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2024-01-27

【「十親」圓滿人生路】

南海古佛慈悲囑語

  十親

尊親,不辱身,不羞親;矜矜言舉,品健格全。
事親,禮恭,卑伏不倦;情柔委婉,同小兒真。
奉親,心悅,歡愉表態;物質供之,色愉無怨。
養親,體貼,至入細微;和顏對待,無憂煩安。
順親,服從,意誠當先:親有過錯,諫而不逆。
敬親,如天,謹重熱忱;晨昏定省,冬溫夏清。
孝親,心志恒忠、篤實;終身慕親,寸草春暉。
愛親,莫敢惡人,必仁;勿敢怠慢,人必莊重。
祭親,以禮,慎終追遠:飲水思源,永弗忘本。
念親,德業善,揚恩澤;踵武遺志,克紹裘踐。

【觸動孝的心靈樂章】

呂洞賓大仙慈悲囑語

※誠意,真實不妄,真實不虛。一個修道人,要能修到最極致,即能表現他的誠意。為人子,修道由人道做起,人由哪裡做起?在家中行孝道,孝敬爹娘,恭敬長上,上下才不欺、上下才和樂。為人父母,時時關愛小孩,懷抱著慈愛之心,就能得到孩子的信賴、仰賴。仰賴是一生的依靠,人沒有仰賴、信賴,這個人可是會倒啊!

※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哪?家之本在於孝,所以要齊家,首先個人在家中要行孝,孝於父母、尊敬長上,對兄長才能恭敬。習於禮,入則孝、出則悌:入孝出悌是人之根本。根本抓穩來,自然這棵樹、這顆道苗就能循序漸進的成長、茁壯、齊家、治國、平天下。(註1 

【飲水思源孝父母】

何仙姑慈悲囑語

※父母的緣要珍惜,兄弟姊妹都是有因緣才能在一起,夫妻也是緣分啊!但是,每個緣分都不同,每個人的因果、業力也不一樣,所以,每個人的遭遇都不一樣。不管什麼來找上門,我們都要勇敢的面對、接受。(註1

【孝是人道第一步】

濟公活佛慈悲囑語

※孝是人道第一步,你們有沒有孝順啊?修道,要從人道開始做起:要好好的修道,以顯父母,這才是真的孝。口體之養也要盡,順親之心也要盡。孝道可重要了,你懂得孝順,就懂得幫助別人,懂得去做一個好的人。(註1

【人生中最重要的事】

濟公活佛慈悲囑語

※你怎麼對待你父母?是不是父母老了,事情做不好,你下班回來,給他們臉色看,有沒有?在學校、在公司裡面,遇到些困難、遇到一些問題,回到家跟自己父母發洩,因為不好意思在別人面前發洩自己心中的不愉快,而回去找自己家裡面的兩尊佛,因為那兩尊佛,你怎麼罵他們,他們還是把你看成子女,他們永遠都是忍氣吞聲,還是一樣把飯拿好好、菜煮好好,送到你面前給你吃。

【處世惟有孝力大】

濟公活佛慈悲囑語

※你們會常常成為父母的包袱嗎?修道就是讓自己不要成為家人的包袱,更要把自己的包袱卸下來。

※香蕉與香蕉皮,它的根在那裡?這一串香蕉根在它的樹根,如果離往它的源頭,沒多久就會變樣了,這是老天給你們的垂象,人不能夠失去根本:「木有根,水有源」,為人子女要認清楚,家裡誰是你們的根本?當然是你們的父母。

2024-01-26

【孝是一個根源】

濟公活佛慈悲囑語

※為什麼要你們盡孝,要報恩,要了願?當你小時候,學走路的時候,是誰在扶你?你走不動的時候,是誰在揩你?小孩子在那邊耍脾氣的時候,是誰在包容你?是父母親。如果說父母年紀已老邁,你需不需要照顧他?你願不願意扶他一把?這是報恩。

《百孝經白話聖訓》題序

封面頁:

孝有分大孝、中孝、小孝。
小孝,口體之養;中孝,順親之志;大孝,喻親於道。
一子成道,九玄七祖盡超生。你做得好,父母以你為榮。
你們在修道,你們的父母親開不開心?
即使你們的父母親已身故,你們在修道办道,他們都可以沾光,
一子成道,九玄七祖都沾光。

2024-01-14

【調節】

()本文:

修者時刻能識透自己,知自行之否急、否慢、否過、否不及;

如琴弦鬆緩急聚之道,如行事之舉,當懷思有其逼輿不及乎?

