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2024-05-20

【四、修身培德已為先】

藍采和大仙慈悲囑語

※每一個人要能夠修身,先誠自己的意,一個人修道能夠修身,能夠培德,希望從你本身做起,如果每個人修道都能以身作則來教導眾生,讓這個社會、這個國家越來越安平,每一個人的理想,希望這個世界能夠大同,所以每一個人都要從本身做起,素其位而行,盡自己的心力。―語出《論語聖訓・卷一・而好作亂者》白話訓

 

濟公活佛慈悲囑語

※逆水行舟,凡事逆來順受,學習一份涵和忍辱的心,遇到不如意也不要氣餒,傷心憂愁的時候,要化悲傷為力量,歡喜之時也不要得意忘形,懂得內斂修持,才能培養更穩重的德性。

―語出《論語聖訓・卷一・而好作亂者》白話訓

 

藍采和大仙慈悲囑語

※如果你常常因為別人做錯事而怒罵,或者惱羞成怒的態度不好,人家會怎麼說呢?會說這個修道人沒有涵養,一點都不像修道人,所以做任何事情,你都要能夠仔細的去想一想、思量一下,不要太過於衝動,冷靜才能夠把事情處理好。

※平時遇事不要亂發脾氣,能忍則忍,培養一份的涵養火候,這是一種修持,所以每一個人也都要做一番的調整,到哪個的階毀就做哪方面的調整,這就是過程,所以你們要一步一步的去領悟,一步一步的去提升。

―以上語出《論語聖訓,卷一・孝弟也者》白話訓

 

濟公活佛慈悲囑語

※一個辦道的人,一定要時時反省自己,道務有所閃失與問題,一定要反觀自我。如果你的家庭不和睦,你也不要怪小孩,要怪你自己,一定有哪方不得當,如果我們能夠加以思考改進,那麼才可以改變你的家道。

※錢不是辦道最大的阻礙,人才有了,錢財就有。臺灣缺少的是人倫道德,我們要重整道德、講仁說義,要行出孔老夫子的溫文儒雅之道,不要態度暴戾,行為又很驕傲,講話又很重,哪像是一個辦道出家的人?一個有道的人,一定能夠讓所有眾生服從你、跟隨你,哪怕是赴湯蹈火都在所不辭,要看你的仁心、慈悲、愿力、作為是不是有德可以感動人,這才重要。

※學習調整自我,不要把自我主觀意識栓得這麼牢,要放鬆一點,多為別人設想、寬恕、諒解。

―以上語出《論語聖訓・卷一・未之有也》白話訓

 

濟公活佛慈悲囑語

※辦道不平順,不要只怪別人、怪老天、怪前賢、怪同修,因為你都沒有在反省,你脾氣沒有改,個性沒有轉化,個性即是業力,執著即是病,你要去除你內心的病與敵人。修道不是常常說要反觀自我,一件事發生,固然兩方都有錯,但你要想一想你的錯大於他,那你就是賢人,你不要說一件事情發生,他的錯大於我,那麼你跟他就結下了怨,恩怨情仇不能解,那麼你人間必定還要再來,你修道是不進步的,對你的家人、同修、工作場所的夥伴,你都要以一份包容、設身處地為他人設想的心,才能顯出你修道人的德懷。

※辦道不能怨聲載道,每一個人都要改變自己,如果你自已迷失在是非當中,那就很可惜,有眾生就有業力的牽纏,有業力的牽纏就有疑惑與不平,所以修道要用大智慧來引導,也不是你今天判這個人誰對誰錯就能夠了事,而是你要用真理來開導兩方,讓他們回歸自己心靈的原處,反省自己,這才能合乎道家無為之精神。

―以上語出《論語聖訓・卷一・君子務本》白話訓

 

南海古佛慈悲囑語

※如果辦道的人多,學佛的人多,卻只一味在「外王」上爭功奪果,而「內德」的修為卻沒有一點進歩,那並不能長遠,所以修道要以德載道,以德服眾生,以德教化蒼生。

※如果聽道理只為了讓你增加福氣而沒有增加慧智,那對修行人來說是不及格的,一個人不只要有福報,還要有慧性,你要有慧性才能分辨是非、才能看清楚好壞,所以修道福慧雙修,修道外王功夫需要加把勁,但對於內聖的功夫更需要用心,如果道務要奠定基礎,「修內德」的人多於「行外王」的人,那麼你的道場能很穩健的往前邁進。

※有緣成為一家人就要互相,如果對方有不好,是要急於責備,還是耐心教導?人家不尊重你,你又該如何回應?修道不要只要求別人,應該反觀自己,別人不能做的,我們帶頭來做,你講出來的話,別人不能遵從與遵行,你也不要責怪對方,因為你也沒做到,你的教導、犧牲與態度,或許還有很多不足,也要改進,如果我們真的在我們的身與心還有行為上有所改觀,那麼你自然有德性攝受眾生。

―以上語出《論語聖訓,卷一・未之有也》白話訓

 

