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元二〇一八年十一月十八日 民國一〇七年歲次戊戌十月十一日 仁川 禮德壇
              韓國 壇主曁五年進修人才班 恭求仙佛慈悲指示訓
   壇主實務認真學,經訓修持心性覺;
   信念堅固護團隊,人才專精各進階。
   壇主精進,內聖外玉志豪傑;
   壇主誠敬,明道致用盡力推;
   壇主團結,守住佛堂人和諧;
   壇主發心,樂道不疲理追隨;
   壇主了愿,天職擔當作箴規。
   吾乃
  濟公活佛,奉
皇母容,復問賢徒否安平?主敬存誠待批明。哈哈!
重相逢,喜心中,不遠千里繫道情。
道情濃,天恩崇,覺悟此生放光明。
好不好?
望人群,風風雨雨寒沁,路窮處,急切問津;
崇山峻嶺,無影山前谷神,道本不遠人。
一指印,豁然開,貫古今,明白累世修善因;
今生愿了果,可貴一心真,修辦緣,師徒情深;
不問悲與苦,但求報天恩,祈願共此心。
南屏山孤獨,尋愛徒傾訴,可否相伴觀心湖?
落地生根住,壯志山河鋪;信源自覺悟,心莫忘最初。
                 語寄:一指印
                     哈哈!
  翻譯跟著,一句句傳達師心。師徒情,一指印,早已相約來註定。愛
徒啊!為師守愛徒,尋找愛徒,辛苦嗎?今日至此,掌握機會,好好學
習。今日發心了愿進,立愿行功更積極。看看吾徒,認清自我之天職,定
位清楚;言行合一不亂步,遵循佛規邁道途。
  徒兒啊!師徒相會,容不容易?不容易,那是形象:願徒在心中,時
時與師相會。心中有否藏著心事、苦悶煩惱?不要困擾,心中煩事找方
法,找前賢、有智慧者,互相協助,走出困境。好不好?
(省略鼓勵各壇之慈訓)
愛徒身擔眾生命,解脱苦海己當前。心中墨礙無困綁,靜心修煉更超凡。
不畏阻礙而退轉,立下志愿光明前。心事訴與為師聽,莫要困擾己心田。
為師相信吾愛徒,定能成長更超前。莫再悲傷更勇敢,智慧提起聚群賢。
好不好?
今日難得心語談,菩薩關心立佛壇。為師轉筆菩薩述,徒兒保重信心傳。
                            哈哈止。
   法天之高明,法地之博厚,大公無私也。
   真修者,要有:
   容人之雅量、成人之德量、
   識人之氣量、濟人之志量、
   敬人之度量、愛人之心量、
   助人之能量、渡人之力量。
   昔以八觀六驗,論人之明,閱人之厚。
   志士仁人,為佛堂薪傳之本;
   修己安人,為聖業輝煌之源。
   此生幸逢正法,火中栽蓮識根由;
   此志不容稍懈,盡心知性立千秋。
   吾乃
  不休息菩薩,奉
皇母畢,問崇德人否安怡?平心靜氣除私慾,靜心平意待訓語。哈哈!
  大家開心歡喜嗎?今天重要的日子,眾等更發心,感謝天恩賜機會!行功了愿,要自動,要自覺,要自悟。修辦過程,身體力行,不怕苦;苦中得甘,即得甜果。有付出者,更體天意;聖道殊勝,今世應運,大家有緣齊相聚,皆是抱持學習的心。是不是呢?每個人都很重要,每個人都是寶。寶中寶,要感恩;寶中寶,才能知善用,應事來發揮。勿浪費,勿輕視此生良好的機緣。
  今天鎮壇,接老師鎮壇之後,標題為〈深根固本〉知而行,行而說,行者、說者皆非空談。懂不懂?
  壇前點傳心中所想,定有規劃;既有規劃,也須有人共同護持。你們都是發大愿,也經歷大風浪;風浪之中,吸取經驗。海上波濤甚洶湧,駕舟者、掌舵者,要時刻觀風向、避危難。是不是呢?一人身緊多少眾生啊!放下我執,用公心、天心來處事準沒錯。多聽多問,一視同仁;關愛未來佛,眾佛心愿,一起達成。你們都是慈悲喜捨一真佛,是不是啊?是不是呢?
  自己知曉起心動念,莫忘眾生;慧命延續,可大可久。各素其位,佛堂順應良好因緣,用心得天助,不因眼前小困阻而喪志。吾與你們皆救渡有緣眾生,鞏固道務,韓國道務由一點一滴,漸而發展更寬闊;始終抱持堅定信念,好不好?
 
(省略鼓勵個人之慈訓)
  今日明白己之心愿,立愿了愿,莫忘報恩。見見大家都是有心來開創,自己聖途,自己前往;探究此生,莫要白來走一回。班程開設,我一定陪伴大家。成長中更堅強,固守根本;人人安康,聖業輝煌,指日
可待。
今日圓滿這一場,無限感懷記心房。眾崇德人抱希望,相信自己聖業昌。
聖凡兼顧不可忘,修身齊家行正方。陪眾賢良手攜手,心心相連奔康莊。
大家保重!法喜無量!哈哈止。
| 〈深根固本〉 壇主實務認真學,經訓修持心性覺; 信念堅固護團隊,人才專精各進階。 壇主精進,內聖外王志豪傑; 壇主誠敬,明道致用盡力推; 壇主團結,守住佛堂人和諧; 壇主發心,樂道不疲理追隨; 壇主了愿,天職擔當作箴規。 | 濟公活佛慈訓 | 
| 法天之高明,法地之博厚,大公無私也。 真修者,要有: 容人之雅量、成人之德量、 識人之氣量、濟人之志量、 敬人之度量、愛人之心量、 助人之能量、渡人之力量。 昔以八觀六驗,論人之明,閱人之厚。 志士仁人,為佛堂薪傳之本; 修己安人,為聖業輝煌之源。 此生幸逢正法,火中栽蓮識根由; 此志不容稍懈,盡心知性立千秋。 | 不休息菩薩慈訓 | 
 
資料來源:《2018年發一崇德各國壇主班聖訓彙編》(南投縣草屯鎮:發一崇德聖訓中心編輯,2019年2月),頁554-55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