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2024-10-06

《不休息菩薩慈訓輯要·永續聖業篇》:希望

西元二〇一〇年十一月四日 民國九十九年歲次庚寅九月二十八日
印尼 三馬林達 崇慧佛院安座

希望是給每一位修道人;
希望是給每一位真修人;
希望是給每一位悲憫人;
希望是種在每一個人的手中。
用慈悲與喜捨,救渡天下每一個眾生;
用真誠、真心、真意,來成就天下眾生。
沒有自己,所謂成功;
沒有自己,所謂勝利;
沒有自己,所謂擁有;
然一切俱足之,乃是天下眾生得之也。

  我們修辦道一定要有志向,不怕慢,只怕站。這尤其點傳師領了命,你就要辦道開創;你就要更用心規劃,捨身辦道。用無為的心,對天、對事、對人;只是要渡化眾生,成全眾生,沒有所謂自己的,而是天下眾生的。是不是啊?(是!)這是點傳師應該做的本分,對嗎?

  而講師代天宣化,你們用心要學習聖賢,好不好。跟你們點傳師,有德前賢學,用心不同,成就自然也不同。好好落實三多四好,這不是看看數字,而是上下一心,自己修得好,自然你渡化別人就容易;自己多用心在每天的省思,也是提昇心性。好不好?

  所以,本地人本當要感謝你們點傳師,將大道帶來此地;感謝老祖師師尊師母老前人,將這大道散播在人間,用在世一輩子的生命歲月,為了眾生,從不退縮,沒有藉口。所以,身為崇德人,更要將這大道,一條金線,好好握牢,用感恩、報恩來感謝老祖師師尊師母老前人。好嗎?

  道場要能好,還要更好。不論在哪個地方,哪樣事情,一定要提昇。比方今天這音樂,聽得好,是道場創作歌曲。從創作中、從辦事中,都要用智慧。老的創作者有專業,還要提昇新的人才。大家用公心一念,沒有嫉才,沒有比較,任何創作,要創作出道場德風――儒風、儒行,才是與社會靡靡之音有不同。周公制禮作樂,就是要給予世人有正念、正知、正見的根本;而我們崇德道場也是要一股清流,真正與世不同流合污。

資料來源:《不休息菩薩慈訓輯要》(南投縣草屯鎮:光慧書局,20179月初版),頁132-135

《不休息菩薩慈訓輯要·永續聖業篇》:開荒人

西元二〇〇九年三月七日民國九十八年歲次已丑二月十一日 緬甸 仰光 開元佛院
發一崇德緬甸眾後學恭請 不休息菩薩結緣

開荒人,愿力深宏,至誠感佩。
開荒人,深謀遠慮,才能卓越。
開荒人,智仁勇備,胸懷慈悲。
開荒人,真心不悖,濟世不悔。
開荒人,發心不退,精進不懈。

資料來源:《不休息菩薩慈訓輯要》(南投縣草屯鎮:光慧書局,20179月初版),頁131

《不休息菩薩慈訓輯要·永續聖業篇》:開荒闡道者

西元二〇一一年五月六日 民國一〇〇年歲次辛卯四月初四日 光慧 崇德佛院
各道場負責群與國外開荒點傳師恭請 不休息菩薩慈悲指示訓

開荒闡道者,必嚴備德性涵養,以示眾人。
開荒闡道者,必嚴守節操戒律,以正道風。
開荒闡道者,必嚴遵佛規禮節,以啟信眾。
開荒闡道者,必嚴俱公心任才,以培後進。
開荒闡道者,必嚴達規範準則,以期展宏。

資料來源:《不休息菩薩慈訓輯要》(南投縣草屯鎮:光慧書局,20179月初版),頁130

《不休息菩薩慈訓輯要·永續聖業篇》:如一

西元二〇一四年六月廿二日歲次甲午五月廿五日 馬尼拉 寶德壇
菲律賓道務中心華語壇主班

真心善性表敬意,誓愿達成志不移,以能心口如一。
言出必行中規矩,樂道好禮才德聚,以能言行如一。
承上啟下橋樑繫,循規蹈矩仁義居,以能上下如一。
誠中形外無憂懼,自省內修聖賢希,以能內外如一。