濟公活佛慈悲囑語

※當點傳師要懂得禮賢下士,文王都必須為姜子牙拖車才訪得一個賢才,保有周朝天下八百多年。劉備的三顧茅廬換得一個諸葛孔明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你呢?有多少人對你忠心啊?你還自怨自嘆「我命運不好」,不是你命運不好,是你德性不足,你感召不了人,你有修德有志願,自然有人歸附你,幫忙你辦道,莫怨太陽偏,要怨你枝無葉,該不該修德啊?羨慕別人的成果,不要忘記迴光返照,他能有今朝的成就,是累劫所修的,他的功課做的比你好,所以他這一輩子才能享有這一些,你就是還沒有種這一些因,所以不能享這個果。

※你修到這個階段,當了講師、點傳師,還會有情仇,跟同修不合,志不同不能相為謀,既然志同道合,無論是公事或是私事,都應該有一份雅量,在人間都不能和合,到天上說我們再來坐一起,可以嗎?「天道常易變,數數杳難尋」,現在很好,如漆似膠,不一定過了幾年就成了仇人,這就是因緣,你悟透了嗎?所以君子之交淡如水。

※當講師不要只有憑口才,要有內德,要有傾聽眾生需求的人,你老是要眾生聽你的,你為什麼不聽聽眾生需要什麼啊?我應該做什麼?我可以給他們什麼?我們幫忙他們什麼?這才是菩薩心、菩薩行,個人的辛苦、個人的委屈,你能夠接受、鍛鍊你的心嗎?你的心七情六慾、嗔癡愛估得滿滿的,沒有一點包容、沒有一點雅量、沒有一點肚量,將來可以坐上這神嗎?你心境不足,光天下人求你,煩就煩死了,那就是修為不足。

※你既發心修道、辦道,前進也不是,後退也不是,整天只是為情、為錢、為慾而苦惱,你會有心思辦道嗎?這樣的人生充足嗎?修越久越固執,一事不順就發火,眾生在你身上學到什麽?學了壞榜樣,人是被潛移默化而成的,你的後學會有什麼行徑、態度,他無形當中是在這道場學的,是你當點傳師沒有察覺的,所以為上之者要謹慎自己的言行。

―以上語出《論語聖訓・卷一・本立而道》白話訓

 

呂洞寶大仙慈悲囑語

※修道人所說出來的話是要以真理,而不是講是非。當然你的心、意念要潔白,你的身更要光明磊落,一個人做事情不光明磊落,你能夠化眾嗎?說話顛三倒四能夠化人嗎?你們也常說這身、口、意要修,真修的人、下功夫去做的人又有幾個呢?

※佛規一定要嚴謹,處事當中一定要戰戰兢兢,記得修道要修心,辦道要培德,才能夠渡化眾生,不培德要渡化眾生,你的腳步會很艱難。

―以上語出《論語聖訓・卷一・本立而道》白話訓

 

南極壽星慈悲囑語

※在修辦道當中,每一個人身擔了天職,可是你不能的天職來壓人,一個人有德行、有慈悲心,人自然而然會戰隨你,你說出來的話如果能夠說到做到,自然而然眾生也會跟隨你:一個人沒有德性,只會說不會做,品性又不好、不端正,理念偏差,那你叫人怎麼來跟隨你呢?

※最重要的希望美一個人的內德能夠再增加火候,那麼未來才會有希望。希望你能真正的去改變自己,能夠接受別人給你的意見,好好用心,好好投入,認真的修辦道,不要辜負了天恩師德,機會不把握是會流失的,所以你們要爭氣一點,希望每一個人發揮自己的潛力,好好的來和合共辦,把你們想要的理想、目標、精神文化行出、做出來讓大家都能認同你。

―以上語出《論語聖訓・卷一・本立而道生》白話訓

 

濟公活佛慈悲囑語

※辦道不容易,要承受別人所不能承受的、吃別人所不能吃的苦、割捨別人所不能割捨的,你才能夠成為聖賢菩薩,看似平凡,行出卻有難度,更要有深度,所以修道這一條路要走得無怨無悔、心甘情願,要有一顆熱誠的心,同在一起難免都會有執著,你的涵養、氣度、包容到底有幾分,都在你的日常生活當中,應對進退處事當中呈現出來。所以修道認理實修,道就在日常生活當中,蘊藏在細微之處。

※修道的內德要如水,能滋養萬物,本性當中又柔弱自然而不爭,而居眾人之所惡,水能隨方而就圓,沒有太多的自我,你修道到了這個階段,要提升這一些,要修修自己、改改自己,使自己像個修行人,無論是你的走路、說話、態度、應對、講經說法,都像個出家人,你怎麼會沒有能力攝受眾生呢?

―以上語出《論語聖訓・卷一・本立而道生》白話訓

 

南屏道濟慈悲囑語

※修行講究功夫,不是湊熱鬧,不是看外在的成績,而是看心性內斂的功夫,我們不只道理要講得好,我們的行徑、心思、作為都要達到修行人的標準,如果你光會講道理,卻沒有一點道德與品德,你的道理就不能攝受人。

※修道要有真功夫,讓人家跟你相處越久越歡喜,你的修道功夫、內涵要達到一個妙處,深不可見底,玄者應機而動。

※希望你們再接再厲,你們的修為、辦道的精神、內在的涵養,還有你處事的深度,都是教導下一代最好的資糧,所以每一個人應該充實自己。

―以上語出《論語聖訓・卷一・孝弟也者》白話訓

 

資料來源:《光明的智慧》第19冊,頁31-45


【大哉問!】

天然古佛(師尊)1998年提問「道統是甚麼?」

【近一週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