而能從中明:

遇事能以懷闊之心,遇事能以正念之道;

遇事能將比其心,遇事能姜解他意;

遇事能由無為之心、無他思之心,必能以純正之心而透析,

定可調節於修行之路上,人事物之一切。

可以此心調節:

如春風沐雨,如秋天爽人,如夏天徐風,

如長瀉瀑布,如明月圓滿;

可乘風而涼,可四季如春;

百花綻放,清香撲鼻,蝶蜂舞來;

如此怡人,可調調節身心如意也。

()字詞註釋或相關經典佳句:

1.琴弦鬆緩急緊之道:《佛說四十二章經·第三十四章處中得道》沙夜誦迦葉佛遺教經,其聲悲緊,思悔欲退。佛問之曰:「汝昔在家,曾為何業?對曰:愛彈琴。佛言弦緩如何?對曰:不鳴矣。弦急如何?對曰:聲絕矣。急緩得中如何?對曰:諸音普矣。」佛言:「沙門學道亦然心若適,道可得矣。於道若暴,暴即身疲:其身若疲,意即生惱;:意若生惱,行即退矣;其行既退,罪必加矣·但清淨安樂,道不失矣。」

2.而能從「中」明:《中庸》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3.無為之心、他思之心:《六祖壇經》惠能云:「汝既為法而來,可屏息諸緣,生一念吾為汝說。」明良久。惠能云:「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那是明上座本來面目。」惠明言下大悟。

4.純正之心:純正之心即為儒家的「中」與佛法的「不思善,不思惡」,是一種「思想狀態」。它是你的心性已經開悟到、已經了悟到、或是說已經調和到,於善、於惡不起分別心,已經修行到「分別一切法,不起分別想」,你也知道什麽是善、什麼是惡,但你並不執於善、也不迷於惡,你超越善、惡——這時候,擁有這樣思想狀態的你,才是你的本來真面目,也是你本自具足的佛性。

()心得討論與生活實踐:

引言:調節是遇事遇物的反應與調適行為,如同物理上物質的冷熱「調節」,物質遇熱膨脹、遇冷內縮,然各物質因屬性不同又各有其膨脹數。人生亦然。

1.您是否正確的認識自己?

2.遇事我的言語行為是否恰當?是否符合我的身分?

3.遇事、遇人、遇難後,有調節才能生智慧,所謂「煩惱即是菩提」,您認同嗎?

4.在本文中,您最有體會的是哪個子或段落?為什麼?

  資料提供者:博德書院

【隨喜篇】

()本文:

隨喜者,乃《書》云:

「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彥裡,其心好之。」

隨者,即隨順不違背;喜者,即歡喜不嗔怨。

《經》云:

「睹人施道,助之歡喜,得福甚大。」

修者當調伏已之執見,善與人同,見善隨喜;

稱揚讃嘆,見歡而喜;助人行善,與眾同喜;

樂見共成,隨生歡喜。

以期能:

隨已之功天事辦,隨口譽有肚量;

隨喜功德無為做,隨順他人散芬芳。

()字詞註釋或相關經典佳句:

1.隨喜:「隨為順從之義;「喜」為悅。隨喜者,即為見他人行善,身心順從,隨之心生欣悅;亦即隨他修善,喜他得成。

2.《秦誓》曰:「若有一个()臣,斷斷兮,無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彥聖,其心好之,不若自其口出,實能容之,以能保我子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媢(ㄇㄠˋ)嫉以惡(ㄨˋ)之,人之彥聖,而違之俾不通,實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孫黎民,亦曰殆哉!」

3.隨喜功德:就是隨著所見所聞,凡是有人做了善事,不論大事或小事,都能以歡喜的心隨順應和、稱揚讚嘆。

4.《四十二章經》:「睹人施道,助之歡喜,得福甚大。沙門問曰:此福盡乎?佛言譬如一炬之火,數百千人,各以炬來分取,熟食除冥,此炬如故,福亦如之。」故知,見人行善,若能盡已之力隨喜助之,功德殊勝不可思議。

5.調伏:調是調理的意思,調理身體健康,心態平和清淨。伏是降服的意思,降伏住自己的壞習氣,日久功深,明瞭道理後加以修正。意思就是當煩惱生起時,你不跟隨你的煩惱走,也就是說不被煩惱所控制住。

6.隨已之功天事辦:我們平常日用的人倫道德,明明白白的道理,這是隨時隨地都可以實踐的。實踐多少上天助我們多少。

()心得討論與生活實踐:

1.在本文中,您最有體會的是哪個子或段落?為什麼?

2.您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讓煩惱跳躍的心念平緩下來?

3.您如何引導孩子在別人表現很優秀時,很有風度的與別人共用歡樂?

4.您如何引導在自己孩子表現很優秀時,能適時伸出援手幫助別人?

  資料提供者:博德書院

【近一週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