襲明章 第廿七 |
第廿七講 至善的人 |
善行無轍跡。 .轍跡:車子行駛的痕跡。 |
至善之人行善於天下,心裡沒有虛偽的做作,也沒有想讓別人知道的念頭,心中絲毫不留下行善的痕跡。 |
善言無瑕謫。 .瑕謫:瑕,玉上的斑痕,比喻過錯缺點。謫,音「折」,責備。 |
而且,他說話的時候,純粹是自然本性的流露,所說的話就是真理,既然是真理,當然能讓人心服口服,所以就沒有缺點讓人責備。 |
善計不用籌策。 |
他的心就是佛心,所以他做事不用什麼計劃,一行一動都是仙佛的顯現。不像凡人,想做好一件事情,都得用盡心機;結果,無論怎麼算、怎麼計劃,所做的事還是離不了因果輪迴的循環。 |
善閉無關楗。 .關楗:關門的木閂。橫的叫關,豎的叫楗。 |
再者,至善之人的心境是物我兩忘、自然無為,不執著身外之物,所以他的心門不必上鎖,別人也偷不了他那解脫之心。不像凡人巧設機關之門,裝設門鎖,可是還是被奸詐之徒破壞。 |
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 |
至善之人立了誓願要救渡天下眾生,時時刻刻不會將這個誓願忘記,因此,天下人也時時刻刻沒有忘記他的恩德。像這種不必立下條約,不必交換信物的約定,是沒有人可以解開的。不像凡人,就算以信物約定,或是立了契約,看起來好像用約定將兩個人綁住,可是到頭來還是難免有一方黃牛,而破壞了雙方的約定。
|
是以聖人常善救人。 |
由於聖人具有以上至善的心境,因此,時時懷著善良的本心去救助別人。他認為教育是沒有分別的,他不嫌棄人的貴賤與貧愚,都是一樣的施予平等的教化。
|
常善救物。故無棄物。 |
他的心與萬物合而為一,無論對動物、植物,都沒有毀損與輕棄的念頭。這就是聖人承襲了古人光明的德性啊! |
故善人者。 |
所以,至善者的言行很合乎大道,就能成為不善之人的老師;而不善之人的作為,則成為至善之人警惕自己、教化眾生的材料。 |
不貴其師。不愛其資。 |
但是,德性至善的人不會執著導師的身分,他希望每個人都是至善的人,所以,他希望以後再也沒有不善的行為的實例,成為他借鑒的材料。 雖然他有超人的智慧,但卻是大智若愚。這才是瞭解真理的人,更是悟到精深之道的人。 |
資料來源:《道德經:老子演譯》(臺中市:光慧文化,2015年9月),頁129-132。
小編注:
本章的「善計不用籌策」,其他版本有:
- 1.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道德經》:「善數不用籌策」
- 2.廖玉琬《給想看懂道德經的初學者》:「善數不用籌策」
- 3. 西漢.馬王堆墓《老子甲道經》:「善數者不以檮(籌)𥯻(策)」
- 4.西漢.馬王堆墓《老子甲道經》:「善數者不用篿策」
- 5.北京大學所藏的西漢楚竹書《道德經》:「善數者不用檮(籌)筴(策)」
- 6.唐朝.《老子》傅奕本:「善數者無籌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