資料來源:《不休息菩薩慈訓輯要》(南投縣草屯鎮:光慧書局,20179月初版),頁129

《不休息菩薩慈訓輯要·學修講辦篇》:修辦道始終一貫

西元二〇〇八年十一月十五日民國九十七年歲次戊子十月十八日 多倫多 仁德佛堂
加拿大多倫多眾後學恭請 不休息菩薩結綠

雪花一朵一朵,紛飛漸飄落;人才一波一波,湧進多倫多
敲喜鑼,福音播;明師求,尋脈絡。
日月合明,晨星光耀爍;飲水思源,大道廣傳說。
駕起三曹普渡船舶,慈心悲愿,引渡漂泊。
以正知正見為槳舵,南針羅盤,方向明握。
不因考魔,而道念減縮;不因財帛,而迷失自我。
啟開智慧通天妙鎖,點燃光明徹地聖火。
行道無人我,奉獻犧牲作。
明志淡泊,心胸開闊;自在灑脫,天地遼闊。
光陰逝如梭,珍視勿蹉跎;立志效聖佛,大愛遍娑婆。
大同宗旨,扶眾之傾弱;金聲木鐸,為世之楷模。
修辦道,是一生最大的絕活。
璞玉經雕琢,歲寒有松柏;成長歷練過,承天重任託。
修辦道,是一生永不悔的執著;
跳脫人事紛擾的漩渦。
修辦道,是一生永不變的執著;
實現對天許下的承諾!

大道傳世三期接白陽無字
典成證本明裡一叩表至
者如神神感化眾生彼岸
堂入室找本理心法今朝
一貫菩提下根基通天
上敬意真誠用,心以道展良
文能武好修農工商一併
理入世誠心之以情別人
理法修智仁奪錦標證道
道而行莫偏之真理貫塵
塵假景今感性知行任西
拉西牽金線保苦口渡今
生不息由此開玄關志修
明白白生死世浮雲緣必
歷此生知擁道有德瑞氣
雲駕霧心清化心靈智慧
華情愛以大眾憐憫到始
成佛仙菩薩此定位龍華
中日月光明徹己心不復
濛細雨人生經挫折大道
證金剛始終以至誠行道恆。
知道嗎? 

  在此紛亂的世紀中,只有保持原來之心,只有抱持初發之心,才能抵制洪流的侵襲,才能跳脫人事的限侷。望我後學,抱道始終貫,修行無悔怨;以真心應天,以慈心渡人,以悲心勸化,以捨心拋下成見;方成大格局,方臨大事件。完成三曹普渡之大愿,須要大家同心協力,不分彼此,見道成道,再接再厲,始終一貫之進行。

資料來源:《不休息菩薩慈訓輯要》(南投縣草屯鎮:光慧書局,20179月初版),頁123-126

《不休息菩薩慈訓輯要·永續聖業篇》:修辦以德樹身

西元二〇〇八年十一月十六日中華民國九十七年歲次戊子十月十九日 臺南 濟德宮
臺南道場眾後學恭請 不休息菩薩結緣

  想一想在道場,已經數十年載了,而修辦的路程上,你盡心了沒?你用心了沒?真正投入多少呢?替師傳道,就當要以德樹身無有退縮,無有藉口;行功立德,哪分什麼年齡道齡啊!不認理,即會自己誤了自己。辦道是為上天,為救眾生,為了發一崇德,為了老祖師師尊師母老前人,不能只是為了自己。修道辦道,蓋棺論定時,你所留下的是什麼?好自體悟!體悟啊!

  辦道,每個點傳師緣份都不一樣;各順因緣,非是每一個人都能夠辦出一大片。雖然,當未能開創出宏展道務時,也要能夠修全自己的德性修辦,修辦,離開了「修」,就「辦」不全,難能辦開道務啊!所以,我對你們每個點傳師的寄望,你們要知道,責任在你們肩上;希望在道場的下一代,好好培養,好好認準方向目標。

  希望日後大家努力,為崇德道場再綻光輝;把崇德旗幟插在每一處,讓萬家生佛,這就是我的愿。救渡苦海眾生,這一路無怨無悔,無有所求,只為崇德人,只為崇德子弟兵,付出我畢生之力,真心真誠開創荒地。一路上,流過多少淚,流下多少汗!一篇篇血淚史,一段段聚成塔!為了了愿,為了後學,為了眾生,我不求什麼!不求什麼!

