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2024-12-17

《文昌帝君丹桂籍》(文昌帝君陰騭文)

《文昌帝君丹桂籍》文昌帝君陰騭文

帝君曰:吾一十七世為士大夫身,未嘗虐民酷吏。救人之難,濟人之急。憫人之孤,容人之過。廣行陰騭,上格蒼穹。人能如我存心,天必賜汝以福。

於是訓於人曰:昔于公治獄,大興駟馬之門。竇氏濟人,高折五枝之桂。救蟻中狀元之選,埋蛇享宰相之榮。欲廣福田,須憑心地。

行時時之方便,作種種之陰功。利物利人,修善修福。正直代天行化,慈祥為國救民。

存平等心,擴寬大量。忠主孝親,敬兄信友。和睦夫婦,教訓子孫。毋慢師長,毋侮聖賢。

或奉真朝斗,或拜佛念經。報答四恩,廣行三教。談道義而化奸頑,講經史而曉愚昧。

濟急如濟涸轍之魚,救危如救密羅之雀。矜孤恤寡,敬老憐貧。舉善薦賢,饒人責己。措衣食周道路之饑寒,施棺槨免屍骸之暴露。造漏澤之仁園,興啟蒙之義塾。家富提攜親戚,歲饑賬濟鄰朋。

斗秤須要公平,不可輕出重入。奴僕待之寬恕,豈宜備責苛求。印造經文,創修寺院。捨藥材以拯疾苦,施茶水以解渴煩。點夜燈以照人行,造河船以濟人渡。

或買物而放生,或持齋而戒殺,舉步常看蟲蟻,禁火莫燒山林。勿登山而網禽鳥,勿臨水而毒魚蝦。

勿宰耕牛,勿棄字紙。勿謀人之財產,勿妒人之技能。勿淫人之妻女,勿唆人之爭訟。勿壞人之名節,勿破人之婚姻。勿因私讎,使人兄弟不和;勿因小利,使人父子不睦。勿倚權勢而辱善良,勿恃富豪而欺窮困。依本分而致謙恭,守規矩而遵法度。和諧宗族,解釋冤怨。

善人則親近之,助德行於身心。
惡人則遠避之,杜災殃於眉捷。
常須隱惡揚善,不可口是心非。
恒記有益之語,罔談非禮之言。
翦礙道之荊榛,除當途之瓦石。

修數百年崎嶇之路,造千萬人來往之橋。垂訓以格人非,捐貲以成人美。作事須循天理,出言要順人心。見先哲於羹牆,慎獨知於衿影。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永無惡曜加臨,常有吉神擁護。近報則在自己,遠報則在兒孫。百福駢臻,千祥雲集。豈不從陰騭中得來者哉!

資料來源:《桃園明聖經·三聖經》(嘉義市:玉珍燒局出版社,民89年元月21刷)

小編注:
「三聖經」(三省經):《文昌帝君陰騭文》、《太上感應篇》《關聖帝君覺世真經》 



白話翻譯

文昌帝君說:我(文昌帝君)第十七世時作一個地方的父母官,從沒有做過對不起群眾和下屬的事,時常幫助別人度過困難,接濟別人一時的貧困,憐憫別人的孤兒,容忍、寬恕別人的過失,廣泛的行善積德,上合天心。有人如果像我(文昌帝君)這樣有好心腸,上天必定賜福於他!

於是文昌帝君就訓勸世人說:漢朝時的東海人於公,做地方官時,審案量刑公平合理,昭雪冤屈,民眾允服。曾經修理家門,就造了一道能容納四匹馬經過的大門。有人問何必修那麼大?他說,他做官多積陰德,從未冤枉好人,後代必定興旺發達,省得以後再改建了。後來他的兒子果然做了丞相,孫子也做了御史大夫。

五代時的燕山人竇禹鈞,三十多歲時還沒有兒子,有一次他夢見他祖父對他說,你不但沒有兒子,而且還很短命,宜快點多積陰德來挽回天命。竇禹鈞於是力行善事,救濟別人,廣積陰功。數年以後,連生五子,五子都聰明俊偉,而且高中科舉,五個兒子都做了官,他本人也活到八十有二。

