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2024-01-14

【調節】

()本文:

修者時刻能識透自己,知自行之否急、否慢、否過、否不及;

如琴弦鬆緩急聚之道,如行事之舉,當懷思有其逼輿不及乎?

而能從中明:

遇事能以懷闊之心,遇事能以正念之道;

遇事能將比其心,遇事能姜解他意;

遇事能由無為之心、無他思之心,必能以純正之心而透析,

定可調節於修行之路上,人事物之一切。

可以此心調節:

如春風沐雨,如秋天爽人,如夏天徐風,

如長瀉瀑布,如明月圓滿;

可乘風而涼,可四季如春;

百花綻放,清香撲鼻,蝶蜂舞來;

如此怡人,可調調節身心如意也。

()字詞註釋或相關經典佳句:

1.琴弦鬆緩急緊之道:《佛說四十二章經·第三十四章處中得道》沙夜誦迦葉佛遺教經,其聲悲緊,思悔欲退。佛問之曰:「汝昔在家,曾為何業?對曰:愛彈琴。佛言弦緩如何?對曰:不鳴矣。弦急如何?對曰:聲絕矣。急緩得中如何?對曰:諸音普矣。」佛言:「沙門學道亦然心若適,道可得矣。於道若暴,暴即身疲:其身若疲,意即生惱;:意若生惱,行即退矣;其行既退,罪必加矣·但清淨安樂,道不失矣。」

2.而能從「中」明:《中庸》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3.無為之心、他思之心:《六祖壇經》惠能云:「汝既為法而來,可屏息諸緣,生一念吾為汝說。」明良久。惠能云:「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那是明上座本來面目。」惠明言下大悟。

4.純正之心:純正之心即為儒家的「中」與佛法的「不思善,不思惡」,是一種「思想狀態」。它是你的心性已經開悟到、已經了悟到、或是說已經調和到,於善、於惡不起分別心,已經修行到「分別一切法,不起分別想」,你也知道什麽是善、什麼是惡,但你並不執於善、也不迷於惡,你超越善、惡——這時候,擁有這樣思想狀態的你,才是你的本來真面目,也是你本自具足的佛性。

()心得討論與生活實踐:

引言:調節是遇事遇物的反應與調適行為,如同物理上物質的冷熱「調節」,物質遇熱膨脹、遇冷內縮,然各物質因屬性不同又各有其膨脹數。人生亦然。

1.您是否正確的認識自己?

2.遇事我的言語行為是否恰當?是否符合我的身分?

3.遇事、遇人、遇難後,有調節才能生智慧,所謂「煩惱即是菩提」,您認同嗎?

4.在本文中,您最有體會的是哪個子或段落?為什麼?

  資料提供者:博德書院

【大哉問!】

天然古佛(師尊)1998年提問「道統是甚麼?」

【近一週熱門文章】