資料來源:《不休息菩薩慈訓輯要》(南投縣草屯鎮:光慧書局,20179月初版),頁127-128

《不休息菩薩慈訓輯要·學修講辦篇》:聖賢之路

二〇一四年六月廿二日歲次甲午五月廿五日 吉隆坡 臨時佛堂
吉隆坡道場吉隆坡、芙蓉、太平、關丹區壇主講師班

聖賢之路,必經坎坷蜿蜒。
聖賢之路,必是手足重繭。
聖賢之路,必有考驗難關。
聖賢之路,必當步履蹣跚。
聖賢之路,必定忍受熬煎。
聖賢之路,必存初心強堅。

資料來源:《不休息菩薩慈訓輯要》(南投縣草屯鎮:光慧書局,20179月初版),頁122

《不休息菩薩慈訓輯要·學修講辦篇》:精神指標

西元二〇〇八年十一月一日中華民國九十七年歲次戊子十月初四日 臺中 崇仁大樓
臺中道場全體後學恭請 不休息菩薩結緣

精神指標

講道者,必先力行辦道,方有領悟,以達落實。
修行者,必先謙虛學道,方可提昇,以奠基礎。
引方向者,必先才德郁茂,方能穩立,以創格局。
杆模範者,必先自身圓滿,方行教化,以樹根本。
持古聖先賢之精神
 為已修行之指標
日日革新,時時反省。
觀照己心,否大公無私?
觀照己行,否無為濟眾?
觀照己念,否正知正見?
觀照己為,否聖賢行誼?
時中不離「精神指標」,以惕修道,以習天心。
日常參悟,正己正人,推道行則,涵養五德。
躬身力行,助化道場,濟眾歸航,以達精神指標之宗旨。

資料來源:《不休息菩薩慈訓輯要》(南投縣草屯鎮:光慧書局,20179月初版),頁120-121

《不休息菩薩慈訓輯要·學修講辦篇》:學道君子

西元二〇〇八年十月十九日中華民國九十七年歲次戊子九月二十一日 菲律賓 齊德壇

菲律賓道務中心眾後學恭請 不休息菩薩結緣

 

學道君子

認理為宗;以立德為命;以躬行為要;以盡心為端。
不妄動;無妄想;無雜思。慎心物於隱微之間。
學道學佛,內心要充滿正氣;
真正為眾生性命大事而著想,而非求表面之名相。
故真修者,
自強、自愛、自尊、自重。
不知自強,怎能自愛?
不知自愛,又怎能有廉恥之心?
不知自尊,豈能自重?
不能自尊,怎能展現修者志節與情緣?
不知自重,又怎能愛護自己?愛護眾生?
愛護道場?愛護慧命?
故當自己期許:「內心充滿浩然正氣」。
傲氣不可有,傲骨不可無。
志在聖賢,則為聖賢之事;
志在君子,則為君子之事。
做天下第一等人;行天下第一等事。
辦天下第一等事,以求無愧 天恩師佛無愧眾生、無愧自己。

資料來源:《不休息菩薩慈訓輯要》(南投縣草屯鎮:光慧書局,20179月初版),頁118-119

《不休息菩薩慈訓輯要·學修講辦篇》:正知正見 正心正念

西元二〇〇八年八月十七日中華民國九十七年歲次戊子七月十七日 香港 崇德佛堂
香港道務中心眾後學恭請 不休息菩薩結緣

正知正見 正心正念

修道人生一秉初衷,
效法古聖,培君子,行仁風;
貫徹古德,重振風。
而一切之真修,皆於「正」字,
以二六時中之拳拳。
正其心性」,無妄於舉止之動靜中;
正其見」,視於明,於進退之中。
正於知」,無偏無頗;即時中皆「念念純正」。
故修道,
論功夫所用,全然在「正知正見」,
存「正念」、用「正心」,放乎一切,
即行道於世間,便不離古聖之道。

資料來源:《不休息菩薩慈訓輯要》(南投縣草屯鎮:光慧書局,20179月初版),頁116-117

【近一週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