宋朝有兩兄弟宋郊、宋祁,在讀書的時候,有個僧人替他們看相,說弟弟會考中狀元,大哥也會榜上有名。十幾年後考完春闈,又遇到那個僧人,他對大哥宋郊說,你風采奕奕,精神飽滿,更勝往昔,必定曾經救活數百萬的生命,這次考試,弟弟宋祁固然可以考上狀元,然而你的功名也不在他之下。原來宋郊在十多天前,在廳堂下見到螞蟻穴被大雨沖毀,於是編了竹片,使螞蟻渡水而活。同一年殿試,哪能有兩個狀元?宋郊心中很是疑惑。等到放榜,宋祁第一名,宋郊第三。然而當朝太后認為弟弟不可在哥哥之前,於是就擢升宋郊為狀元了。

楚國的孫叔敖,有一次出遊,遇到一條兩頭蛇,他就殺死並掩埋了。回家後,他愁得連飯也吃不下。他母親問他發生了什麼事,孫叔敖哭著說,聽人說如果見到了兩頭蛇就會死亡,我已經見到了,害怕離你而死。他母親問,那條蛇在哪裡?孫叔敖說,恐怕其他人看見,已經殺死並掩埋了。他母親說,不要害怕,聽人說有陰德的人必定有善報,你必會在楚國出人頭地!後來孫叔敖果然做了楚國的宰相。

由此可見,想增廣你的福氣,必須要心地好,時刻方便別人,積累種種陰德,利益他人,多做善行而積累福分。就像:以正直的德性教化世人,心地慈祥,愛國為民;寬宏大量,平等待人;忠於君主,孝敬雙親;尊敬兄長,待友誠信;夫妻和睦,教育子孫;不得對老師、長輩傲慢無禮;不得譏謗聖賢教誨。

或者敬奉天仙,朝禮北斗、星宿;或者拜佛念經,早晚參禪打坐;報答天地恩、父母恩、國家恩、師友恩(此四恩同「天地君親師」五恩),尊奉佛、道、儒三教;談道理教化奸詐的人,講經史開解愚昧的人。

救急就像挽救快乾死的魚一樣,救危就像挽救被網住的鳥一樣;矜哀孤兒,撫恤寡婦;尊敬老人,憐憫貧窮;尊崇善人,推薦賢能;對人恕,對己忍。

用來稱東西的秤準確公平,不可短斤缺兩;寬恕對待雇用的工人,不可尖酸刻薄,責備苛求;出錢、出力捐印經書和善書,修建或修葺寺廟;施捨藥方來醫治別人的疾病,布施茶水使路人解渴去燥;在道路旁放置燈火方便行人,在河流里設置船隻供人渡水。

或者經常買生物來放生,或者常常吃齋持戒避免殺生;走路時常常留意,不要踩到蟲子和螞蟻;嚴禁菸火,不火燒山林;不在山上捕捉飛禽走獸,不到河溪邊毒殺魚蝦;不宰殺耕牛,不隨便丟棄字紙書籍。

不謀奪別人的財產,不嫉妒別人的技藝才能;不姦淫別人的妻子女兒,不要唆別人互相爭鬥及慫恿別人訴訟;不破壞別人的名譽,不破壞別人的婚姻家庭;不因為個人私仇而使別人兄弟不和,不因為小小利益而使別人父子疏遠;不倚仗有權有勢而欺辱善良的人,不仗著富有而欺凌窮困的人。

依本分,謙虛謹慎,守規矩,遵紀守法;同宗同族互相和諧,有怨有仇互諒互解;親近善人,有助於身心德行;遠避惡人,杜絕災殃;經常讚嘆別人的善事,不宣揚別人的惡事;不口是心非,講一套做一套。

剪除阻礙道路的荊棘,搬走障礙道路的瓦石;修整幾百年來崎嶇不平的道路,建造人們來往的橋樑。留傳訓言供後人鑑別是非善惡,捐贈錢財成全別人的好事善事;做人做事遵循天理,說話合乎公道人心;吃穿住行,時刻想念聖賢教誨;獨行獨臥,始終慎如眾目睽睽。

不造作種種惡事,身體力行去做種種善事,這樣就永遠沒有災星加禍,常常會有吉神照耀護佑,總而言之,近報自己得福,遠報子孫受益。百福臨門,萬事吉祥如意,難道不是從積累陰德中得來的嗎?

