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太子慈悲囑語
※父母這麽好,生給你們漂漂亮亮的樣子,真是人模人樣的,但是你們不要做的不像人樣喔!做人最基本的就是一綱五常、五倫八德,但是你們都不瞭解。初學者很多事都是要慢慢的學習,只要你肯用心,仙佛就會加智慧的。
―語出《論語聖訓・卷三・吾必「謂之」學矣》白話訓
濟公活佛慈悲囑語
※咱們是要認真理修道,有道理的我們要去行,沒有道理的我們就不可妄動。為什麼眾生容易造業?就是因為不明理、就是因為身心言行都未受拘束、放肆的想做什麽就做什麼,所以眾生容易造罪。今日我們要學道理,學的就是做「人」的道理,做「人」要成功,做佛才會有希望,做「人」不成功,那就沒有前途可言。
※我們做人會失敗從小細節就可觀察出來,在小地方就可看出我們修養到哪裡。你們今天要學的不是什麼天花亂墜的道理,而是日常生活中這些最平凡易懂的道理。
―以上語出《論語聖訓・卷三・吾必「謂之」學矣》白話訓
哪吒太子慈悲囑語
※佛是坐著就可以學的嗎?要學做佛事。佛事是什麽呢?就是存好心、說好話、做好事,做好你做人該做的本分、該盡的本分,那就是邁向佛的階梯啦!如若「人」都做不好怎麼成仙做佛咧?剛剛說的孝悌忠信、禮義廉恥要謹記要實行。
―語出《論語聖訓・卷三・吾必謂之「學矣」》白話訓
靈隱道濟慈悲囑語
※從孝悌開始著手!百善孝為先,孝悌不遵守,不要談任何人生的大道理,根本得要握住,明不明白啊?
―語出《論語聖訓・卷四・學則不固》白話訓
藍采和大仙慈悲囑語
※一個人能夠踏踏實實、真心真意的對待別人,在社會上會不會受到人家的重用?或者受到人家的尊敬?道德、良心,走到哪裡都是行得通,不可以用利益來衡量。
※再來說說慾望跟利益,人從出生開始,到長為青年,開始就會喜歡異性。小的時候都知道喜愛媽媽,親愛手足,慢慢長大了,新鮮的玩意兒一吸引,心就不一樣了。再長大一點喜歡異性,心就放在異性身上。再長大一點,心就放在妻子丈夫身上。在社會當中開始要爭取地位,心就放在老板身上,孝順做到幾分?聽了孝道就要好好反省。
※看古時的聖王大舜,他因為父親不明理,後母又嫉妒他、怕他爭家產,要把他趕出去,後來父親真的把他趕出去了,他在荒野中嚎哭。這個舜,在這田野當中,對天嚎泣、對天大哭,賢士們猜他哭什麽?因為他不受到父親的喜愛,父親不高興,所以他覺得很難過?他一點也沒有怨父母,怨他的兄弟。當這個舜耕於歷山,大家因為他的賢明,聚集到他的身邊,形成一個村落。他仍然不會覺得感到開心,因為他還是記得父親,不能夠獲得父親的喜愛,不能夠盡到孝,到最後呢?這個堯,知道他的賢德要把帝位傳給他,請他到非常華美的宮室居住,並且要把兩個女兒嫁給他,他都不會感覺到快樂,還是感到心裡有個缺憾,掛念著他的父母,這樣是不是依孝順?「大孝終生孺父母」,不管是名利,不管是美己的誘惑,這都不動搖,賢士們做得到嗎?用那顆體諒父母的心,感恩父母的心,也來體貼前賢,去默默的體冒前賢為我們一點一滴的付出,非常誠懇踏實的都不動搖,這樣才算是感恩、報恩,是不是?(是)
※在家裡父母照顧的好好,是不是?那麼以後來多學習,促基本的做起。來佛堂掃掃地、做做無畏施,也要把它回去,在家裡實行,這樣父母看到歡不歡喜?(歡喜)從你的行動當中,慢慢去改變。父母以往要你不要出去遊玩,怕你交到壞朋友、怕你荒廢了讀書,都會覺得不耐煩,是不是啊?現在開始都該改掉,那麼你回去變了一個人,才能渡父母來求道,是不是?(是)你有這個孝,對兄弟更是要友愛。以前為了一些事情跟兄弟爭執,長大了為了財產爭,這些都把它改掉,那你才有辦法渡你的兄弟,這樣子,從你身上開始,一個家庭是不是圓滿?(是)
※夫妻間,妻子也要幫助丈夫行孝道,彼此之間都要互相幫助,使他能夠盡孝道,這才是真的好,真的有恩、有義。一個懂孝道的人,會不會做出「外面好幾個老婆」的事情?所以聰明的坤道,就要趕快齊家!那麼乾道呢?更是要好好修,不能受到外面的誘惑!小仙我說道個都是俗事,是不是?(不是)是不是說得太入骨?人的心中沒有道的時候,非常容易受到外界的誘惑,把持不住。有的家庭就是因為這樣而破裂,所以降道,也是拯救每一個家庭,能夠化家家出聖賢,世界蓮花邦。賢士們都為這個理想而出一份心力,好不好?(好)
―以上語出《論語聖訓・卷四・主忠忠信》白話訓
藍采和大仙慈悲囑語
※修道難不難?(不難)那做人難不難?(不難)當真?現在當然說「不難」,但是對境的時候難不難?人往往講時心悟,卻對境則迷,尤其在人世當中轉啊轉的時候,就可以看出一個人有沒有智慧?
