用字如下:

  • 《太上道祖白話注解道德經》:「漂兮若無止」
  • 《老子河上公章句》:「漂兮若無所止」
  • 《馬王堆老子乙本》:「望呵其若無所止」
  • 《馬王堆老子乙本》:「朢呵若無所止」
  • 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道德經》:「芒(恍)旖(兮)其無所止」

3.本章將「絕學無憂」列為章首,但廖玉琬《給想看懂道德經的初學者》的「絕學無憂」則列入第十九章末。


【近一週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