 《文昌帝君陰騭文》成文考

《文昌帝君陰騭文》,又稱《文昌帝君丹佳籍》,簡稱《陰騭文》或《丹桂籍》,為一系列託名「文昌帝君」所作的勸善書。當代學者根據該文首句的來源,判斷《陰騭文》的成書年代不會早於元代,甚至是末的作品。

現今人們多視文昌帝君為主司文運之神,但其神格卻曾經歷長時間的發展與變化。「文昌」原為星座之名,《史記天官書)即以位於北斗七星斗魁上方的六星為「文昌宮」·宋代由於科舉盛行,多位主司文運的神靈受到瀟書人的崇拜,包括:魁星、朱衣神與梓童神等。到了南宋,原本流行於四川的地方神靈。一梓潼神,逐漸與文昌信仰結合。元代延祐3年(公元1316年),仁宗(1311-1320)敕封梓潼神為「輔元開化文昌司錄宏仁帝君」,自此確立梓潼與文昌兩種神格的結合,文昌帝君成為主司文運的主要神只之一。

《陰騭文》全文共計745個字,篇幅不長。其中作為標題的「陰騭」二字,原有暗中助益之意。《尚書・洪範》即有「惟天陰騭下民」,乃指上天在冥冥之中保祐百姓。其後凡是暗中行善而不欲人知,便稱「陰」,或叫「陰功」、「陰德」;而廣行陰騭或累積陰德之人,則能招致福祥報應,如同《淮南子人間》所謂:「有陰德者必有陽報,有隱行者必有昭名。」但從文昌帝君的神格與《陰騭文》的內容來看,這部作品寫作之時,似乎預設了讀書人或士大夫作為主要的讀者對象,向其強親累積陰德對於招致福祥的積極作用。一如該文開篇,文昌帝君便自降言第17次轉世即為士大夫身,因為經常「救人之難,濟人之急,關人之孤,容人之過,廣行陰騭」,故而能夠「上格穹蒼」,因此以此勉勵世人如祂這樣存心,累積陰德,必能獲獲得上天賜福。

除了以文昌帝君自身為例,文中還列舉了于公、竇禹鈞(又稱燕山)、宋郊、孫叙敖等四個士人善行得報的故事,作為例證,同時羅列了諸種有益於福報的善行,包括:個人的品德修待(正直、慈祥、忠孝、友像)、以佛道儀式回報眾恩(奉真朝斗、拜佛念經)、賑濟親友孤苦(施捐衣食、茶水、藥材、棺槨)、護命放生、修橋造路、點燈濟府等,同時戒止一切惡行、揚善隱惡。「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如此即能常得吉神的護祐。

《陰騭文》所宣揚的「陰德」觀念在後世有很大的影響力。明清士人特別流行 一命,二連,三風水,四陰德」的觀念。人們行善的目的即在累積陰德,冀求改變命運或者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對於士人而言,所追求的人生目標多在登科及第,而文昌帝君又被視為主掌天曹桂籍文運之事,因而多以瀟誦或奉行文昌帝君所訓示的教識,以求功成名就,因此後世《陰騭文》又稱《文昌帝君丹桂籍》。

清明初期,已經流行多種《陰騭文》的注釋、圖解版本,諸如:(陰騭文注證)、陰騭文廣義》、《陰騭文圖說》等。而《陰騭文》也多與其他善書合刊,如乾隆年間(公元1736-1799年)成書的《匯編功過格》、《同善錄》、《敬信錄》都收有《陰騭文》,清代中葉以後,《陰騭文》則與《太上感應篇》、《關聖帝君覺世真經》並列為「三聖經」,或稱「三省篇」,成為最通俗化的三大勸善書。

【撰寫者】

張超然(輔仁大學宗教學系所副教授)

【參考文獻】

  • 王見川、皮慶生。2010。《中國近世民間信仰:宋元明清》,頁232-260。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酒井忠夫著。2010。《中國善書研究)增補版上卷(劉岳兵、何英鶯譯),頁415-444·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 陳霞。1999。《道教勸善書研究》,頁56-64,成都:四川巴蜀書社有限公司。

  


【近一週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