―語出《論語聖訓・卷四・無友不如己者》白話訓
濟公活佛慈悲囑語
※家裡面父慈子孝,兄友弟弟恭,夫妻相敬如賓,那堪稱是圓融啦!人道上是可以稱做圓融啦!那你們有沒有啊?(還沒有,在努力)還知道要努力其實也不錯啦!對不對?總比自己不知不覺,手指頭總是指別人來得好啊!
※徒兒們要知道修辦講求的就是「知行合一」,你知道的和你要付諸行動的,一定要一起實踐、一起做出來,這才是知行合一。如果你心裡總是知道,但是不表達出來,始終改變不過來,那就沒有知行合一了;不要說成佛難成,就算做人也不會成功啊,這也是很基本的人道、做人處事的道理。
―以上語出《論語聖訓・卷三・言而有信》白話訓
哪吒太子慈悲囑語
※做人辛不辛苦啊?但是,還是得要做人,要面對現實!總不能一直逃避,對不對?再怎麼困難,日子再怎麽過不下去還是得面對。徒兒們都說得出來,但是,心境有沒有做到真正去面對呢?還是消極的埋怨、逃避?當你碰到挫折困難時,還是會很容易消極的逃避、抱怨,很積極去面對問題,積極的用自己的智慧來面對,這個就是要修道啊!
※唯有透過修行,才會有那個智慧去面對所有的事情、所有的狀況。要不然你永遠都會在一個圈圈裡面轉不出水,永遠被煩惱、七情六慾困得走不出來。
―以上語出《論語聖訓・卷三・雖曰未學》白話訓
濟公活佛慈悲囑語
※要把心中物先放下,什麼是「心中之物」?俗話說得好:「擒山中之賊易,除心中之賊難。」你心中的賊擒住了嗎?知還得行,知不代表你就做得到,但做得到的人他一定知,聽懂嗎?(懂)如果能夠除心中之物,成聖賢有什麼難啊?
※五常是哪「五常」?(仁義禮智信)自性本自俱足,是嗎?(是)是你行出來了嗎?(沒有)那你就五缺了哦!那你自性就缺一個大洞,那該怎麼補?有沒有想過該怎麽辦?「生死事大,無常迅速。」自性本俱足,圓陀陀?(光灼灼)可是為什麽五常在你們身上沒有顯現呢?是不是該反省一下?(是)所以聽道理就是要把心找回來,找回什麼(自性心)世事難料,就想找到這樣的心而已啊!
※什麼是「正心」?怎麼做?不知該怎麽做就叫不知所措!人啊!如果失去方向就不知所措,好像走在十字路口當中,東西南北你要走那一方?徒兒!(O班員:光明大道)怎麼做才朝向光明大道的方向去,要有個明確方向。修道人要明白自性主,我在哪裡?方向要明確你才不會人云亦云,隨波逐流聽懂嗎?(懂)
※「正心」為師今日的見解是:「思無邪」。什麼是邪念?凡是不合道的都是邪。什麽是不合道?非份之想、打劫放火、貪嗔痴愛慢、十惡⋯,哪「十惡」?(身:殺、盜、淫;口:惡口、妄言、兩舌、綺語;意:貪、噴、痴)出入不正當的場合是不是踏入火坑?(是)吸毒、閱讀不堪入目的書籍跟影片、抽煙、喝酒這些都不要做,選擇你身邊的朋友,懂得去接近善知識,聽得懂不懂?(懂)接近善知識可以開啟你的智慧,可以讓你不誤入歧途,懂嗎?一小步踏錯可是步步錯,萬劫不復那才慘。
※你看到別人做錯了,你還跟他重蹈覆轍,那叫做什麼?「明知故犯」就是沒智慧!修道人要有智慧啊!你有智慧才能一步一步踏上光明之路。
※正心從「思無邪」開始,修身從「孝悌之道」做起,好不好(好)。佛堂有事要當仁不讓,不要放棄可以行功了罪的機會;修道人要有志氣,要爭氣,不要互相洩氣,好不好?(好)上天看每個人都是一個棟樑之材,棟樑責任重不重?(重)每個人都是重要的棋子,要自己看重自己,別人才會看重你,「自重而後人重之,自毀而後人毁之。」
―以上語出《論語聖訓・卷四・無友不如己者》白話訓
資料來源:《光明的智慧》第20冊(南投縣:光慧文化,2024年10月一刷),頁7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